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月琴形圓如月,象征團圓。輕輕彈動,猶如絲絲細雨;急促撥弄,猶如萬馬奔騰。悲與喜,苦與樂,愛與恨……盡在琴音之中。
與京胡、京二胡并稱為京劇文場的核心樂器,月琴在京劇樂隊中獨樹一幟,以其清脆的音色、跳動的旋律,盡顯京劇音樂的獨特韻味。
廈大《國劇賞析》課堂有幸邀請到了天津京劇院月琴演奏家劉訓毅老師、中國戲曲學院京劇名家李正平教授、溫州稻香書社蘇蔚社長等幾位老師。他們聚焦于京劇樂隊中的重要伴奏樂器——月琴,探尋根與路。歷史與當下實現對話,古老的民族文化藝術精粹與年輕人完成對接!
01
月琴的前世今生
劉訓毅:天津京劇院優秀月琴師,京劇月琴演奏技藝傳承人、作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月琴演奏技藝》立項者,長期活躍于京劇舞臺,曾與眾多京劇名家合作。
劉訓毅老師帶著同學們走近月琴——
月琴作為一種流傳久遠的中國傳統彈撥樂器,其歷史可追溯至漢代。當時的這種以“彈”和“挑”為主要演奏手法的樂器,統稱為琵琶。自晉代起,月琴在民間逐漸流行,并在唐代時有了“月琴”之名,取其“形如月、聲如琴”之意。當時的月琴形制與阮相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生變化。到了清代,月琴的形制與阮完全不同,琴桿縮短為琴頸,演變為現代的式樣。
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地域、文化及演奏習慣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多種分支。包括臺灣月琴 、云南月琴 、四川月琴。
月琴在京劇伴奏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老生戲、花臉戲、老旦戲等劇目中,月琴的伴奏更是不可或缺。其獨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夠很好地烘托出京劇唱腔的韻味,完美襯托出戲曲中的人物形象,給觀眾以強烈的代入感。
在國外,一些音樂家將月琴與其他樂器進行組合演奏,也有將月琴用于流行歌曲和西方古典音樂演奏,月琴被不斷嘗試與現代音樂進行融合和創新。正是由于中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月琴才得以發揚與傳承。未來,月琴將繼續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大放異彩!
介紹完畢,劉老師現場為同學們彈奏月琴。弦音猶裊裊,聲聲為癡人。指尖輕拂弦上,流淌著綿延悠揚的樂音。一何喜悅,一何憂悶,琴音即起,足令人為之一震而情共和鳴。同學們在行云流水演奏聲中,聆美妙天籟之音,盡享月琴之美。
02
舞臺表演與樂隊
李正平: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工文武老生。出身梨園世家,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盛藻之子,曾受教于馬連良、楊菊芬、遲金聲諸先生。畢業于北京戲曲學校,功底扎實,戲路寬泛。
作為京劇名家,李正平教授特別點出:在京劇《空城計》中,一段月琴模擬古琴的演奏尤為精彩,為整出戲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氛圍,傳遞了深刻的人物情感。當諸葛亮在城樓上焚香彈琴,面對司馬懿的千軍萬馬時,月琴的一段“琴歌”獨奏,將諸葛亮的內心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課堂上,作為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的學生,李正平教授親自傳授同學馬派名劇《淮河營》的身段及唱腔。他強調京劇表演要在深刻理解人物內心情感的基礎上更精確地把握舞臺表演節奏,并以教演一體的形式,對如何通過細節動作精準表演唱段中不同情緒進行了指導。嗓音和氣息的巧妙運用使得唱腔鏗鏘有力;細膩的身段以及生動的表情,完美呈現出鮮活的藝術形象。
03
精彩演繹《四郎探母》
五位老師現場演唱、現場樂器伴奏,共同精彩演繹經典劇目《四郎探母》,帶來一場極致的視聽盛宴。
蘇蔚老師和蔡端俊老師分別演唱楊延輝及鐵鏡公主唱段,以其細膩的唱腔、靈動的表演將劇目演繹得淋漓盡致。
而月琴和京胡張弛有度的合作演奏,則恰如其分地襯托出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
表演中李正平教授一邊司鼓,一邊在關鍵處提示大家注意欣賞劉訓毅老師的月琴演奏部分,從而直觀感受到月琴在豐富劇目情感表達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04
即興表演《紅娘》
現場的氣氛被點燃,京劇協會王文菲同學也登臺表演傳統折子戲《紅娘》唱段,她在唱念中盡力再現活潑機敏的紅娘,我們也從中感受到青年人對京劇的癡迷與熱愛!
琴音繚繞耳畔,寧靜、悠遠而神秘。探尋月琴的前世今生,仿佛穿梭在過去與現在的交叉時空。來吧!追隨不朽的藝術之光,守護傳統文化的“根”與“魂”,相信月琴這一古老樂器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活力與光彩!
文案 | 車暢
圖片 | 楊淳琦
排版 | 李笑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