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之前徒步瀏陽河已歷6個假期:去年五一、端午、今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今年中秋節假期,我緊接著前面的行程,乘車到瀏陽市大圍山鎮北麓園村村部,繼續沿瀏陽河(大溪河)上行,經瀏陽市白沙古鎮,到達位于大圍山鎮源頭村千秋組,乘車返回長沙市區。
以往每一段行程結束后,我都以散記的形式,在自媒體上發布了圖文,介紹了沿途見聞,這次也不例外。
一
我走到瀏河源村茶呂組,已是下午兩點過了,這一帶多山,只有稀稀落落的幾戶人家,沒有超市,沒有商店,我找到一戶人家,與女主人聊了一會,介紹了我徒步瀏陽河的事情,提出想在她家里煮面條吃,說明吃完后會開錢。
主人家姓張,她說是中秋節回娘家來過節,我叫她張姐,她叫來兄弟媳婦陳姐,做了簡單的交代,陳姐就準備下廚了。我說給你們添麻煩了,只要有面條,放點菜葉或西紅柿,煮一碗就行,我自己能夠下廚,只要配合一下就可以,陳姐說不讓我下廚,她會煮好端來的。
陳姐熱情地給我倒了一杯茶,又拿來水果,之后就到廚房去忙去了。不大一會,陳姐就把煮好的一大碗西紅柿雞蛋面端給我,還把中午他們家沒吃完的小炒肉夾一些放到我碗里。
很快,陳姐的老公從外面回來了,陳姐把情況大致說了一下,她老公也很理解,他說多年前鄉村公路還沒有通到他們家門口時,他們家人到外地去辦事,都要走好幾公里山區小路,現在通公路了,要到外面去,可以騎摩托車。
說到徒步旅行瀏陽河一事,他們都很佩服我。
我吃完面條后提出要付錢時,他們都再三婉拒,我說不付錢,我會于心不安,他們說錢不能收,大家有緣才會認識,吃一碗面條不算個啥。他們實在不收,我也就只好作罷,再三稱謝。
那個時間段,他們家門前的稻田泛著金黃,豐收在望。
二
我繼續往前走。前面有一戶人家,請來挖掘機在開挖地基,準備要再修一棟房子。
這一段瀏陽河(大溪河)河道更窄,水也更淺,河床上裸露著石頭。
前面的稻田已收割完,半人高的谷樁還留著部分青綠。
大圍山鎮瀏河源村村部就在不遠處。這一帶的不少農家是養蜂的,如圍山蜂源,不是一戶人家,而是一個養蜂場。
農家的兩棟新樓房、一棟舊瓦房以及一棟老式建筑“李氏家廟”,前面是一個稻谷已近成熟的稻田和一堵有頂有檐的粉白矮墻,一架以前農家常用于篩分糧食的風簸廢棄在矮墻邊。
很有意思的是,矮墻一面用美術字標上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句名言。新舊樓房對比,及廢棄不用的風簸,反映了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金谷飄香的稻田和已成文物的家廟,都是很好的陪襯,與背后茂密的樹林、遠方的青山一起,組成了生動立體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三
來看看李氏家廟。
李氏家廟位于瀏陽市大圍山鎮瀏河源村新征組,是當地李氏家族修建的具有湖南瀏東地方特色的家廟建筑。這是兩棟一亭組成的建筑。建筑為磚木石混合結構,通體高大堅固,集木作、石作、泥塑、彩繪工藝之精華于一體。建筑群平面呈矩形,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03平方米。
據考證,該建筑創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坐北朝南,平面呈中軸線對稱布局,磚木結構,封火墻,硬山頂,小青瓦。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一、二進之間設過亭天井,過亭與后棟為抬梁式木構,后棟磚墻鑲嵌青石碑刻四通,現存三通,上記載建祠年月及捐款數目等。清道光六年(1826)主體兩側增加花崗巖條石墻垣。祠宇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前棟(也稱前廳)、過亭、后棟(也稱后廳)、倒堂(祀奉始遠祖設神龕之所)等。
該建筑墻體均采用“父子磚”眠墻砌筑、和劵形與圓形石門洞做法,十分堅固,較為罕見。此外,還有鱗次櫛比的封火山墻、硬山頂的做法,使建筑群更顯古香古色。
該建筑群是瀏東地區家廟、祠堂類型的典型建筑,保存較為完整,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李氏家廟曾為瀏陽縣蘇維埃第八鄉蘇維埃政府駐地,1930年第一方面軍成立后,曾在這里建立紅十六軍兵工廠,時稱“司口兵工廠”,至今該建筑內還保存有紅軍標語。
門神兩側的對聯是:
帝胄家聲遠,
龍門世澤長。
檐前柱子上的對聯是:
溪水西流灌楚頭萬古源長,崇祠肅穆懷先祖;
道途東上連吳尾一方鼎盛,匝地恢宏裕后昆。
李氏家廟外墻還有這么一段文字:
上世紀20年代,“瀏東李氏宗族”為追求革命真理,積極投入愛國救亡運動,為支持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白沙鄉志》記載:1926年3月,共產黨員李玖銘、李鴻翼等李氏宗族子弟在大圍山書院成立了瀏陽第一個中共黨小組。1927年9月11日,李氏家廟成為當時秋收起義中華蘇維埃的臨時駐地。其間參加秋收起義部隊的李正玖還擔任了瀏陽赤衛軍第一師副師長,后來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的李同文(原名李承烈),同是當年參加工農紅軍的老戰士。僅大革命時期,瀏東李氏宗族子弟就為中國革命事業犧牲了102人。
作為紅一方面軍活動舊址的李氏家廟,2007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長沙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李氏族人捐款對家廟進行了維修。2019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所謂:“大唐一脈,創造歷代輝煌;古廟祠堂,見證百年滄桑。”
四
繼續沿瀏陽河(大溪河)邊的鄉村公路上行。在瀏河源村柏樹組,所見多為農家樓房及廣闊的田園,稻田里有的已接近成熟,有的還在抽穗,豐收是沒有大問題的。
也有的田里已經收割過,只剩下捆好的稻草。
一叢葛藤花正在盛開,其花像彩蝶一樣,煞是好看。
有一段河道,到處是被水沖得光滑的各種形狀的石頭,有的拳頭大小,有的比較大,由于河水較淺,有一處在大石頭之間搭上細長的木料就成了簡易的橋。
在瀏河源村桃嶺組的河邊,建了一個安山水電站,是三級水電站。由廣州某公司實行遠程自動化運行托管。
前面出現了一片苗木,有一片收割過的稻田,遠方山巒起伏,森林茂密。
網絡狀的圍欄上,絲瓜藤正開著黃色花朵,手臂粗的絲瓜已可以摘下。
有一處景比較吸引我,近處的河面,層層漣漪呈弧形往外擴散,遠處的山巒樹木蒼翠,左側是兩根竹子,繼續往左側是一片竹林。美人蕉突然開在我經過的途中,使寂靜的山野頓時熱鬧起來。
前方是陳氏宗祠,磚木結構,最難得的是,磚墻上還保留著五六十年代的歷史痕跡:“打破保守思想,為在一年內消滅四害和消滅瘧疾而奮斗”“四面八方齊動手,支援農業大躍進”。祠里供奉著這一分支的陳氏祖宗的牌位。
往前走,是瀏陽河漂流的終點,有車輛停著,裝滿了漂流用的氣墊,河道上數十米之內,設了兩座攔河設施,一座下面埋了10根涵管,小的一座埋了兩根涵管過水。
幾個輪胎圈中,紅黃兩色的花正在盛開,河上架設了便橋。橋面用木板鋪就,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的,橋兩側用麻繩呈小四方形網格狀編結而成。
一輛貨車拉著二三十根楠竹從山坡上緩緩駛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