權威數據顯示,2024年8月,中國自主品牌市場零售120萬輛,同比增長21%,當月國內份額為63%;而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8萬輛,同比下降27%,當月國內份額僅為25%,下滑幅度遠超車市大盤。
2024年1-8月,廣汽豐田銷量44.5萬輛,同比下滑24.9%,是8月零售銷量排名前十的車企中跌幅最大的合資車企。
一汽-大眾2024年8月同比跌幅達17.7%,銷量為12.8萬輛。作為車市前三的常客,一汽-大眾2022年起格局發生變化。
上汽大眾2024年8月同比下跌9.1%。
東風本田2024年上半年銷量為22.70萬輛,同比下滑32.80%,成為日系合資品牌中下滑幅度最大車企。
廣汽本田2024年6月同比降幅43.34%,上半年同比降幅28.28%。
上汽通用2024年6月銷量同比下滑72.02%,上半年同比下滑49.98%,已跌出零售銷量前十車企名單。
2024年9月,中國合資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從2月份的43.97%下滑到36.38%。
2024年10月銷量同比下降14%。
合資品牌 燃油車銷量下滑 新能源占比太低
2024年1 - 10月,中國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市場份額占比呈下滑趨勢。國泰君安證券近日發布研報稱,2024年10月,國內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74.6%,而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6.2%。2024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了對合資品牌的超越,市占率達到61.9%。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自主品牌強勢崛起,不斷搶占市場份額。而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面臨諸多困境,如同比增長超預期但環比下滑劇烈、生存空間受擠壓、轉型壓力巨大。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推出節奏慢,車型少,在市場變革中錯失先機,市場份額旁落。
部分合資品牌在供應鏈管理和應對風險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產品的供應和生產進度,也是銷量和市場份額大受影響的原因。
中國合資汽車品牌有沒有翻身的可能?
合資品牌優勢突出 翻身有望
應該說,活下去問題不大,翻身的機會還是有的。
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擁有多年的發展歷史,積累了較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品牌忠誠度。大眾、豐田、本田、別克等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產品可靠、性能穩定,市場上擁有很高的可信度。
合資品牌背后的外資母公司在汽車技術研發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蘊和強大的實力,擁有先進的生產工藝、發動機技術、底盤調校和變速箱技術等。通過技術共享和合作,合資品牌有機會引入先進技術,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和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
合資品牌往往依托其全球產業鏈布局,在零部件采購、生產制造、質量控制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可以更好整合全球資源,實現成本控制和質量保障,為其在中國市場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提供支持。
更為關鍵的是,部分合資品牌已經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并開始加速轉型,加大在新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推出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車型。
合資品牌最新動向引人注目
而且,近期合資品牌新能源動向也令人關注:大眾汽車集團計劃到2030年向中國市場提供超過30款純電動車型;廣汽豐田也啟動了“聚變2030” 戰略,致力于智電突圍;上汽通用計劃到2025年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新技術領域的總投入達到700億元,并將陸續推出多款全新新能源車型。
在席卷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車大戰中,一些合資品牌開始探索與中國本土科技企業、新能源企業的合作,通過優勢互補,共同開發更適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品,使新能源轉型加速,銷量開始抬頭,形成對中國品牌急起直追的態勢。
合資品牌新能源開始發力
2024年1月至9月,寶馬的電動汽車銷量比2023年同期增長了22.6%,2024年1-9月,寶馬在中國交付超過7.6萬輛新能源車,其中BMW純電動車型銷量同比增長8.1%,主要得益于BMW i3、BMW iX3、BMW iX1等國產車型的表現。
截止至2024年10月,上汽大眾ID. 家族銷量已突破10萬輛,ID. 家族連續4個月銷量破萬。2024年11月,上汽大眾ID. 家族交付量達14360輛,ID.3(參數丨圖片)累計銷量突破 20 萬輛。
上汽通用11月新能源銷量達到10010輛。1-11月,上汽通用累計售出新能源車97056輛,相比去年同期增長77.4%。
廣汽豐田2024年新能源車型也有一定表現。7月混合動力車型占比顯著上升至53.2%。8月,電動化車型銷量為34027臺,占整體銷量的54%。
中國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具有提升市場份額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其各自技術具有獨到性,形成了中國市場的差異化競爭,產品可靠,成熟。新車型沒有達到可靠、成熟的水準,沒有經過充分的檢驗測試,絕不推向市場。一旦推向市場,則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在差異化競爭方面,廣汽豐田是在通過推出混動車型等方式提升電動化車型的銷量占比,積極應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挑戰。
東風日產則堅持燃油、純電、油電混合三大動力路徑并行的戰略,加快自身的新能源轉型。東風日產有深厚的技術儲備,日產聆風純電動車擁有210億公里0重大安全事故的紀錄,全新的ARIYA艾睿雅純電SUV的電池系統具備九重安全防護架構;還擁有高效的e-power系統,依托閃充閃放等先進技術,不僅有著高安全性、低油耗的表現,還為用戶提供了媲美純電車型的質感。
值得關注的是,據稱,日產全固態電池技術取得前瞻性突破,并計劃在2028 年之前量產上市,東風日產也將快速引入這一技術,有望獲得強大的后勁,在下一階段成為新能源市場領導者。
上汽通用正加速向電動化轉型,持續推進新體系、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務模式布局,新能源車型銷量有望繼續增長。
上汽大眾則不斷推出新車型和提升智能化配置。借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和技術的不斷創新,在新能源市場中逐漸站穩腳跟。
但有的合資品牌汽車,能不能生存下去,確實是個問題。像鈴木一樣離開中國的企業,絕不會是最后一家。
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風生水起,倒逼合資品牌新能源急起直追,未來兩三年,中國品牌和合資品牌新能源車競爭,將日趨激烈,產能布局,產品格局,價格架構,市場份額,都將發生很大變化。這將成就一個全新的汽車消費環境,競爭性“內卷”帶來的汽車企業的生存危機,將一直成為汽車企業的巨大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