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苗曄
圖片 | 管永新
翻譯 | 烏云斯琴
俯瞰北方大地,“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偉大成就如同一條綠色的巨龍,蜿蜒在山川之間,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從規劃的藍圖到現實中的壯麗景觀,我們不僅見證了變化,更是從中洞察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這一切成就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沙漠建設者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斗。
內蒙古的大漠,廣闊而神秘,沙海連綿不絕。渾善達克沙地作為我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的南端,它的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5766萬畝。2000年起,錫林郭勒盟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重點工程項目,持續推進防沙治沙綜合治理。從克什克騰旗穿越錫林郭勒盟的正藍旗、多倫縣等地,可以看到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的成果,我們見證了一段非凡的歷程,就像一株幼小的樹苗,在風雨的洗禮下,逐漸長成了一片覆蓋萬里的綠林。
2007年渾善達克沙地圍封禁牧治理成果
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桑根達來鎮額日登達來嘎查的一處渾善達克沙地治理項目區,黃柳、楊柴、苜蓿等幾十種灌木植物已經深深扎根在沙地上。這里以前沙化嚴重,當地采用工程固沙、圍欄封育、人工種草等技術進行治理,現在,已經形成有30多種植物共同生長的植物群落。人們把柳條加工成飼草料,舍飼、半舍飼養殖。正藍旗位于渾善達克沙地的腹地,從2000年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以來,平均植被蓋度由原來的不足30%達到了現在的60%,產草量從治理前的30公斤到現在的50公斤,治理效果十分明顯。上都鎮黃旗嘎查牧民額日和木承包3600多畝草場,對家里70多頭牛采取8個月舍飼圈養、4個月草場放養的方式,實現草畜平衡,有效保護了草場。正藍旗還通過落實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開展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等工作,引導牧民以草定畜、科學放牧,保護和修復沙地草原。
渾善達克沙地植樹造林活動
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通過20余年持續大規模生態建設,全縣林地面積達到23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7.9%。根據國家第六次荒漠化監測統計數據,全盟沙化土地面積8645.83萬畝,多倫縣413.74萬畝,占比4.8%。作為“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的主戰場之一,圍繞治沙和鞏固提升兩大目標,多倫縣將全員出動、全力以赴,打好防沙治沙攻堅戰。實現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持續提升目標,確保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根本遏制。
太仆寺旗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屬于錫林郭勒盟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治理任務中“五區兩帶多點”中的一帶——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生態防護體系鞏固提升帶。建設內容包括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灌木林平茬復壯、封禁管護,對喬木林人工修枝、除草松土以及剩余物清理等。如今,沙也治好了,收益也有了。從最初的按行種植到網格式種植再輔以飛播草種,沙漠治理者不斷探索改變種植方式,提高治理區的生物多樣性,治理效果也更加明顯。
大漠深處的治沙人
說起改善環境,首當其沖的就是植綠。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植綠行動在渾善達克沙地遍地開花,政府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渾善達克沙地治理、三北等治理工程帶頭植綠,民眾也自發在沙窩子里種樹。
渾善達克沙地經過持續的治理,繪就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畫卷,這正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結果,讓渾善達克沙地為之一“變”。網圍欄內的草場已經恢復了生機,沙丘上的植被茂密,紅柳、榆樹、沙蒿等喬灌木生長茂盛,形成了一道道人工沙障,像綠色的網絡一樣,牢牢地鎖住了沙土。從太仆寺旗到多倫縣,再到正藍旗,山巒變得郁郁蔥蔥,水體變得清澈見底,廣闊的田野生機勃勃。綠色的力量已經成功地鎖住了渾善達克沙地的南緣,草原的平均植被覆蓋度有了顯著的提升,鮮草產量也大幅度增加,這些成果不僅僅是數字的勝利,更是對那些不屈不撓、勇于擔當的沙漠建設者的最好證明,內蒙古的防沙治沙事業也進入了快速度、大規模、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已實現了治理速度與荒漠化擴展速度基本持平的歷史性跨越。
綠意,終將在祖國北疆深度綿延、盡情流淌。
堅決打贏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
京津沙源工程——正鑲白旗渾善達克沙地治理成果
統籌 牧仁
審核 烏日嘎
新媒體編輯 張欣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畫報》官方微信
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