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時候,有次寫作文用了粵語來寫,結果就被老師批評:“好學不學,卻專學香港報刊雜志寫粵語,把中文搞得烏煙瘴氣!”實際上,粵語寫作并非起源于香港報刊,也遠早于現代漢語白話文的寫作。
▲點擊收看視頻
早在明末清初,廣東人便已開始嘗試用粵語書寫,這在《花箋記》、《二荷花史》等木魚書中均有體現,其中不乏粵語字詞的運用。
▲圖源網絡
清代中后期,招子庸的《粵謳》、邵彬儒的小說集《俗話傾談》,以及西方傳教士用粵語編譯的多種作品如《羊城土話馬太福音傳》、《天路歷程土話》、《親就耶穌》等,都廣受讀者歡迎,流傳甚廣。
▲《羊城土話馬太福音傳》,圖源網絡
到了清末民初,革命黨為宣傳進步思想,在省港兩地創辦多種報刊,并常用粵語寫作,包括詩歌、小說、諧文等,還新編了大量說唱曲藝作品,如粵謳、龍舟歌、南音等等,包羅萬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鄭貫公創辦的《唯一趣報·有所謂》,其粵語作品諧趣通俗,以嬉笑怒罵的方式反映時政民生,深受讀者喜愛。
▲圖源網絡
與此同時,粵劇也經歷了類似的本土化改良過程。早期粵劇使用“戲棚官話”演唱,但到了清末民初,粵劇開始更多地使用粵語。
例如,梁啟超1905年撰寫的粵劇《班定遠平西域》便大量運用粵語,為粵劇開創了新風氣。而大量粵劇劇本的出現,也推動了粵語書寫的需求。
▲梁啟超,圖源網絡
至于現在作為官方文本使用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實質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興起了新文學運動才逐漸標準化和普及開來的。
不信的話,可以看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的誓詞,全篇都是用文言文來寫成的。
▲圖源網絡
如今,在香港的報刊、圖書、廣告宣傳,粵語字詞的使用依然非常普遍。2020年,香港甚至誕生了一本全粵語的期刊——《回響》,涵蓋短篇小說、詞評、書評、影評、飲食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圖源網絡
而在廣州,雖然作為粵語書寫發源地,但由于政策及人口結構差異,近幾十年來粵語書寫的使用比例相對較低。
不過,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在80年代的連載漫畫《樂叔和蝦仔》中便使用了粵語書寫對白,之前也有過廣州的報章開設全粵語板塊,但隨著傳統媒體的沒落,這些都越來越少見了。
▲《樂叔和蝦仔》,圖源網絡
不過,現在還是有不少品牌喜歡在廣告中使用粵語字匯,全因粵語夠“盞鬼”嘛!
▲粵語廣告,圖源網絡
在網絡上,為了實現“我手寫我口”,粵港澳的網友用粵語口語來打字交流就普遍得多,但這卻經常引來外地網友的投訴。
▲網友觀點
雖然粵語的書寫一般不會作為官方文本或者教育標準,但隨著粵港澳的經濟文化向全國的強勢輸出,所以不少粵語字詞都已被普通話所吸收,如打的、埋單、生猛、搞掂、唱好、唱衰、淡定、爆棚、炒魷魚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新聞標題
粵語字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粵語地區,我們應鼓勵在適當場合下更多使用粵語字詞,做到“識講又識寫”。這不但能保護粵語文化的獨特韻味,同時也能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粵語字詞,我推薦這本《廣州話詞典》,收錄了超過1萬個粵語詞匯,內容豐富、解釋詳盡,點擊下方鏈接即可入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