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屢屢攻克各項技術難關,能讓我們“卡脖子”的技術難題越來越少了。然而,在基礎科研領域,我們還是十分滯后。
在國內,每一屆的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家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都有諸多令人驚喜的成果,但自然科學領域卻很少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項目很少,“世界級”的前沿成果更是可遇不可求;
在國際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圖靈獎等這些基礎科學領域的頂級大獎,更是年年頒獎,年年花落人家。諾貝爾獎100多年的歷史上,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僅有屠呦呦獲得過一次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而數學界、計算機界最高獎,我們甚至還未問鼎過一次。
屠呦呦
如今,我們的探測器已經飛往宇宙深空,天宮讓我們能夠無畏地傲視群雄,高鐵昂首領跑世界,但卻很難說我們在基礎科學領域能引領基礎科學的發展前沿。就連錢學森都不禁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前沿基礎研究有多重要?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解決技術問題的總開關,是生產力變革的原動力。因此,加強基礎研究既是我們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更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經之路。
推進基礎研究,我們要做的很多,但最重要的無疑是要培養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高水平人才。對此,我們從大學教育著手,推出多個專項計劃,由國內的頂尖研究型大學領銜,全力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北大
全方位的拔尖人才培養計劃
所謂的基礎學科,就是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與基礎科學、自然科學直接相關的學科、專業,這些專業在就業上往往不如工科、金融、法學等熱門專業那般多元、高薪,因此很多學生在報考時都比較謹慎。
教育部、各大高校在推出相關培養計劃,選拔人才的時候,都會先聲明,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主要是培養從事基礎科研工作的,學生必須以興趣、特長為先。目前,主要的培養計劃有“拔尖計劃”“101計劃”“強基計劃”等。
清華大學
(1)拔尖計劃
拔尖計劃,全稱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于2009年啟動,主要目標是吸引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培養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因此該計劃也被稱為“珠峰計劃”。
最初,拔尖計劃僅在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5個學科進行,首批17所高校率先開展基礎學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清華、北大、華東五校、北師大、中大等名校悉數上榜。
2018年,經過近10年的實踐,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初見成效,“拔尖計劃2.0”應運而生——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學科,培養目標也從自然科學家拓展到醫學科學家、社會科學家。相應的,更多高校被納入該培養計劃。
截至目前,共公布了三批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各大高校共獲批創建了288個拔尖2.0培養基地,其中理科類最多,社科類次之,還有部分為醫學類學科。
中科大
(2)101計劃
用數學語言和計算機語言中最基礎的“0”和“1”命名,“101”計劃彰顯的就是從本科教育著手、遵循基本教育規律、打造一流基礎要素,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邏輯。
這項計劃從2021年開始實施,最初是僅以計算機類基礎學科為基點,在33所高校進行試點,后面才在全國高校分類、分步進行推廣。2023年開始,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中藥學、經濟學、哲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基礎學科均被納入“101計劃”中,共涵蓋10大基礎學科。
與“拔尖計劃”面向有潛力的學生不同,“101計劃”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筑基性工程,匯聚國內頂尖的高校、師資、出版單位等工程,推進創建一流的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教師團隊和實踐項目,以此帶動教育教學系統改革。
每個學科成立專家組,負責人均為各個學科頗具影響力和聲望的學科帶頭人。例如,計算機專家組負責人為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胡振江教授,數學組負責人為著名數學家田剛院士,物理組負責人為著名粒子物理學家高原寧院士等等。
可見,“101計劃”的任務不是直接培養人才,而是形成樣本經驗,打造出一流核心要素,實現資源共享,進而輻射到其他院校,有效提升全國高校的教學質量,最終推動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浙江大學
(3)強基計劃
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就是著名的“強基計劃”,是從2020年起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選拔和培養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強基計劃”主要聚焦前沿科學、尖端科技,以及人才緊缺的人文社科領域,在國內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校中開展。目前,獲批開展“強基計劃”的高校共39所,均為“985工程”院校,每所高校根據自身優勢學科設置該計劃的招生專業,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基礎醫學等。
由此可見,“強基計劃”主要面向應屆高考生,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即可選擇“強基計劃”相關專業。適合報考“強基計劃”的學生,是基礎學科拔尖或綜合素質優秀,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學生,未來專業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基礎科研、教育等。
除了這些項目之外,主管部門還推進各種激勵措施,營造良好求學和科研環境等,高校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推出更多頗具特色的方案,以更好地培養基礎學科頂尖人才。
復旦大學
頂級研究型大學領銜
以下以清華、北大、華東五校為例,具體看看頂尖研究型大學是如何領銜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
(1)北京大學
北大參與“拔尖”計劃的學科已經達到19個,分別以“未名學者(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命名;“強基計劃”招生的專業已經達到10個。
除此之外,北大還設立了“數學英才班”、“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古典教育與新人文拔尖人才培養”“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等。
(2)清華大學
隨著“拔尖計劃”的推進,清華推出了“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截至目前,“學堂計劃”共設立了10個班,其中8個班入選了“拔尖計劃”2.0培養基地;至于“強基計劃”,清華在2024年招生中已創設11個專業。
(3)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大建設7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強基計劃”開設7個專業;此外,上海交大還聯合各學科專業,實施平臺培養的7大試驗班,包括自然科學試驗班、理科試驗班、工科試驗班、醫學試驗班等,面向不同學生提供專屬培養方案。
(4)復旦大學
在“拔尖計劃”中,復旦專門推出“望道計劃”和“相輝學堂培養計劃”,目前已經獲批創建11個培養基地;至于“強基計劃”,復旦大學開設11個專業招生。此外,復旦還建設了“數學英才試驗班”“物理英才班”“涉外法治拔尖人才班”,以及本碩貫通的望道新聞卓越班、工科試驗班(光子計劃院士班)、計算機科學拔尖人才試驗班等,旨在通過多元化方案,培養面昂未來的創新型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科大實施多元化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的試驗班有7個;“強基計劃”開設7個類別學科,11個專業。
除了這些實驗班和招生計劃之外,中科大設立了未來技術學院-量子信息科技英才班、中法數學英才班、中國科大-協和醫學班等,極力培養有志于從事基礎學科研究工作的創新人才。
(6)浙江大學
浙大將優秀本科生的培養主要集中在竺可楨學院,拔尖人才培養基地有12個,“強基計劃”共有理學I類、理學II類、基礎醫學類、人文歷史類共計4類11個專業;除此之外,還有混合班、人文社科實驗班、醫學試驗班、新農科實驗班、求是科學班、圖靈班等。
(7)南京大學
南大不斷探索推進基礎研究人才選拔和培養,有14個“拔尖計劃”2.0培養基地,僅次于北大;“強基計劃”有8個專業。在這里,學生不僅能夠享有一流師資擔任學術導師,還可以通過秉志論壇、鄭集論壇等平臺與諾獎得主、學術大師暢聊學術,在蝌蚪學術聯誼會與青年拔尖教師共同成長。
采擷碩果,未來可期
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在清北、華五為代表的高校的積極推進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讓我們期待,再用數年時間,能有更多拔尖人才投身基礎科學研究,我們基礎學科研究方面能夠全面開花,誕生更多世界前沿的學術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