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會上通過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草案》。
不久后,《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公布,淘汰了1055個異體字。
這其中,“於”作為繁體字,被“于”取代了。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於”姓人士,一直在為恢復祖先的姓氏而努力著。
他們認為:“於”和“于”,不是繁簡關系,“於”不是繁體字,“于”也不是簡化字。
於姓,我國古老的百家姓之一,得姓始祖為於則。
於則,本來名字叫姬則,是遠古時期,黃帝的裔孫。
當時,人們對冬至非常重視,認為是歲月周而復始的起點。
《史記·封禪書》就有記載:“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
為了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皇帝派信任的姬則進山打獵。
當時雖然天寒地凍,但姬則準備充分,因此獵物非常豐厚。
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大麻煩,天氣驟變,暴風雪撲面而來。
他們腰纏獸皮,在雪地上赤腳前行,雙腳很快凍僵了。
他們燃起熊熊篝火,但仍然抵擋不住嚴寒的襲擊,腳出現潰爛情況,無法行走。
姬則坐在一棵大樹下,心急如焚。他不停用腳蹬著大樹,活動取暖,逐漸地,他發現軟木可以隔斷寒冷。
他靈機一動,讓大家把這種軟木樹砍倒,樹干截成腳的大小,掏空后填充干草,再穿在腳上,這種木屐解決了趕路的問題。
當狩獵隊伍回到營地的時候,黃帝非常高興,不僅在于大量的獵物,更在于姬則他們發明了穿在腳上的“木屐”。
黃帝表揚了姬則,同時讓倉頡刻字留名。從此以后,人們就把木屐叫鞋。
祭祀儀式上,黃帝對他的妻子,發明養蠶的嫘祖說:“我希望我的國民,人人腳上都有鞋穿。”
而姬則,也成為了鞋的發明者。北宋的《太平御覽》記載:“ 則,作履扉。”
姬則結束了古人光腳行路的歷史,立了大功,黃帝把他分封到了於地,今天的河南南陽內鄉一帶。
后來,姬則的后裔子孫以國為姓,“於”姓出現。
先秦的時候,於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
秦漢時候,於姓人口逐漸南遷。
到了今天,於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為375位,約有人口1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江、浙、皖、鄂四地,占其姓總人口的70%;其中江蘇是“於”姓第一大省,大約有23000人左右。
在北京,於姓人口約有200人,在西部山區的門頭溝雁翅鎮,有一個於白村,就是當年於姓一脈聚居之地。
而隨著研究發現:“于”和“於”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現,并且在古籍中是并存的,“于”產生較早,是“於”的較古形式。
現實中,一些把姓氏改為“于”的老人,在回家祭祖的時候,看著族譜上、墓碑上先祖的“於”姓,顯得格外尷尬。恢復“於”姓的呼聲越來越高。
這種情況在1988年得到了解決:曾被視作“于”的異體字,而被廢除的“於”,恢復為規范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