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法國是很早就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法國就將一艘建造中的戰列艦(“諾曼底”級)改造成航母,并命名為“貝亞恩”號。可惜的是“貝亞恩”號由于航速慢(21節),實際作戰能力欠佳,大部分時候都是當運輸艦使用。該艦最大的功績就是二戰中將法國黃金儲備成功運輸到美國,避免落到德國人手里。其實當時法國海軍也有新型航母的研制計劃,可惜二戰的突然爆發加上法國迅速戰敗,計劃泡湯了。
巨大的球形雷達罩
二戰是航母大放光彩的時代,航母的突出表現使得各海軍強國在戰后都加強新型航母的研制工作,當然法國也不例外。為了重振法國海軍,法國從1955年開工建造“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該級航母具有較強的制空作戰能力、制海作戰能力,而且還有相當強的反潛作戰能力。不過等到“克萊蒙梭”級航母下水后,法國海軍卻發現沒有合適的防空艦可用。沒有防空艦的掩護,航母很容易成為攻擊目標。
特別是60年代反艦導彈技術的發展,反艦導彈能夠輕易突破傳統的防空火力網,給予敵軍艦隊以毀滅性的打擊。于是法國開始大力研制導彈防空艦,并在60年代末下水服役,該型艦就是“絮弗倫”級防空驅逐艦。這里需要先說明一下,在法國海軍的編制中,并沒有驅逐艦這一類水面艦艇,因此法國人將“絮弗倫”級歸入到護衛艦的行列中。
當年算是艘巨艦了
“絮弗倫”級下水之后,其先進的防空系統和強大火力,立刻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絮弗倫”級配備有當時十分先進的雙聯裝“馬祖卡”MK1中遠程艦空導彈系統,備彈數量為48枚,射高達到30公里,最大射程為55公里,導彈發射升空之后,最快速度能達到3馬赫左右,具有極高的導彈攔截率。
另外,“絮弗倫”級還搭載有2座100毫米艦炮,4座20毫米炮,4挺12.7毫米機槍,2具324毫米魚雷發射管。并搭載有1座“馬拉弗恩”AWS反潛系統,備有13枚火箭。飛魚反艦導彈研制成功后,法國海軍在“絮弗倫”級配備了4枚飛魚MM38型反艦導彈。
“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
不過“絮弗倫”級最吸人眼球的地方是其巨大的球形雷達,該雷達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DRBI-23對空搜索雷達。其采用一面寬度近10米的卡塞格倫天線,可360°旋轉,能迅速測算出多個目標的方位、距離和俯仰角等,海上搜索距離達300至400千米。為了保護雷達和天線,法國人干脆在外面蓋了一個直徑11米的大罩子。這個球體型確實很大,甚至超過了船寬的三分之二,“絮弗倫”級的寬度不過15.5米,成了一艘實實在在的“大頭”艦了。
由于“絮弗倫”級的雷達球過于巨大,甚至連旋轉都做不到。不過因為雷達天線足夠長,所以即使不旋轉,也能實現大范圍的雷達搜索。除了巨大的DRBI23型雷達,該級艦還搭載有1座DRBV15A型對空搜索雷達。
“絮弗倫”級發射導彈
PS: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艦艇上的搜索雷達應該都是平面或者曲面,很少看見還搭載球形雷達的驅逐艦或是護衛艦。早期搜索雷達因為搜索范圍不夠廣,運行之后必須要不斷旋轉以增加搜索范圍,因此最終就被設計成了體積巨大的球形。
因為搭載了如此多的先進裝備和武器,“絮弗倫”級的噸位也很大,標準排水量為5300多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高達6700多噸。不管是體型還是性能方面,“絮弗倫”級都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水面艦艇之一。當年我們的“旅大”級導彈驅逐艦標準排水量才3250噸,并且在技術水準上與“絮弗倫”級相比,差距巨大啊!
“絮弗倫”級一共建造了兩艘,服役后即擔任“克萊蒙梭”級航母的近身護衛。“克萊蒙梭”級航母也是兩艘,正好一艘“絮弗倫”級防空艦搭配一艘“克萊蒙梭”級航母,加上其他支援艦艇組成一支航母編隊。法國海軍直到2001年才將“絮弗倫”級退役,可見這型戰艦設計上非常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