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天楊
晚清寧波三江口
清康熙年間解除海禁后,上海的沙船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當(dāng)時,上海有北洋、南洋、長江、內(nèi)河和遠(yuǎn)洋5條航線,其中北洋航線貨運量最大,包括上海至牛莊、天津及芝罘3條線。“南北物資交流,悉借沙船。南市十六鋪以內(nèi),帆檣如林,蔚為奇觀。每日滿載東北、閩廣各地土貨而來,易上海所有百貨而去”。
沙船是中國古代用于航海的一種平底木帆船,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它長十丈余,寬二丈,深五六丈,一船可載貨百余噸。它平底高桅,巨櫓廣艙,方頭方梢,具有吃水淺平、航行輕捷等優(yōu)點,在西洋輪船到來之前是中國海運的主力。沙船運輸?shù)呢浳铮饕嵌棺印⒍癸灪兔藁ā⒚薏迹髞碓黾恿虽钸\,更趨繁盛。
01
開海運 購“寶順”
外國明信片上的寧波沙船
清代漕糧原本承 襲明制一直采用河運,道光六年( 1826 年),因運河淤塞、漕糧阻滯,朝廷決定江蘇試辦海運漕糧,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太倉各地糧船均至上海交兌,然后漕糧直運天津、直潔。 官府給予了十分優(yōu)惠的政策: 一方面,承運漕糧的沙船每運 1 石漕糧,官府貼水腳(運費)銀 4 錢,并補 8 升 “ 耗米 ” 。 每次若以載 1500 石計算,可凈得補 貼 600 兩: 獲利大于運輸其他貨物; 另一方面,沙船僅載漕糧八成,另外二成由船商載貨,還能獲得免稅,船到天津后,還可以去奉天承運豆麥。 因此, “ 上海薛家浜、陸家浜一帶綿延二十余里,桅檣林立,沙船云集。
寧波小港李氏家族的李也亭, 15 歲開始闖蕩上海灘,剛開始是在 “ 曹德大 ” 糟坊給沙船的水手們送酒。 頭腦靈活、敢于冒險的李也亭很快意識到: 沙船貿(mào)易是一條發(fā)財?shù)慕輳健?不久后,他辭去糟坊工作,成了一名自己可以帶貨的水手,之后又由水手變成了船主,親力親為,趟趟隨行押運。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朝廷財政支絀,于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年)在上海設(shè)海運總局,再度試行沙船海運漕糧。 而時任天津漕運局總辦的張友堂也是寧波人,對鄉(xiāng)親自然格外照應(yīng)。 于是,李也亭抓住這一難得機遇,乘勢直上,在幾年工夫里,固定資產(chǎn)從一條沙船 發(fā)展到 10 余艘沙船,并創(chuàng)立了 “ 久大 ” 沙船號,逐漸積累了巨額財富。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發(fā)展迅猛,逐漸席卷大半個中國。太平軍切斷京杭大運河水路,外加黃河連年潰決,朝廷對海運的需求更為迫切,于是決定江蘇蘇(州)、松(江)、常(州)糧道及浙江漕糧,由上海沙船海運北上,并將這項既有風(fēng)險又有暴利的運糧任務(wù)交給李也亭經(jīng)辦。李也亭也深知這是一項高風(fēng)險、高收益的生意,絲毫不敢怠慢,于是趟趟親自隨船押運,遇到險阻經(jīng)常一馬當(dāng)先,身先士卒。
陳列在海事民俗博物館(慶安會館)里的“寶順”輪模型,這艘輪船為明輪,但寶順輪實為暗輪
民國《鎮(zhèn)海縣志》載:“適賊陷上洋,移運于婁江。時劉河淤淺,督運者有難色,也亭所部船獨先進(jìn),余艘從之”。其時,最大的風(fēng)險就是南北洋航路上“海盜充斥,肆掠無忌憚,狙截商船,勒贖至千百金不止。”為平定海盜搶阻,保障漕運安全,咸豐四年(1854年),李也亭發(fā)起倡議,與寧波同行費綸志、盛植琯合作,籌集銀7萬餅,向英商購買一艘配有槍炮裝置的“寶順”號輪船,以保護(hù)海上的正常商業(yè)運輸。引進(jìn)“寶順”輪后,寧波船商還購置了武器彈藥,招募了70名水手。改裝后的“寶順”號成為一艘名副其實的軍船,而那些水手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水手,成了水兵。
“寶順”輪宣告了帆船時代的終結(jié),寧波人無意中為中國航運史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但,寧波商人購買中國第一艘輪船到底花了多少錢?這一問題卻存在很大的爭議,在目前出版的各種書籍中說法不一。
02
辯銀餅 定“身價”
復(fù)刻的清人董沛書《寶順輪船始末》碑。從中可見“買大輪船一艘,定價銀七萬餅,名曰寶順”文字內(nèi)容。
從復(fù)刻的董沛所作《寶順輪始末》碑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買大輪船一艘,定價銀七萬餅,名曰寶順”。那么這里的“銀七萬餅”是7萬兩白銀、7萬銀餅,還是7萬銀元呢?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購買“寶順”輪所用的不是7萬兩白銀。勒石刻碑是一件非常嚴(yán)謹(jǐn)?shù)氖虑椋绻倾y兩,碑記中應(yīng)該寫“定價銀七萬兩”,而不會寫一個錯別字“餅”。
其次,還可以排除重一兩或者五錢的銀餅。經(jīng)營沙船業(yè)者,非財力雄厚者不能為。當(dāng)時打造條沙船,造價超過1萬兩白銀。不僅在固定資產(chǎn)上投入巨大,沙船出海時又需要較大的流動資金購買貨物,所以很多沙船業(yè)主會向錢莊貸款,甚至自己開設(shè)錢莊。王永盛、郁森盛、經(jīng)正記3家沙船行自己開設(shè)錢莊,甚至還爭取到朝廷批準(zhǔn),于咸豐六年(1856年)自己鑄造銀餅,分一兩、五錢兩種,是上海最早的自制銀幣,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以兩為單位的銀餅。但是,集資購買“寶順”輪是在咸豐四年(1854年),早于上海銀餅最早的鑄造時間,所以,購買“寶順”輪的“銀七萬餅”也不是上海銀餅。
西班牙本洋,俗稱“雙柱”
綜上,可推測此“餅”為“番餅”,即外國銀元,最有可能是墨西哥“鷹洋”。“番餅”是舊時對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的俗稱。過去在廣東和東南沿海地區(qū)通稱外國為“番”,中國舊稱銀幣為銀餅,故稱外國銀幣“番餅”。外國銀元在明朝中晚期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后,影響力日增,至清道光年間“洋錢盛行,凡完糧納稅及商賈交易,無一不用洋錢”,也就是說洋銀還得到了官方的認(rèn)可。其中流通最廣的,是俗稱“本洋”的西班牙銀元。本洋事實上是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墨西哥鑄造的。到1823年墨西哥獨立后,于1824年起鑄造自己的銀元,俗稱“墨洋”,因幣面上有老鷹圖案,又稱“鷹洋”。自此,流人中國的本洋開始銳減,至咸豐年間,上海洋商決議以鷹洋取代本洋為結(jié)算貨幣。
墨西哥鷹洋
外國銀元的大量流入,以及國內(nèi)復(fù)雜的銀錢并用的貨幣制度,導(dǎo)致了經(jīng)營兌換業(yè)務(wù)的錢莊最早出現(xiàn)在寧波。寧波商人集資購買外國的輪船,用貿(mào)易中通用的番餅——鷹洋作為當(dāng)時的結(jié)算貨幣,最為合適也最為方便。如果用中國自己的銀兩或者銀餅,還要稱重檢驗成色之后結(jié)算,多為不便。其實在此前對外交往中,番餅早已通用。在1842年簽署的中英《南京條約》中就有一條規(guī)定:“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此處已經(jīng)用外國銀元作為賠款單位,在12年后“寶順”輪購買中使用外國銀元,就順理成章了。
王永盛銀餅
從銀兩到番餅,不僅是貨幣單位的變化,代表貨幣價值的不同,揭示了100多年前西方列強對孱弱中國掠奪的屈辱歷史真相,也見證了寧波幫航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正如寧波大學(xué)龔纓晏教授所言,從“寶順”輪的故事可以看出,寧波的航海文化悠久而深厚,在中國航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