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樓下便利店看到韓國進口的枳椇茶賣,我拿起來左看右看,卻也沒在瓶子上找到一個“男”字。
怪事。
↑韓國枳椇茶,圖源淘寶
↑最右兩瓶是枳椇茶,左邊是什么松針茶、牛蒡茶、蘆薈茶
要知道在韓國便利店賣的枳椇茶包裝上十有八九都會寫個“男”字,令人忍俊不禁。通過翻譯軟件可知,枳椇茶的核心賣點是“解酒解酒,解酒解酒!” 韓國那邊天天喝酒的應該主要是男性,所以才會在瓶身上寫男字吧。
看最底下配料成分,除了枳椇濃縮液,還有50%“必須努力學習”和31%“故事”。這就是韓國男人,喝酒、解酒、超努力學習、很有故事,我不禁肅然起敬。(哦你說是翻譯錯誤啊,那沒事了。)
但到了國內,這宣傳策略完全就不一樣了。主打什么0糖0脂、輕松喝沒負擔。毫無解酒和“男”的元素,主打健康飲品。但我尋思,這么一搞,那不是一點枳椇味都沒了?不甜的枳椇制品,那可是完全丟掉了靈魂。
↑植物園門口的這棵樹每年都結超多果
枳椇(Hovenia sp. 鼠李科枳椇屬)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可能是拐棗。我之所以熱衷于在冬季去植物園、西湖邊撿拐棗吃,可不就是為了那一口霜打過后,甜蜜到發膩的感覺嗎~
它太甜了,以至于每次興沖沖撿了一大把后,只啃兩小口就滿足了。剩下的只有擺在路邊等有緣人、有緣鳥、有緣松鼠拿走。
↑拐棗吃的是果柄
拐棗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其食用部分不是果實,而是果柄。打個比方,好比蘋果的梗和果肉上下對調了。它的果柄雖然乍一看像是歪七扭八的干樹枝,但只要輕輕破開外皮,內部可真是飽藏蜜水。
↑冬季枝頭的天然拐棗酒
它的糖分太多了,以至于放著幾天,就會自己冒出酒味來。到了12月,枳椇葉片幾乎落盡,還殘留在枝頭的拐棗往往滿是酒味,不那么好吃了(當然也有人更喜歡這樣的拐棗)。因此除了撿來當小零食吃,也有許多人會拿去泡酒。
↑枸(狗),圖自《詩經名物圖解》
拐棗的別名還有很多,像是金勾勾,萬壽果,糖罐子,雞爪梨等等。由于它實在太甜,《爾雅》中這么寫:”翼古者,人君燕食所加,庶羞。“ 說就連甘蔗都比不過它。《詩經》中:“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一句中的枸,指的也是拐棗。
↑圖自《詩經名物圖解》
但比較神奇的是,傳統中醫和海那邊的韓國人卻認為枳椇能解酒。《本草》記載:枳椇,一名木蜜。以木為屋,屋中酒則味薄。注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有一片落在酒甕中,其酒化為水味。
↑枳椇子
這就過于神奇了,西有耶穌能把水變酒,東有枳椇能把酒變水。后來,人們則一般收集枳椇種子——枳椇子,與葛根搭配做解酒用途。確實也有現代中醫文獻證明了枳椇子的解酒功效。
↑果實
枳椇子就是果實里的種子,它的果實就像小燈籠似的吊在果柄的頂端。大約七八月份枳椇就會開始結果,果實呈綠色,果柄雖然已經膨大,但著實沒法吃,澀的很。
↑上圖為北枳椇,下圖為光葉毛果枳椇
通過觀察果實外表有沒有毛,我們可以辨別出浙江的兩種枳椇。北枳椇Hovenia dulcis 無毛,光葉毛果枳椇 Hovenia trichocarpa 長滿了毛。
那什么時候才能吃到甜蜜的拐棗呢?要等到霜降后秋葉漸黃,果實外皮變白變脆的時候才行。滿樹鬧騰的麻雀和松鼠,會告訴你最合適的時機。它們在枝頭的震動會讓果實整個兒脫落下來或者破開,枳椇飛散一地。
其他幾個季節的枳椇就比較缺乏辨識度了,主要得看葉子。其葉片近心形,葉脈為三出脈、微微發紅。花朵白色細小,不太容易觀察到。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除注明外)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