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侵刪)
借出去的是一沓沓人民幣,還回來的卻是一串數字的虛擬貨幣,以這種方式清償債務有效嗎?近日,湖南省湘陰縣人民法院就審理了一起用虛擬貨幣償還借款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
經審理查明,被告王某、張某系夫妻。2020年7月,王某以需資金周轉為由向原告周某借款1萬元,張某不知情,亦未事后追認。
2022年5月,王某、張某共同向周某借款5萬元。同年張某向周某償還4萬元人民幣,王某操作金融平臺用虛擬貨幣向周某償還剩余的2萬元。
王某認為借款已清償,而周某不予認可,故訴至法院。
另查,王某操作的金融平臺系“TR外幣平臺”,該平臺已被公安機關認定涉嫌虛擬貨幣網絡傳銷進行打擊,現已關閉。
湘陰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門2021年9月15日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規定,虛擬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具有法償性,不應且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王某用虛擬貨幣抵償債務的行為,屬于監管部門明令禁止的非法虛擬貨幣交易,違反了金融管理秩序,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無法達到抵償債務的法律效果,應認定為無效。王某仍需履行還款義務。
對于王某2020年的借款1萬元,原告未提交證據證明款項用于被告夫妻共同生活或基于共同意思表示,不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張某不承擔還款責任。對于2022年的借款5萬元,發生在兩被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借款時張某在場且履行過還款義務,可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張某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綜上,湘陰法院判決王某償還借款本金1萬元及利息,王某及張某共同償還借款本金1萬元及利息。該案判決后,雙方當事人均服判息訴,現判決已生效。
法官說法
近年來,數字技術飛速發展,虛擬貨幣及相關業務從國外進入我國后備受關注,隨之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虛擬貨幣不同于人民幣,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也不能作為借款的標的物。本案的王某以支付虛擬貨幣完成借款的歸還,不符合法律規定,法院不予支持。
此外,本案的原、被告都有在“TR外幣平臺”進行投資,后平臺因涉嫌傳銷被關停。實際上,虛擬貨幣投資交易背后的平臺是可以自由操控的假后臺,虛構交易、操縱價格、突然關閉、平臺失聯等情況時有發生。而根據國家相關規定,任何法人、非法人組織和自然人投資虛擬貨幣及相關衍生品,違背公序良俗的,相關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由此引發的損失由其自行承擔。
在此提醒,無論是借款、還款還是投資交易活動,均應通過合法方式,切勿逾越法律邊界。特別注意,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活動,也不受我國法律保護。大家要擦亮眼睛,加強風險防范意識,避免自身財產損失。
來源:中國法院網、山東高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