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榜》中的言侯是個智商超群、極有膽識和才華的人物。梅長蘇曾當著豫津面這樣描述他:
“三十七年前,大渝、北燕、東海三方聯盟,意圖共犯我大梁,裂土而分。當時敵人以五倍的兵力,綿綿軍營,直壓我境。那名使臣年方二十,手持王杖櫛節,絹衣素冠,只身一人穿營而過,刀斧脅身而不退。他在敵營王帳之內舌戰群臣,心堅如山,舌利如刀。當時敵人的利益聯盟本就松散,被他一番游說,漸成分崩離析之態。我王師將士乘機反擊,方解此危。”
這樣的智慧與謀略,恐怕連梅長蘇也不一定能企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忍了12年最后卻只謀劃出一個用火藥炸死梁帝的粗劣計謀。這怎么看也不像言侯會干出來的事情啊。
直到最近重溫《瑯琊榜》,我忽然想明白了這個問題。
01 言侯太正了,不會也不屑使用陰詭之計
從性情上看,言侯跟靖王其實是一類人,都特別純正坦蕩、重情義,對于一些陰詭不堪的手段都非常不屑。
別說用,他連想都不會往那些方面去想。后面對付夏江也只是正面對決,口才和心態上的穩,
但若讓言侯去給梁帝物色什么絕色妖女這樣的手段他定是使不出來的。
而相對帝王,言侯處于絕對的弱勢,他若不使用一些非常陰詭手段,能用的方法就很有限。所以,他選擇了炸死梁帝這種粗暴的方法。
02 隱忍12年,只是時機不成熟,沒有下定決心
赤焰案發生之后,言侯內心是極其痛苦、糾結的。一方面他非常想讓皇帝死,一方面他又得顧及家人的安危。
推算一下,那時侯豫津還小,言侯也不忍心連累他跟自己去死。
而且在那個時候,金陵城血流成河,但凡不滿者、進言者都被梁帝定罪殺了。
而言侯作為宸妃的愛戀者和林燮曾經的好友,在這個時候必然是很受皇帝戒備的,畢竟當初梁帝就是對他不放心才搶走了林樂瑤,如今更是對言侯“格外關注”。
這個時候能否自保都成一大問題,何況是對付梁帝。
所以言侯只能修仙問道,不問世事,給梁帝制造一種他已心如死灰不管朝堂之事的感覺,為的就是讓梁帝放松警惕,保全自己和家人。
等到12年后,這件事對梁帝來說已經淡了很多(但言侯卻一刻不曾忘),這個時候言侯出手勝算會大很多,而隱忍了12年了卻依舊還沒做這件事,言侯此時的決心也會更大。
03 自身資源不足,沒有武力支持
言侯再聰明,畢竟只是一介文臣,林燮死后,身邊已沒有足夠的武力支持。
這大概也是梁帝沒有除掉他的主要原因。
雖然梅長蘇一介布衣,可是看看他身后的團隊,有江左盟、瑯琊閣、霓凰、蒙摯等等,這樣強大的背景再配上與世無雙的智謀,要復仇都極其艱難,何況言侯根本就沒有武力支持,即便再有智慧才華,也難以找到可行的計謀啊。
04 等了12年,朝堂已烏煙瘴氣到不成樣子,忍無可忍
言侯何嘗不知“炸死梁帝”是個下下策,但12年了,梁帝一直玩權衡朝堂之術,太子和譽王為爭權不擇手段草菅人命,早已不是言侯最初期望的那個國家的樣子。
如果說12年前,可能至少還有點盼頭,希望未來譽王或者某個皇子有擔當心系天下,那樣即便發生了赤焰案,那也至少也是有一點補償和安慰的。
可是12年過去,如今朝堂仍舊烏煙瘴氣甚至越來越差,根本就沒有辦法再忍了。
所以即便是個下下策,即便可能把自己和家人的命也賠上,他也要去炸死梁帝,親手結束這個局面。
而實際上,言侯能安排的都盡量周全安排了,包括讓皇后生病不能去祭祀,包括那些隱蔽的工作都做好了,還是盡量保全自己和家人。
這個做法其實也不完全魯莽,也只有聰明的梅長蘇才提前發現了端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