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的核心是教育,其載體便是學校。愈是重視教育的地方愈出人才,出名人。三湘大地自古便重視教育,因此近現代以來從三湘走出來的名人數不勝數。
朱劍凡在歷史中是一個不應被埋沒的人,雖然多數人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但是他創辦的周南女中培養出了大量的職業女革命家和婦女活動家,諸如蔡暢、向警予、丁玲等等。
朱劍凡有四子四女,后來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人才,其中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中國共產黨的高層領導人。
幼從革命
朱劍凡,原名周家純, 1883年出生于湖南寧鄉。據說周家祖先是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后裔,贛南明宗室一脈,清初得到湖南寧鄉道林大屯營旅贛周氏族人的庇護,認為己子,于是隱去朱姓,改從周姓,帶回大屯營避禍。
朱劍凡的父親是曾任四川、貴州、甘肅提督達19年之久的周達武,其岳父是曾任兩江、閩浙總督的魏光燾。
周達武致仕回到長沙后,用巨款在長沙西北角泰安里購得占地80余畝的蘇州式園林作宅第。史載,唐“破天荒”進士劉蛻曾在這里住過,故名“蛻園”。
園的南面臨通泰街為一大住宅,園的北面引水為池,砌成石山,有一拱形石橋飛架池上,取名“思源橋”。橋頭有亭,名“思源亭”。繞池周圍,建起80多間房屋,空坪隙地,栽種了四季名花,加上古樹參天,鳥聲清脆,環境十分清幽舒適。
辛亥革命后,周氏重修族譜,改姓為周,以志不忘祖先。周家純也改名朱劍帆,后省寫“帆”為“凡”。
1902年,朱劍凡赴日本留學,就學于東京宏文學院師范科,與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陳潤霖等為同學,并結識了黃興、陳天華、姚宏業等革命黨人,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1904年,朱劍凡學成歸國,適值華興會骨干周震鱗創辦駐省寧鄉中學速成師范,遂受聘擔任該校國文教員。
立志興女學
朱劍凡深受進步思想熏陶,他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于是立志興辦女學。
1905年5月,朱劍凡將長沙泰安里私宅的半邊園林辟為校舍,并賣掉寧鄉全部田產,前后投入資產近12萬銀元,開辦學堂。彼時清廷禁止興辦女學,于是朱劍凡對外便以周氏私塾的名義,最初只收本族親屬,后擴大招外姓女生。
當時風氣閉塞,婦女受封建禮教束縛,學校初創時,入學者很少。朱劍凡不辭勞苦,逐家勸說,廣泛動員。他規定,凡未婚及訂婚未嫁者都可入學,少數家境貧困的還可在校打鐘、掃地,半工半讀。這樣,很快使學生增加到百余人。
1907年,禁令放松,朱劍凡取《詩經》:“得圣人之化者,謂之周南”之義,將周氏家塾更名為周南女學堂,并將全部私宅辟為學舍,又增設師范科及一年半制裁縫、刺繡、音樂、體操等專修科。當時在學校任教的徐特立與黃厘叔老師合編《周南女校校歌》。其中唱道:“地處長沙,山環水重深深鎖。女校修明,應推先進周南我……”
1910年朱劍凡正式定校名為周南女子師范學堂,自任校長,任徐特立為小學部主事兼師范部主任,附設小學和幼稚園,設置縫紉、音樂、體育等專修科,有學生400余名。為圖教育改革,朱劍凡又資助徐特立赴上海和日本考察教育。
1916年改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成為湖南第一所正規女校。
朱劍凡還非常注意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在他擔任周南校長期間,聘請了大批著名教師任教。如徐特立、張唯一、周以栗、陳章甫、吳芳吉、李肖聃、周世釗、唐梅村等前來任教。對優秀的教師,他不惜重金聘請,禮遇有加。
朱劍凡為周南規定的校訓是:1.自治心(節制整潔);2.公共心(博愛仁恕);3.進取心(勤勉耐勞)。為養成一種勤勉的學風和活潑的氣氛,周南規定每日由值日教員公布格言、詩歌、圖畫或學生學習成績,以供學生學習觀摩。周南女學還每年舉辦學生學習成績展覽。
人才輩出
嚴謹的校風學風,不斷追求進步的優良傳統,使周南聲名遠揚,除了本省,鄂、贛、蘇、皖、閩、浙、魯、晉、豫、粵、桂及南洋等地,均有女子前來求學。周南成為湖南乃至中國女子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培養中國革命和婦女解放運動女性精英的搖籃。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女性在周南中學成長。
向警予:中共第一位女創始人、第一位女中央委員、第一任婦女部長向警予;
蔡暢:中國婦女運動先驅、中共早期黨員、中國第一任婦聯主席;
帥孟奇:中共早期黨員、職業革命家、婦女運動先驅、原中組部副部長;
楊開慧:毛澤東第一任妻子;
陶斯詠:江南第一才女,毛的初戀;
勞君展:居里夫人弟子、九三學社創始人;
丁玲:著名女作家;
曹孟君:婦女運動先驅、民盟發起者、原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
李一純:中共早期黨員、李立三前夫人、蔡和森前夫人;
黃慕蘭:中共早期女黨員、地下女特工;
楊展:楊開慧外甥女、楊開智與李一純之女、中共黨員;
劉昂:曾任周恩來秘書、國務院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勞安:朱镕基夫人;
毛澤東與周南
朱劍凡、周南女中與毛澤東的淵源也頗深。
雖然朱劍凡比毛澤東大十歲,但是對于毛澤東的才干相當佩服,他認為此人學識不凡,心胸高闊,必為安邦濟世之才。
在湖南學生發起的赴法勤工儉學活動中,毛澤東找尋朱劍凡等人尋求幫助,朱劍凡親任其中最棘手的籌款委員會主任,之后籌集了大批欠款,供三湘子弟赴法留學。
1919年,為擴大毛澤東發表在《湘江評論》上的《論民眾大聯合》一文的影響,朱劍凡在健學會發表《排除己見、團結一致、服從真理》的演講,予以推介。他寫的《論中國人“生的觀念”與“死的觀念”的謬誤》,也被毛澤東轉刊在《湘江評論》上。
毛澤東和蔡和森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后,周南女中的師生積極參加,當時新民學會有19名女會員,而周南女中的師生就占了13人,包括蔡暢、向警予、陶斯詠等人。
(新民學會在周南女中)
1919年11月,新民學會在長沙周南女校開會,對會章作了修改,設評議、執行兩部,選舉何叔衡、李欽文為正副執行委員長。
有段時間,毛澤東還居住在周南女中里面。抗戰時期,毛澤東在延安遇到朱仲麗(朱劍凡之女)還提到說:“你爸爸是一個思想進步的人士,和我們一起創辦新民學會。我年輕時,窮得沒有飯吃,是你爸爸叫我住在周南女校校園內,吃飯不叫出錢,一天還吃三頓。”
后來,毛澤東與易禮容等人在長沙開辦文化書社,朱劍凡也積極捐款給予大力支持。
一生革命
辛亥革命后,歷次革命運動中,朱劍凡和周南女中均走在革命的最前沿。
1919年5月“五四”運動爆發,朱劍凡、徐特立等積極響應,配合學聯統一部署,組織周南學生開展罷教罷課、游行示威、宣傳演講、抵制日貨等活動。
在湖南教育界開展“驅張”(敬堯)斗爭中,朱劍凡支持學生成立“救國十人團”、“國貨維持會”開展活動。朱劍凡、徐特立團結教育界人士配合學生的行動與軍閥張敬堯進行了面對面的斗爭,并帶動湖南72所學校1,200名教職員工進行總罷教。曾被省當局以“過激黨”罪名下令通緝。
之后,朱劍凡則當選為省議員,并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又歷任國民黨長沙市黨部常委、湖南省政府委員、長沙市政籌備處主任等職。
1923年,陳炯明在廣州兵變,朱劍凡隨奉孫中山之令率湘軍援粵的譚延闿去了廣東,開始了追隨中山先生的政治生涯。北伐攻克長沙后,他歷任長沙市長,公安局長等職。
大革命失敗后,朱劍凡在長沙組織了聲討蔣介石反革命罪行大會。湖南軍閥發動“馬日事變”后,朱劍凡遷居上海,在這里,他曾參加了我黨在上海的地下斗爭。他將自己的小酒店,當成是黨組織的秘密聯絡點,李富春,徐特立,謝覺哉等人多次在這里來往。
1929年,朱劍凡簽名支持魯迅、宋慶齡關于成立自由大同盟的倡議,成為發起人之一。
1932年夏,朱劍凡因胃癌不幸逝世,年僅49歲,葬于上海公墓。1953年,黨和政府決定將朱劍凡遺骸由上海公墓遷葬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徐特立特在其墓前題寫了“浩氣長存”4個大字,深深地表達了對自己尊敬的師長的崇敬和思念。
朱氏八兄妹
朱劍凡不僅自己投身革命中,而且8個子女中有6個是共產黨員。
朱劍凡和妻子魏湘若(清兩江總督魏光燾之女)所育的8個子女,分別是長子伯深,次子仲碩,三子叔平,四子竟之,長女佛根,二女聲韋,三女仲芷,四女仲麗。
(王稼祥和朱仲麗)
朱伯深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曾任外交部歐美司司長、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秘書長、中調部科技局副局長;朱仲碩投身革命后,曾在國民革命軍第六師政治部工作,這個師的黨代表是蕭勁光,解放后在外貿部工作;朱叔平在同濟大學畢業后參加革命,后進入鄂豫皖根據地擔任兵工廠黨總支書記,1932年犧牲,時年21歲;朱竟之早年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后做過廣東省商業廳長、糧食部辦公廳主任等。
長女朱佛根搞了一輩子教育,她最初當幼師,是父親安排的。朱劍凡認為,當時幼稚園實在重要,可當時又“太少太少了”,所以就把“大女兒佛根送到周南的幼稚園當老師了”;
朱聲韋比起其他兄弟姐妹來,名聲要小一點。
三女朱仲芷,金陵女子大學畢業后投身革命,曾為蕭勁光大將夫人,生有肖凱、肖永定、肖策能、肖伯膺、肖燕燕等多個子女。1940年和蕭勁光離婚,后改嫁晉察冀邊區參議會任副議長邢肇棠。
蕭勁光后娶了偉濤,生子蕭卓能,蕭卓能后來的夫人便是著名音樂家李谷一。
四女仲麗,曾做過毛澤東的保健醫生,后成為王稼祥的夫人,二人攜手走完一生。
參考資料:《長沙百年名校》 陳先樞 編撰
《毛澤東在周南的日子》 湖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