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的東南一隅,有一座城市如明珠般閃耀 —— 景德鎮。這座 “千年瓷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在歲月的長河中,窯火不熄,傳承、創造與開放的旋律交織奏響,演繹出新時代的華麗篇章。
我們的傳承堅定有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前進道路上,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
為什么中華文明能歷數千年而綿延至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更加需要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時光流變中的江西景德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卷峰巒在景德。”景德鎮瓷業,肇始于漢唐,崛起于宋元,興盛于明清,繁榮至當代。熊熊窯火,淬煉出“陶陽十三里,煙火十萬家”的繁榮景象,創造了“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文化奇觀。
今天,“千年瓷都”的窯火與文脈,依舊生生不息。
千年老城里弄、明清窯作群落、陶瓷工業遺產跨時代“同框”,鋪展開綿延千年的瓷業畫卷;一座座老窯址、老廠房變身陶瓷藝術作坊、博物館、美術館,大大小小的創意集市包羅萬象,上“鎮”、趕“集”、淘“瓷”成為新風尚;四面八方的非遺匠人薈萃于此,天南海北的“景漂”逐夢于此,因“瓷”而生的多元業態成長于此,共同擦亮“瓷”的標識……
既古老,又現代,有傳承,更有創新,陶瓷文化在新時代續寫新篇章。
在景德鎮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強調“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繼續攥在手里,與時俱進,讓它發揚光大”。
一瓷載古今,文化越千年。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在這里得到充分印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在這里傳承弘揚。
傳承,源于“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
千百年來,文明不可斷的信念、薪火相傳的使命、“向內凝聚”的追求,使中華民族、中華文明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生生不息、綿延不斷。
在景德鎮,看窯址、走里弄、訪匠人,對這種文明傳續的信念有更深的感受。
孫立新,孫公窯第四代傳人,13歲學藝,與瓷相伴40多年。“手藝傳家”的家訓,讓曾漂泊在外的他,最終選擇回鄉扎根,一手青花祖傳絕技,全鎮聞名。
徐家窯,景德鎮最大柴窯,但老窯口一度廢棄多年。為了“把這把窯火傳下去”,許多老師傅甘愿放棄掙錢的活計,參與到修繕中來,終于讓徐家窯在停燒38年后成功復燒開窯。
父傳子、師傳徒,一代代匠人傾情以赴之、全力以成之,推動一次次窯爐形制變革、制瓷工藝革新,讓景德鎮陶瓷產業不斷淬火升級。
新時代,傳承千年技藝,不僅是匠人之事,更是一座城的追求。對遍布全城的150多處老窯址、108條老里弄、“十大瓷廠”老廠房等文化遺存實施系統性保護修繕;實施藝徒制度、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強化手工制瓷技藝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建立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深入挖掘陶瓷文物“密碼”……保護千年窯址、呵護千年匠心,景德鎮的窯火搖曳時代豐姿。
跳出瓷都看神州,剪紙精巧、茶藝雅致、戲曲悠揚、傳統服飾走紅……我們的文化不斷流、再傳承,靠的正是一代代人為了美好生活的智慧創造、不懈奮斗,正是一代代人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傳下去、守護好的自覺行動。
新時代以來,召開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建設國家版本館,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面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為文明傳續所作出的努力。
身處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更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秉持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之心,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我們一定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傳承,源于“精神血脈”的強大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景德鎮“匯天下良工之精華”,工匠精神是這座城市的靈魂。
摶泥成器、范土為窯、瓷上作畫……正是無數“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們,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成就了青白瓷的如冰似玉、青花瓷的雅致秀美、玲瓏瓷的明徹剔透、紅綠彩的絢麗繽紛,擦亮了景德鎮的“金字招牌”。
窯火不熄,匠心不朽。御窯工藝傳承人向元華,形成陶瓷制作的“七星級標準”;年輕藝術家王平,微瑕作品絕不出售;御窯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們,以精細到0.01毫米的精度拼接、補配、打磨,讓珍貴的古陶瓷恢復原貌……陶瓷文化,傳承的不僅是巧奪天工的技藝,更是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蘇繡飛針走線,體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都江堰澤被千年,蘊藏著“人水和諧”的東方智慧;萬里長城巍峨雄壯,寫照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眾志成城的愛國情懷……
這些寶貴的精神特質,有著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是我們向前奮進的動力所在,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
中國式現代化,征途漫漫。惟有以非凡之精神,才能成非凡之事業。
前進道路上,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我們的前進動力會更強大,奮斗精神會更昂揚。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立文化之根,鑄精神之魂,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步履不停、行將致遠。
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
從制瓷技藝,到審美意趣,再到藝術品格,景德鎮瓷器傳之后世的,除了器物之美,更有凝結其中的價值追求
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以更加現代、更加開放、更加鮮活的面貌和姿態,在回應時代命題中煥發新的活力
“惟我國家,亙古亙今”。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中華文明何以成為人類文明的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在歷史的長河里,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陶瓷是我們觀察中華文明創新性的一個生動視角。
千百年來,從穴窯、龍窯,到饅頭窯、蛋形窯,從匣缽仰燒法、墊缽覆燒法,到支圈組合式覆燒法,窯爐形制不斷革新,多種裝燒方式先后應用,提高了燒制成功率,也豐富了瓷器多樣性。
高嶺土的發現,推動制胎原料配方改進,燒成溫度高了、制品變形少了,開創了燒造大件瓷器的時代;蘇麻離青、回青等青花料和氧化鈷、氧化銅等著色料的妙用,催生青花、釉里紅、霽藍等瓷器新品種,開創世界彩瓷時代的新紀元……
八業三十六行、七十二道工序,在歲月中傳承流變;從泥土中脫胎、在窯火中淬煉,盈盈欲碎卻又無比堅韌,一步步鑄就“瓷業高峰”,成就中華瑰寶。
創新,是原動力,也是生命力。
景德鎮的陶瓷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唐朝時期,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邢窯為代表的白瓷享譽天下,呈“南青北白”格局。采青、白瓷之所長,燒制出瑩縝如玉的青白瓷,景德鎮由此冠絕古今。
從制瓷技藝,到審美意趣,再到藝術品格,景德鎮瓷器傳之后世的,除了器物之美,更有凝結其中的價值追求。那是因時而變、上下求索的堅忍執著,是開拓進取、推陳出新的智慧勇氣。
瓷器,如同中華文明的“微縮景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從中更能理解:中華文明的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產業化大潮沖擊下,以手工制瓷見長的景德鎮也有過陣痛。而今,由“陶瓷工業重鎮”到“文化創意之都”,“千年瓷都”蹚出轉型新路,深刻印證“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老瓷廠變身創意工坊,樹起文化新地標;御窯博物館,鎮館之寶“素三彩鴨形香薰”被開發成網感十足的“歲歲鴨”,圈粉無數;陶源谷瓷源境,瑞牛文創與湖北省博物館聯名,《車馬出行圖》入瓷,典雅端莊……“千年瓷都”在新時代發生神奇“窯變”。
這是從制造到創造的轉型。完整的制瓷體系、自由的創作氛圍,吸引匠人、創客、藝術家在這里聚集,工藝、創意、設計在這里碰撞……如今,由本地匠人和“景漂”們創辦的陶瓷企業、作坊和工作室約有7000家,人才磁吸力鑄就創新創造的不竭能量場。
這是手工藝與高科技的融合。3D打印、激光雕刻等新技術,助力陶瓷個性化、定制化生產;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賦能版權保護;航空陶瓷刀具大大提升切削效率,朝著國產替代方向加速邁進……
從藝術陶瓷到日用陶瓷,從工業陶瓷到先進陶瓷,從創意迭代、審美嬗變,到材料革新、技術進步,景德鎮陶瓷產業生機勃發。2023年全市陶瓷產業營收突破860億元,實現3年翻番。
從制造業到文創業,創新打開了陶瓷的發展空間。
體驗制瓷工藝、參與燒窯添柴,“我在景德鎮玩泥巴”成為新時尚;對博物館、美術館、工藝館、收藏館等進行優化升級,“滿城瓷器千座館”掀起“展館熱”……今天的景德鎮,活脫脫一本可觸摸、可體驗、可品味的“陶瓷歷史文化教科書”。
以文化賦能經濟、以經濟活絡文化,景德鎮陶瓷文化保護與文旅產業發展實現良性互動,文化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也為文化發展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只此青綠》的曼妙舞姿,再現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這是傳世名畫與舞蹈藝術的浪漫邂逅;“新中式”席卷大街小巷,傳統服飾綻放新彩,離不開古典元素與現代工業的有機融合;鳳冠冰箱貼、說唱俑雪糕的“文創風”正勁,“為了一座館,奔赴一座城”的“文博熱”火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日益緊密……
今天,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以更加現代、更加開放、更加鮮活的面貌和姿態,在回應時代命題中煥發新的活力。
面向未來,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就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就要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
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我們的文化綿延不絕,我們的創造生生不息!
我們的姿態自信開放
以瓷為媒,因瓷而聚,今天的景德鎮,敞開胸懷,接納萬里賓朋,融匯多彩藝術,成為陶藝創作者的夢想之城、感知中國文化的嶄新窗口
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兼收并蓄的態度、自信開放的姿態,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讓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
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走進景德鎮,品讀千年陶瓷文化,更能感受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氣度和風采。
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交易中心,近千家來自世界各地的陶瓷品牌入駐于此,助力陶瓷交易實現“買全球、賣全球”;陶溪川春秋大集,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手藝人匯聚一堂,開展文化交流;超6萬名中外“景漂”在這里創業圓夢,工坊里、商鋪間、學校中,隨處可見各國友人……
以瓷為媒,因瓷而聚,今天的景德鎮,敞開胸懷,接納萬里賓朋,融匯多彩藝術,成為陶藝創作者的夢想之城、感知中國文化的嶄新窗口。
一瓷何以連山海?一“鎮”何以通世界?
正是開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賦予了景德鎮對話世界的眼界和底氣,搭建起中外溝通的橋梁,也為陶瓷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和生命力。
開放包容,在“走出去”中傳遞文化名片。
“精美的瓷器做出來、擺出來,還要傳出去”。
去年8月,中國景德鎮陶瓷官方旗艦店開到迪拜購物中心,景德鎮陶瓷“出海”步伐不斷加快。據統計,2013年以來,景德鎮陶瓷出口量年均增長超過20%。
千百年來,景德鎮瓷器從舟楫連云的昌江出發,入長江、通外洋,走向世界、風行天下。16世紀的英國博物館地圖上,中國城市只標有3個,景德鎮就是其中之一,足見其影響力。
今天,景德鎮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世界講述陶瓷的故事。
“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體驗中心落地意大利等地;世界瓷器互動地圖整合全球上百家博物館、考古機構數字資源,指尖輕點即可徜徉世界陶瓷“全景圖”……作為全國首個文化類試驗區,景德鎮不斷增強陶瓷文化傳播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何止是景德鎮瓷器。“中國白·德化瓷”國際巡展計劃用5年時間,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龍泉窯冰裂紋元素融入北京冬奧會獎牌,驚艷各國運動健兒……中國陶瓷文化在文明互鑒中綻放出時代光彩。
又何止是陶瓷。近年來,從傳統節日,到丹青戲韻,再到非遺技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跨越山海、“圈粉”無數,讓世界更好感知中華文化魅力,更在相互交流中增進了民心相通。
開放包容,在“引進來”中激發文化活力。
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景德鎮陶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融匯多元文化,演化出萬千姿態。開放包容,正是千年窯火興旺不息的重要密碼。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景德鎮始終以開放心態接受新觀念、嘗試新工藝、表達新美學。
來自波斯的蘇麻離青,躍然于景德鎮瓷器之上,成就青花瓷的傳奇佳話;梅瓶、抱月瓶、雙耳扁瓶等器型,是對其他地區器物特征的兼收并蓄;“珠山八友”在汲取中國畫營養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和運用西洋繪畫技巧,把粉彩瓷創作推向新的高峰……兼收并蓄成就氣象萬千。
今天,景德鎮的開放故事,同樣精彩。
陶溪川國際工作室,來自美國的“洋景漂”邁克爾擺弄著自己的3D打印機。他把在韓國、日本等地學到的繪畫技巧和文化元素,應用在自己的陶瓷創作中。
推出“候鳥計劃”,吸引更多外國藝術家駐場創作;延展創業孵化鏈條,滿足創業者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打造“景漂之家”,為外來人才提供多方面幫助……聚才引智,讓陶瓷產業打開新空間、創造新可能,不斷豐富景德鎮的瓷貌、瓷韻、瓷文化。
從有“十八省碼頭”美譽的景德鎮,到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敦煌,再到“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泉州,無不印證著“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新征程上,要秉持開放包容,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開放包容,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積極融入世界發展進程,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有力證明“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平等相待、互學互鑒中兼收并蓄、交相輝映”。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前進道路上,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兼收并蓄的態度、自信開放的姿態,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讓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必將書寫美美與共的人類文明新篇章。
文章來源: 瓷都宣傳
↓ 中國陶瓷價格指數 ↓
http://ceramic-price-index.idx365.com/mobile/index.html
歡迎大家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