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上課時分,臺灣大學的校園里就會回蕩起21響鐘聲,發出鐘聲的這口鐘叫“傅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口鐘和它獨特的21響,都是為了紀念一個人,那就是傅斯年。
傅斯年不僅是臺灣大學的第四任校長,他還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
傅斯年是山東聊城人,祖上曾是朝廷大員,后家道敗落,不過畢竟是世家,文化底蘊還是比較深厚的。他的祖父傅淦文武雙全,據說“大刀王五”就曾拜在他的門下。傅斯年從小就跟祖父生活,也學了一身俠義之氣。
1916年傅斯年考上北京大學,此時正值新文化運動興起,他跟羅家倫等人組織成立新潮社,創辦《新潮》月刊,發表了大量的鼓吹新文化的文章。對此,蔡元培全力支持,特地從從學校經費中每月撥出2000元。由此,傅斯年成為了新文化運動中的名人。
毛偉人后來回憶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的經歷時提到,
“在那些來閱覽的人當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如傅斯年、羅家倫等等,我對他們極有興趣。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助理員所講的話。”
由于傅斯年的影響力,到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北京十三所大學開籌備會議,傅斯年被推舉為游行總指揮。因此,學生游行開始時,傅斯年高舉大旗走在游行隊伍最前面,后面是浩浩蕩蕩的學生隊伍。
到了當年夏天,五四運動逐漸平息,此時傅斯年也考上了“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生,他先后在英國的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學習,后到柏林大學進修語言學。
1926年,傅斯年學成回國,在中山大學任文學院長,后在中山大學創辦語言歷史研究所。在此基礎上,兩年后成立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傅斯年任所長。1929年,研究所從廣州遷往北平,遷址在北海的靜心齋。
這一期間,傅斯年組織了許多知名的專家學者,給以后中國的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民俗學、文字學等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基礎,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一個專業的學者,傅斯年雖然遠離政治,不參加任何黨派,不過他作為國民參政員,兩次上書彈劾兩任行政院長,導致孔祥熙和宋子文先后下臺。
1949年1月,傅斯年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至臺北,并兼臺灣大學校長。蔣介石到臺灣后,把傅斯年當作“座上賓”,時常邀請他到總統府吃飯,商議國事。
李敖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蔣介石迎接李宗仁到臺灣,在機場的會客室里,蔣介石坐在沙發上,旁邊就是傅斯年,他翹著二郎腿,拿著煙斗,就這樣叼在嘴里,跟蔣介石指手畫腳地講話。憑這一點大家就知道傅斯年在臺灣的地位。
傅斯年是一個大胖子,不是一般的胖。據說一次有人請客吃飯,宴會結束時主人準備好了滑竿,結果兩個工人一見傅斯年抬起滑竿扭頭就跑,弄得大家哈哈大笑。
也正是因為身體肥胖的原因,使他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臺灣省議會答復教育行政質詢時過度激動,導致出現腦溢血,搶救不及,病逝于會場,時年54歲。
傅斯年逝世后,葬于臺灣大學校園,為了紀念他,學校建立了希臘式紀念亭傅園及“傅鐘”。后來,“傅鐘”成為了臺灣大學的象征并設計入校徽中,每節上下課鐘會響21聲。因為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五四那一代人都是為了中國的強盛努力的奮斗的,可惜傅斯年先生早逝葬在了海峽彼岸,希望兩岸早日統一,能一圓先生的家國富強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