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華大學秀鐘書院和篤實書院宣布學院學生第一學期的成績不計入GPA計算,不影響獎學金和推免成績評定。
圖源:清華大學秀鐘書院官網
此前,北京大學校報官方賬號發布:
在高強度的學業考核壓力下,無數學生陷入不必要的內卷泥潭。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展開試點改革。
這個新方案最重要的改革就是不再用績點制的方式計算GPA,而是實行“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用優秀率(A%)和優良率(AB%)替代 GPA,并將學生的成績分為 A、B、C、D、F 五個等級。
圖源:北京大學校報
這可以說是學術圈的一點小小震撼了——
評價體系更“粗線條”之后,對一些在校期間做科研、創業的同學應該很友好,畢竟既可以發展自己的愛好,又可以收獲不錯的成績。
績點制能更直觀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能為中國學生留學申請帶來便利,但是大家都去刷績點,就造成內卷越來越嚴重,很多同學都陷入了“績點為王”的困境。
績點廝殺最嚴重的戰場莫過于保研和留學。
多所高校在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工作辦法中指出,申請條件是專業成績排名“名列前茅”。
《中國人民大學 2024 年接收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工作辦法》
圖源: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0.1 分會讓人失去保研資格,0.1 分也會讓人上保研名單。
而GPA 的高低也把握著留學申請的命脈:
無論是選擇去哪個國家地區、學校與專業留學,GPA 毫無疑問是申請的第一道門檻。如果最基本的 GPA 達不到,將有很大概率直接被 pass。
《中國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 2024 年校園招聘公告》
圖源:中國南方電網官網
除此之外,績點在獎學金評選、畢業求職時也占據重要地位。
但是,改變評價體系之后,真的能改變大學生“卷”的本質嗎?
其實,績點制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無論以何種形式進行評判,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讓績點制更加科學、規范,能夠最大程度地激勵和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人才。
正如中國科學報學者所說,“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應該更好地教育學生:從一所好大學接受一流的教育而不是專注于分數之高低,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質所在。”
而對于處于競爭中心的學生來說,無論是績點制,還是百分制,或是其他考核評價體系,都是一種“外視”,而真正重要的則是“內視”,是自我的實現和成長。成績只是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伴生品,而每個人自身更多的潛力則需要“自我考試”才能夠發掘。
歸根到底,績點只是一張入場券,拿到入場券后,這種自身的獨特性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小站雅思、星球數據派來研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