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2024年12月2日第5版
“感謝法院的公正審理,讓我們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更加堅定、更有信心。”不久前,方邦公司研發經理張美娟說。
此前,方邦公司自主研發的電磁屏蔽膜遭到競爭對手的侵權,一度導致公司的營收下滑、市場占有率下降。方邦公司遂訴至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法官在技術調查官的專業輔助下,判定侵權成立,幫助方邦公司挽回侵權損失,維護了自身合法權益。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數據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八年排名全國第一——這背后,離不開司法對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
核心專利技術遭侵權
嚴重擾亂市場價格體系
方邦公司成立于2010年,系國內首批、廣州市第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國家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作為方邦公司的拳頭產品之一,“電磁波屏蔽膜”主要用于抑制電子元器件之間的電磁干擾,是智能手機、耳機等電子產品中不可缺少的零部件。
這層膜很薄,只有10微米,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背后凝結了企業數年的艱苦攻關。“僅離型劑配方的實驗,我們就做了4萬多次。”張美娟回憶。更早之前,公司正是憑借這項專利,打破了日本企業的長期壟斷,成功填補我國在高端電磁波屏蔽膜領域的空白。如今,該公司生產的電磁波屏蔽膜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二、全國第一。
2019年起,方邦公司發現深圳某公司制造、銷售的產品涉嫌侵害已授權的專利,遂向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訴訟。
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侵權行為發生后,我們產品的營收和市場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方邦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侵權企業刻意壓低價格,擾亂了產品上下游的價格體系,也對行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法官聯合技術調查官
“抽絲剝繭”認定專利侵權事實
清晰理解涉案專利的技術內涵,準確認定被訴侵權技術是否落入涉案專利權保護范圍,是知產類案件審判工作必須跨越的坎。
“在本案中,如何撥開層層技術迷霧,判斷涉案產品是否構成專利侵權,一度是擺在審判團隊面前的難題。”法官劉宏表示。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為此啟動了技術調查程序,這背后依托的是該院自2015年起在全國法院率先探索建立的技術調查官制度,通過邀請技術顧問、技術咨詢專家予以技術支持等多種模式,助力破解技術類案件事實查明難題。
近日,法院審判團隊到當事企業進行回訪。
“涉案專利技術復雜、專業領域非常細分,要找到雙方認可、符合鑒定資質、具備鑒定能力的專業機構并不容易。”負責該案的技術調查官趙軍表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他反復和雙方技術負責人溝通,充分了解涉案專利的技術細節,并輾轉協調符合資質的鑒定機構,共同給出專業技術意見。
經過多方查證核實,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最終認定被訴產品落入專利保護范圍,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賠償方邦公司700余萬元。
司法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邦案”的成功審理并不是孤例。今年1月至10月,全省法院共審結知識產權一審案件6.5萬件,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重點領域、新興產業司法保護,破解知識產權案件“舉證難”“賠償低”難題,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貢獻司法力量。
記者 |孟健
來源 | 南方日報
編輯 | 蔡 冰
校對 | 羅冠明
審核 | 侯 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