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十大將中,來自一野的是許光達,而他也是一野僅有的一位。盡管許光達被授予大將充滿了爭議,他也幾次讓銜,可中央沒有同意。
許光達是黃埔五期畢業生,在土地革命時期,曾擔任師長一職。眾所周知,這個時期擔任過軍長一職的也是大有人在。而且,因為在戰斗中嚴重負傷,他被送到蘇聯看病和學習,這也導致他錯過了紅軍最艱難的那個時期,也錯過了長征。
回來后,已經是抗戰期間了。許光達還是很快的就走上了前線,曾擔任過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到了解放戰爭中,他仍然戰斗在大西北,擔任過第3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3軍軍長、第2兵團司令員等職。
許光達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將后,提出讓銜,遭到拒絕后,還給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寫了一封“降銜申請”。當然結果還是被拒了,也就有了主席對許光達的贊揚,“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那么在一野中,除了許光達之外,還有誰更接近大將軍銜?
一野的司令員是彭老總,他被授予元帥是毋庸置疑的,而在副司令員中,有一位是有大將資歷的,他就是張宗遜。
他是黃埔軍校出身,參加過秋收起義,是一位老井岡了。紅軍時期就已經是軍長了,級別的確也不低了。抗戰期間,他是賀龍愛將,擔任旅長職務。解放戰爭期間,他又去了一野,是彭老總的得力助手,擔任一野第一副司令員。
張宗遜在授銜前是在大將的候選人之列的,只不過最終失之交臂,畢竟大將的人數有限,張宗遜在紅一方面軍中優勢不大。
而且,毛主席對張宗遜有一句評價:“該厲害時不厲害。”主要說的是他集寧戰役期間的失利。況且張宗遜身為副手,獨自領兵外出作戰的機會并不多,很多時候只是以副手的身份參與指揮而已,這一點與抗戰期間同為旅長的陳賡還是略有不同。
除了張宗遜之外,一野還有一位也有大將的資歷,他就是兵團的司令員王震。
王震能文能武,軍政雙全,既是一位霹靂猛將,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無論是在軍界,還是在民間,王震的名氣都非常之大。他在紅軍時期也擔任過軍團的政委,級別很高。
抗戰期間,他也是旅長,359旅開墾南泥灣,更是千古流芳。中原突圍后,王震歷經艱難回到延安,然后長期留在陜北作戰,執掌天下第一兵團。
新中國成立后,王震主動請纓,進軍新疆,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王震和張宗遜一樣,他也在大將的候選之列,可惜最終被授予了上將。
表面上看,無論是張宗遜還是王震,明顯比許光達資歷更老,不過授銜畢竟是考慮的綜合因素,更要考慮“山頭”的因素。相比之下,許光達在紅二方面軍中更有代表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