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常常面臨這樣的困擾:在不同醫院看病時,檢查結果不被互認。這不僅讓患者支出更多費用,耗費更多精力,還浪費了醫療資源。
以馮琍為例,她在西安某知名三甲醫院被初步診斷為甲狀腺癌后,前往北京某知名腫瘤醫院就診,卻被要求再次做 B 超、抽血檢查等,最終確診結果與之前一致。北京市民程軒和湖南邵陽的溫荷也有類似經歷,他們在不同醫院就診時,盡管間隔時間不長,卻被要求重復檢查,這讓他們頗為不滿。患者更換醫院看病,就得不斷重復檢查,單據攢了一堆。
可見,實現不同醫療機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率,降低醫療費用,簡化就醫環節,提高診療效率,還能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改善群眾就醫體驗。那么,檢驗結果互認的堵點究竟在哪兒呢?這是我們接下來需要探討的問題。
檢驗結果互認的政策與目標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 7 部門 11 月 27 日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要求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底線、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標準,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此外,2022 年 2 月 14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醫保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對組織管理、互認規則、質量控制、支持保障和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
檢驗結果互認的目標明確且意義重大。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避免患者在不同醫院重復進行檢查檢驗,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以江蘇為例,全省 1966 家公立醫療機構接入影像云平臺,實現了檢查檢驗結果的跨機構共享;浙江省互認系統覆蓋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另一方面,能降低醫療費用,患者無需為重復檢查支付費用,減輕經濟負擔。同時,還可以改善就醫體驗,患者不再為重復檢查耗費時間和精力,簡化就醫環節,提高診療效率。如北京市范圍內,181 項檢驗結果項目、300 項影像檢查結果項目實現醫療機構間互認,覆蓋患者就診時 70% 至 80% 的常規檢查項目。
到 2025 年底,各緊密型醫聯體要實現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全部項目互認,各地市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 200 項;
到 2027 年底,各省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 300 項,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區域內醫療機構互認項目數超過 200 項;
到 2030 年,全國互認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檢查檢驗同質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結果互通共享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實現常見檢查檢驗結果跨區域、跨醫療機構共享互認。
檢驗結果互認的堵點分析
1. 技術參差不齊
不同醫療機構的檢查設備精密程度存在差異。一些大型三甲醫院可能配備了先進的高端檢查設備,而基層醫院的設備相對較為簡陋。例如,高分辨率的 CT 設備在三甲醫院能夠檢測出微小的病灶,但在部分基層醫院的低分辨率設備下可能無法清晰呈現。
同時,操作者水平也參差不齊。經驗豐富、經過專業培訓的操作人員能夠準確地進行檢查操作,獲取高質量的檢查結果。而在一些基層醫療機構,操作人員可能缺乏足夠的培訓和實踐經驗,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誤差,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為避免診斷誤差,醫院更傾向于 “以本院結果為準”。因為不同醫療機構的檢查結果可能存在差異,醫生擔心依據外院的檢查結果進行診斷會出現失誤,從而引發醫療事故糾紛。這種擔憂使得醫院在實際診療中,即使患者提供了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也更傾向于重新進行檢查,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2. 責任劃分不明
互認后若出現醫療事故,責任分配不明確,這讓醫生有很大的顧慮。目前雖然有相關政策規定了在一些情況下可以進行重新檢查,但對于互認結果導致的醫療事故,具體的責任劃分缺乏明確的細則。
例如,像安徽的那位直腸癌患者案例,患者拿著上級醫院的檢查結果到下級醫院就診,醫生未安排再次檢查而出現漏診,最終法院判決醫院承擔一定責任。這讓醫生在面對互認結果時,擔心如果出現類似情況,自己可能會承擔責任。
沒有清晰的責任分配機制,醫生在使用互認結果進行診療時就會猶豫不決,從而影響檢驗結果互認的推進。
3. 利益問題
醫院變 “以藥養醫” 為 “以檢養醫”,減少重復檢查會影響收入。醫學檢驗科的成本收益率較高,檢查檢驗服務對醫療機構收入有顯著影響。
在取消藥品加成、控制藥占比后,醫院的收入來源發生了變化。檢查檢驗收入成為醫院維持正常運行的重要部分。如果實行檢驗結果互認,減少了重復檢查,醫院的收入就會受到影響。
例如,醫改多年,醫院人員勞動回報相對較低,醫生的勞動收入主要依靠各項化驗檢查。如果檢驗全都互認了,大醫院的經濟狀況就會受到影響。
4. 缺乏統一高效共享平臺
患者檢查結果數據存儲分散,沒有協調機制,難以實現高質量互認。目前患者的檢查檢驗結果數據存儲于不同的醫療機構,缺乏統一高效的共享平臺。
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無法有效互通,醫生在診療時難以快速獲取患者在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即使有一些地區在嘗試建立共享平臺,但技術路徑不一,難以實現大范圍的互認。
此外,沒有協調機制也使得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難以推進。不同醫療機構在檢查檢驗的質量控制、結果報告樣式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難以實現高質量的互認。
解決檢驗結果互認堵點的建議
完善互認標準明確檢查檢驗的規范化標準化要求,統一技術標準和質量評價。
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關鍵在于明確規范化標準化要求,統一技術標準和質量評價。不同醫療機構的檢查設備精密程度和操作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檢查結果可能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確保不同設備和不同操作者能夠得出相對一致的結果。例如,對于高分辨率 CT 設備和低分辨率設備,可以制定統一的圖像質量標準,明確在何種情況下的病灶可以被準確檢測。同時,加強對操作人員的培訓和考核,提高其專業水平,確保操作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統一質量評價體系也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建立國家和地方兩級質量評價指標,對醫療機構的檢查檢驗項目進行定期評估。滿足國家級質量評價指標的項目,互認范圍為全國;滿足地方質量評價指標的項目,互認范圍為該地區。對于未按要求參加質量評價或質量評價不合格的項目,不得標注互認標志。通過這種方式,促使醫療機構不斷提高檢查檢驗質量,為結果互認提供可靠保障。
建立責任分配機制由衛生主管部門牽頭,建立首檢醫師負責制,避免 “一刀切” 定責。
為了解決互認后醫療事故責任劃分不明的問題,應由衛生主管部門牽頭,建立首檢醫師負責制。明確首檢醫師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中的責任和權利,避免 “一刀切” 定責。首檢醫師對其所出具的檢查檢驗結果負責,在互認過程中,如果出現醫療事故,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責任認定。例如,如果是因為首檢醫師的操作失誤或診斷錯誤導致的醫療事故,首檢醫師應承擔主要責任;如果是因為病情變化等不可預見的因素導致的醫療事故,責任應適當減輕。
同時,建立相應的責任分配機制,明確在不同情況下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責任。對于因結果互認而導致的醫療事故,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責任劃分,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在醫師診查義務后增加相應說明,保證司法上不要對因為結果互認而導致的醫療事故責任采取 “一刀切” 的態度。通過明確責任分配機制,消除醫生的顧慮,提高他們對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積極性。
理順利益機制調整醫院收入結構,減少對檢查檢驗費用的依賴。
醫院變 “以藥養醫” 為 “以檢養醫” 的現狀,使得減少重復檢查會影響醫院收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調整醫院收入結構,減少對檢查檢驗費用的依賴。一方面,可以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例如,對于中醫醫院,可以通過提高診察收入、治療收入、手術收入和護理收入等醫療服務收入占比,減少對檢查檢驗收入的依賴。另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保障醫院的正常運行。政府可以根據醫院的服務質量和社會效益等因素,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緩解醫院的經濟壓力。
此外,鼓勵醫療機構結合實際將互認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內部績效考核,把績效考核與薪酬分配更好地結合起來。對于積極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給予適當的獎勵,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通過調整醫院收入結構和完善績效考核機制,解決醫院的后顧之憂,促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的順利開展。
加強信息化建設建設統一高效的共享平臺,實現檢查結果數據化和互通共享。
建設統一高效的共享平臺是實現檢查結果數據化和互通共享的關鍵。目前患者的檢查檢驗結果數據存儲分散,缺乏協調機制,難以實現高質量互認。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省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平臺,由省上制定統一的平臺建設標準、質控標準和技術指南,建立互認準入和退出動態機制。市、縣醫療機構同步進行互認平臺建設與接口改造,有序接入省級平臺,便于資源集中,分級管理調閱。
同時,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對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平臺信息安全進行強制性等級保護,防止數據泄露、毀損、丟失。采用數據加密、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和防護措施,確保數據安全流轉。通過建設統一高效的共享平臺和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實現檢查結果數據化和互通共享,為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提供技術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