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和網絡大V們喜歡拿中國和日本做對比,也有很多朋友問我對此怎么看。
政事堂在兩到三年前,的確也曾非常擔憂中國進入日本失落狀態的,大家看文章的時候也能發現,那段時間我的情緒也不是很高。
但是從去年年底開始,政事堂就不再擔憂進入日本模式了。
誠然,中國是進入到了跟日本當年的十字路口,有著很多相似的經濟數字與結構。
但這種相似,僅僅只是經濟發展的規律,每一輪產業發展到尾聲,引領本輪產業發展的幾個國家,都會進入到這個位置,并必須要對這些問題,選擇一條解決之路。
而中國這一輪并沒有選擇跟日本80年代后走同樣的道路。
日本的路線是“補鍋”,
是在美國的打壓與內部的結構問題下,放棄繼續引領信息化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轉而努力將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做到極致,重心不在繼續于發展,而專注于解決分配的問題。
中國的路線是“破舊”,
看看這一年來出臺高質量與新質的文件就明白,我們是鉚足了勁,要跟美國在智能化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爭鋒,要通過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來解決分配的問題。
因此,對照日本有意義,但不能教條的往上套。
中日的情況雖然相似,但政府的藥方截然相反,這會導致中日之間社會的應激反應也不會相同。
日本路線所導致的問題,在于長期增速持續放緩過程中,整個社會缺乏新增量、新賽道所衍生的一系列問題,
中國路線所導致的問題,在于破舊立新,雙軌制的過程中,增量與存量之間日益擴大的差異,造成的一系列的撕裂與動蕩。
兩者的危險和收益機制截然相反,如果理解錯了藥方,是要付出代價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