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越陳越佳的茶葉,想必茶友們第一時間會想到“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白茶,耐于久藏的普洱茶、黑茶等,其實武夷巖茶自古以來也講究“陳飲”的習俗。
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周亮工曾在福建任按察、布政司,于閩地茶事尤精熟,賦詩《閩茶曲》十首,其中有一首就寫到了古時閩人鐘愛隔年武夷茶:
《閩茶曲》
周亮工〔明〕
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
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這首詩雖只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兩大重點——其一是經過焙火的武夷新茶雖好,往往火氣尚未消除不宜飲用,這也是武夷茶講究“隔年陳”的客觀原因。
其二則承上啟下點明了貯存得當的武夷陳茶價格是新茶的三倍,這意味著當時的武夷茶就已經以“陳”為貴了,而存放到隔年的陳茶火氣消退更好喝,市場行情固然更好。
可見,武夷巖茶講究“陳飲”的確有其歷史淵源,流傳至今武夷巖茶行業已有《陳年武夷巖茶》(T/CSTEA 00015-2021)標準,早于2021年1月11日就開始實施。
何為陳年武夷巖茶?
據該行業標準規定以武夷巖茶為原料,在適宜的貯存條件下儲存時間4年及以上,具備“陳醇潤活”特點的即為陳年武夷巖茶,其按貯存時間的不同又分為陳巖茶和老巖茶。
其中,陳巖茶是指在適宜環境中存儲4年以上、20年以下,且無異味、無霉變、無劣變,適合飲用的陳年武夷巖茶;而存儲時間長達21年以上、依然適飲的則為老巖茶。
顯而易見,并不是只要陳放時間夠久就是陳年巖茶,最重要的前提是要保證武夷巖茶長期貯存得當,不變質、能入口才能算得上符合行業標準的陳年武夷巖茶。
縱觀近年來的武夷巖茶斗茶大賽,沒少看到陳年巖茶的身影,而今年11月中旬的武夷山“朱子杯”斗茶賽中,就還專門新增了陳年巖茶的比賽項目!
隨著陳年武夷巖茶興起,越來越多的茶友好奇武夷巖茶為何不宜“喝”新?當年新茶與陳年巖茶到底有什么區別?今天就來和大家好好聊聊陳年巖茶那些事兒~
為何武夷巖茶不鼓勵喝“新”?
武夷巖茶以“巖骨花香”享譽烏龍茶界,在制作時素來重水求香,以“焙火”為關鍵工序,焙火火功的高低與時間的長短,會賦予巖茶不一樣的色香味。
只不過無論以什么火功烘焙,剛經過焙火而成的新巖茶會帶有火氣,此時立即品飲由于火氣未除很可能會產生燥感,飲后易出現口干舌燥、喉嚨發癢等鎖喉現象。
一般情況下,輕火功巖茶退火一至兩個月,中火巖茶三至五個月也可消散大量火氣。而足火功巖茶吃火最足,通常要放在半年至一年才能明顯退去炭火味。
隨著貯藏時間增加,新巖茶的火氣在歲月的沉淀下逐漸退去,本身的芳香物質就會顯露出來,茶湯滋味也更加醇和,這便是武夷巖茶不鼓勵喝“新”的緣故!
當年新茶vs陳年巖茶有啥區別?
當年新巖茶除了火氣明顯,與陳年巖茶相比在外觀、香氣、滋味、葉底等方面還存在哪些區別?早在2021年,福建農林大學孫威江教授團隊就曾進行過相關對比實驗。
上述實驗人員對同一廠家、同一制茶季節、同一采摘標準、同一倉儲環境下,不同貯藏年份(存放0~30年不等)的武夷水仙展開感官品質的審評對比。
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武夷水仙干茶由緊結轉變為較緊結、色澤也由烏褐帶灰變為烏褐帶紅褐,湯色則呈現橙紅→深橙紅→褐紅的變化,葉底的勻整度、柔軟度也有所降低。
香氣方面,當年新茶以花果香為主、帶有未退去的火功香;而隨著年份增加,武夷水仙新茶的火功香逐漸轉化為陳香,貯藏25年以上還陳化出難得的參藥香。
茶湯滋味也隨著時間的增長越發陳醇,但也逐漸顯露出酸味,尤其15年陳的武夷水仙酸味最明顯、且帶澀感,這可能與存儲不當出現返青酸有關。
當貯藏時間延長至20年,武夷水仙茶湯中的酸味逐漸散去,陳香明顯;存放25~30年茶湯滋味更愈加甘醇潤滑、陳韻顯,整體茶湯的品飲層次感更豐富。
而武夷水仙在不同貯藏時間的風味如上圖所示,當年新茶以醇、厚為主,年份越老醇度和厚度均呈現下降趨勢;而當存儲10年起,陳茶的陳味逐年遞增。
武夷水仙存儲5~15年時,武夷水仙酸味強度不斷上升,直到貯藏20年后下降;香型方面,年份較新(貯藏0~5年)的武夷水仙以花香、果香和甜香為主。
十年陳武夷水仙以木香、藥香為主,至于為何感官審評沒有凸顯,可能是香氣不落于水有關;而陳化15~30年的老水仙茶則是陳香、參香、藥香愈發突出。
上述科學實驗證實了貯藏得當、年份越久的陳年巖茶,無論是在香氣、還是滋味方面的表現均更上一層樓,愈發接近行業標準規定的“陳醇潤活”。
不過,這也不代表所有巖茶都值得久存、收藏!通常適合存放的武夷巖茶需要符合兩個硬性條件——傳統工藝制作、茶葉本身品質好的巖茶才更值得存。
而選定了適合存儲的武夷巖茶后,還要注意離墻、離地、避光、避異味、避潮濕、密封存儲!貯藏環境若把控不得當、出了差錯,后期存儲得再久也會白費了好茶!
最后,關于武夷巖茶大家更喜歡喝新的?還是越老越好?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討論哦~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
[1]《陳年武夷巖茶》(T/CSTEA 00015-2021)標準;
[2]《不同貯藏時間武夷巖茶風味品質化學差異》,吳俊、王治會、李晶、戴浩民、宋博、張靈枝、徐 杰、岳彬、孫威江(1.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福建福州350002;2.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福建 武夷山354300;3.六禾(武夷山)茶業有限公司,福建武夷山354300)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