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過程中,授孩子以漁的道理也是行得通的。然而這個道理,我是在孩子上小學以后才意識到。
兩個生活小片段
1.媽媽幫幫忙
孩子小時候,我們經常一起做手工。對于大人很好操作的步驟,孩子就覺得有點難。
“媽媽幫……”這是那段時間,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因為順手的事情,我幾秒鐘能解決的事情,干嘛讓孩子花幾分鐘搗鼓?最后還可能搗鼓不明白。我就幫孩子做了。
有第1次就有第2次,孩子習慣性的把他做不成的手工或事,找我幫忙。
2.媽媽給我講題
孩子上學后,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叫媽媽,不會做的題也找媽媽。
次數多了,我就發現,有的題孩子看一遍,沒有思路就直接叫媽媽。
看到這種情況我是生氣的。
為什么孩子這么喜歡叫媽媽,不自己動腦?因為我在給孩子講題的時候,答案就直接寫出來了。孩子聽沒聽懂我不知道,但是答案解出來了。孩子能玩了。
授人以漁,終生之用。
我再會,那是經過我的思考,經過很多次練習得來的,不是孩子的。
孩子之所以什么事都喜歡找我,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從那后,我開始逐漸放手。
- 手工不會做?——抱歉哦,寶貝,媽媽在忙,你自己再試試。
- 作業不會寫?——你先讀題給我聽聽,題干里都給了什么條件?條件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咱倆一起想一想。
從那時候起,我似乎意識到了我對孩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孩子獲得多高的成績,而是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讓孩子們擁有一些自力更生的能力。
這些能力可能是:自我照顧能力、獨立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社交能力、應變能力等等。
所以之后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就會比較注意用詞,少用命令的口吻。
孩子在跟我描述他身邊的事兒時,我也盡量是詢問好奇的地方,而不做太多的評價。多聽孩子的想法,客觀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遇到孩子不會的題,我也不會直接寫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動腦思考,自己作答。
其實,媽媽這樣的不做,真的是比自己做還要花費更多的心思。
這就是為什么“懶”媽能養出優秀娃的道理吧!我覺得我醒悟得有點晚。不過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慢慢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