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和一部電影的緣分是很奇妙的,比如是枝裕和的這部《如父如子》,是拍攝于2013年的電影,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了。而當初知道這部電影里有父母抱錯孩子的情節設定,不知道為什么,就減少了我對本片的興趣,還沒看就已經帶有某種偏見。
而2024年12月1日,則等到了一個去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的首映禮活動,也有了第一次在大銀幕上觀看這部電影的機會,而且還可以現場看到是枝裕和與主演之一的中川雅也(Lily Franky)一起聊這部電影。本片將于12月6日正式在全國院線上映。
除了主持人陳魯豫外,這樣的活動自然是少不了電影學者戴錦華老師的參與。活動當中,臺下更是有驚喜嘉賓,著名演員周冬雨談自己三刷電影的感受。
在觀影過程中,還是被感動到流淚,特別是結尾父親良多在相機里看到啟太給自己拍攝的那些照片時,作為和主角年齡相仿的男性觀眾,看到一個動容的中年父親落淚時,自己也會被深深觸動。雖然整部影片事關兩個家庭,而側重點,或者說引起人們更多反思的還是良多和啟太的關系。
對中國觀眾來說,好像更敏感的還是有關社會階層的話題,戴錦華也提到一些中國年輕觀眾對這個層面的關注,會有人認為交換孩子對啟太來說,是一個不公平的行為,這意味著他從本來優渥的家庭環境里突然進入另一個較差的家庭環境,說的直白一些就是階層的降級。
之所以讓更多觀眾在這個層面有深入探討,也是因為故事中間一個驚人的情節出現,特別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人,你會聽到臺下傳來的驚呼聲。畢竟此前觀眾以為這是一次意外導致父母抱錯了孩子。而真相是一個嫉妒良多家庭,身為人母的女護士,故意交換了孩子,她是想報復一個在她眼中看起來富裕的家庭,讓他們體會某種不幸。
而這個角度的存在還是較為宏觀的,的確可以拿到更大的公共視野的場合來探討。但我個人還是比較在意良多和啟太作為單純人的個體的轉變。任何事都有不同側面的意義,這個看似對兩個家庭造成的麻煩事,甚至是影響一生的災難。但它積極的一面就是讓一個在別人眼里成功且有些傲慢的父親,意識到自己作為父親的不足之處。
在雙方家長交換孩子生活的過程中,雄大(Lily Franky飾演)一家可以說是代表更多普通家庭,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與良多這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良多只是考慮到血緣和基因,甚至認為啟太彈鋼琴不夠出色,就認定這就是因為不是親生孩子的原因,這種認識也是妻子宮綠最痛心之處。
在這次活動現場,是枝裕和導演也專門提到了片中兩個母親的擁抱,最初這個場景劇本里是沒有的。但這個女性情誼之間的力量是很有感染力的,導演本身是被這段情節所打動。因為他自己也說,兩個父親之間,不自覺地就會有競爭意識,而母親之間卻有著相互理解的溫情。
總體來說,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父親的覺醒與改變,促使他改變的地方有很多,而最直接的還是來自啟太的。良多最初只想著把兩個孩子都帶過來撫養,只想著占有和爭奪。其實以他平時的忙碌程度和教育理念,即使兩個孩子都能一起生活,仍然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
影片結尾,也是開放式的,沒有定論,因為這樣左右為難的抉擇,有想法的導演一定不會給出確定的答案。觀眾也能看出兩個孩子都不希望離開沒有血緣,但一直與自己相伴的父母。這也是關于親情和血緣的一種反思,有沒有血緣關系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護與相伴。
說回開篇提到的那個場景,除了翻看照片,此前,良多在沙發上醒來時,在沙發的縫隙間找到了啟太在父親節給自己做的禮物。而那個禮物只剩下葉子和枝干(紙質手工),花朵卻遍尋不著。而那一刻,與其說父親是在找那朵花,不如說是在試圖找回父子之情,而找不到的紙花,正說明他失去兒子對自己情誼的那份茫然。
好的電影,總能從不同角度給觀眾帶來啟示與反思,希望更多的人,特別是為人父母的中年觀眾能夠看到這部電影,并從中有所收獲,也許這部電影能成為他們發現和改變自身問題的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