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場戰役中,德軍損失兵力50多萬、坦克3000輛、火炮200多門、汽車2000輛;在這戰役中,德軍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被停職、博克被取消中央集團軍司令的頭銜,霍普鈉被開除軍籍,并被剝奪穿軍裝以及領取養老金的資格,就連古德里安也被停職。這次戰役就是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而在這場戰役中我們還需要知道的是曾經有3500名蘇聯學生保衛自己家園所進行的背水一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對蘇聯不宣而戰,并采用了閃電戰的辦法,很快占領了蘇聯的大片領土。此時的德軍主要分三個方向,向蘇聯縱深推進,南方集團軍群主要負責進攻烏克蘭與高加索地區,北方集團軍群主要負責進攻列寧格勒,而中央集團軍群主要負責進攻莫斯科。
1941年8月,德軍攻占了斯摩棱斯克,這是前往莫斯科的一個必經之地,但卻也正是在這個地方,德軍受到了頑強的阻擊,德軍在攻占白俄羅斯的明斯克以及烏克蘭的基輔后,決定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由于在列寧格勒受阻,希特勒遂將本來用于進攻列寧格勒的大部分裝甲師以及部分摩托化師都調來準備執行進攻莫斯科的“臺風”計劃。
隨著臺風計劃的展開,雖然蘇聯紅軍進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戰斗,可是因為一開始準備得不充分,蘇聯軍隊的防線還是被突破了。負責防守布良斯克這個地方的是蘇聯軍隊的第50集團軍,盡管他們在同數量比自己多得多、裝備比自己先進的敵人面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一開始還是陷入了困境,導致1941年9月份布良斯克失守。
后來由于奧廖爾的淪陷,德軍很快到達了莫斯科以西的維亞濟馬,將當地蘇聯守軍包圍了起來,使得蘇聯紅軍遭到了重大損失,總共有58萬人被俘,只有85000人突出了德軍的包圍圈。
軍隊直指莫斯科城下,但此時,希特勒覺得勝利在望,便讓占領了斯摩棱斯克的中部軍隊向北部的列寧格勒挺進,這使得莫斯科這邊的情況稍緩,為蘇聯加強莫斯科的防御工事留出了時間。蘇聯開始方面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來保衛莫斯科城。
首先是建立莫扎伊斯克防御線。1941年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御線指揮部組織了5個坦克旅、10個反坦克炮團以及5個機槍營,組成第5集團軍。
根據朱可夫的部署,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以及小雅羅斯拉韋茨-卡盧加這一端建立起了新的防線,并組建方面軍預備隊和第二梯隊。在朱可夫的周旋之下,很快又集中了16個坦克旅、40個炮兵團和14個步兵師,重建了第5集團軍、第6集團軍、第43集團軍和第49集團軍并且為他們各自安排了經驗豐富的指揮官。
朱可夫
并動員了莫斯科的市民,從工人、農民到學生、婦孺,能動員起來的力量都被動員了,因而莫斯科保衛戰可以稱得上是一場全民族的戰斗。當時,僅在3天之內,就組織了25個工人營,民兵師12萬人,還發動了至少60萬人對莫斯科城進行三道防御工事的修建,而其中婦女就占了75%。
然而此時他們不知道的是古德里安、霍特、霍普納帶著德軍四分之三的裝甲力量緩緩而來。在“動若雷霆”的德軍裝甲車的進攻下,莫斯科的西線的防御力量基本上被“消滅”,再不采取緊急措施,莫斯科城危在旦夕。刺耳的警報聲也回蕩在波多利斯克步兵學校的上空,為了補充缺失的兵力,3500名稚嫩的學員攜帶著的兵器,在戰事的“催促”下前往前線,保家衛國。
然而在緊張情況下建立起來的莫扎伊斯克防線,并沒有給這些學員帶來太多的優勢,但是在他們的身后是莫斯科的城垣和人民,他們只能義無反顧的面對德軍的裝甲集群。但是他們畢竟也是在學校經過系統學習的,所以便開始了研究對付這群裝甲部隊的方法。
就在古德里安覺得莫斯科已經“唾手可得”之時,在夜里就遭到了攻擊。1700名學員和400名傘兵相互配合,炸毀了烏格拉河上的橋梁,迅速占領了防御陣地。這一變故讓古德里安直搗莫斯科的計劃前功盡棄。因此他開始帶領軍隊進行瘋狂的進攻。雖然對于德軍的進攻蘇聯方面一開始確實準備不充足,但隨著戰事的緊迫,“斯大林的管風琴”—喀秋莎也開始投入戰場,讓德軍嘗了不少的苦頭。
雖然德軍的進攻比較猛烈,但這些學員一直在堅持防守,他們擊敗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瘋狂的進攻。然而本該5天的戰斗,卻持續了12天,駐守在這里的學員也是傷亡慘重,幸存的1200名學員將德軍的裝甲車輛牢牢的抵制在了莫斯科城外。可以說這3500名學生投身報國的行為為莫斯科爭取了最寶貴的時間。
莫扎伊斯克防線的戰斗是殘酷的,因為嚴格的軍事組織,導致當時發生了嚴重的糧食危機,盡管如此,蘇聯軍隊還是憑借著頑強的戰斗,將德軍阻止在拉馬河、納拉河、魯扎河等地區。但是形勢依然很嚴重,有一首歌,特別出名,叫做《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可是這時候就連克里姆林宮周圍也是新組建起來的民兵師,都在準備著最后的巷戰,在這最后的時刻,哪還有什么心事浪漫——如果準備不好,“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很可能就變成了“莫斯科最后的夜晚”。
1941年11月13日,德軍發動了“1941年秋季攻勢命令”。克魯格的第四集團軍擔任正面主攻,霍特第三裝甲軍團軍從北方、霍普鈉的第四裝甲集團軍從西方包抄莫斯科,而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軍團則從南面包圍莫斯科,但是由于蘇軍的頑強抗擊,德軍未能達成戰役意圖,他們在達到勝利以前累趴下了。
據說,1941年11月30日,霍普鈉的工程營摩托車兵已經攻入到距離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地方了——至于后來,說法就不一了,有的說他們是全體陣亡了才沒有繼續推進,有的說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目前的成就,又頂不住蘇聯軍隊的反擊,所以就撤了。這一撤就將德軍進攻莫斯科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給標了出來。蘇聯軍隊頂住德軍最猛烈的攻勢,終于等來戰略反攻的機會。
首先是天時,1941年到1942年的冬天是一個連一輩子都跟冰雪打交道的俄羅斯人都覺得異常寒冷的冬天。德國人,戰線拉得太長,補給漸漸跟不上,同時石油等資源凍結,德軍的機械化部隊行動起來越來越不方便,加上缺少御寒的冬裝和白色偽裝服,德國軍隊御寒的能力又低,這些原因綜合起來使得德軍的戰斗大減。
不知道,當時的希特勒是否太過于自信了,以為德軍可以在最寒冷的冬天來臨之前結束蘇聯戰爭,還是因為平時只專注著打仗而忘了讀一些歷史。因為歷史上至少有兩次針對俄羅斯的征討因為寒冷天氣而失敗:第一次,是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的時候,因為俄羅斯的寒冷天氣而征討失敗;第二次,則是不可一世的拿破侖進軍莫斯科的時候,也是因為軍隊受不了俄羅斯的嚴寒而失敗。其次,實力方面的反轉。
1941年11月29日,德軍在莫斯科各個方向上的進攻都被遏制住了,蘇聯方面的朱可夫元帥等來了他期盼已久的主力軍,預備隊第10集團軍,第20集團軍和第1突擊集團軍,這就使得此時的蘇聯軍隊實力大漲,7652門火炮,774輛坦克,1000余架飛機,總兵力也達到了110萬人,而此時的德軍雖然共有170萬人,13500門火炮,1170輛坦克,615架飛機,蘇軍雖然在人數上仍少于德軍,但是在飛機上卻已經超過德軍,加上德軍占領的地方廣,兵力分散,因而形成了蘇軍在某些地區實際上已經占上風的局面。
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在請示了斯大林的前提下,下達了反攻命令。但是此時的德軍卻一片歌舞升平,根據他們的情報,蘇聯暫時沒有反攻的能力,就這樣,德國軍隊在等待中迎來了覆滅,1941年12月5月,蘇軍的第30集團軍率先轉入反攻,將德軍裝甲車的側面攻破,逼迫他們朝著克林方向撤退。1941年12月6日,蘇聯西方面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德軍發動了猛烈地進攻。德軍錯失了占領莫斯科的最好時機,在遭到天氣與蘇軍雙重打擊之后,決定從莫斯科附近撤退。
在遭到重大打擊之后,德國軍隊本來是準備全線撤退的,但是希特勒不允許,他發布命令表示,絕對不許后退。并將擅自撤退的赫普納與古德里安撤了職,而是將原來前進的補給線變成據地對蘇軍展開節節抵抗,妄圖等待時機,發動反攻。
12月底,蘇聯軍隊不僅收復了卡盧加、加里寧等地,還解除了德軍對圖拉的圍困,蘇聯軍隊和人民在極端困難的環境里取得了德國入侵蘇聯以來第一場戰役的勝利,但是這場戰役沒有到此結束,直到1942年1月初,莫斯科西部方向的反攻才宣告結束。此時的德國軍隊,已經撤退到100至250公里以外的地方,遭到了重創,但是由于戰略時機判斷不到位,加之對德國軍隊戰斗力的評估不足,蘇聯軍隊未能利用好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將德軍的“中央集團軍”徹底殲滅。
以至于等到1942年2月份,德軍的中央集團軍得到了來自西歐12個師外加兩個旅的援兵的增援,一時緩過了氣來,又反過來對蘇聯軍隊進行突擊,蘇聯軍隊又一次陷入被動局面,蘇聯軍隊最高統帥部只好又下令轉入防御作戰狀態。這場蘇聯軍民付出了巨大犧牲才換來轉機的戰役也因而最終落下了帷幕。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尤其是使德國閃電戰戰法破產,既挽救了蘇聯在淪亡道路上越陷越深的命運,更極大地鼓舞了蘇聯人民繼續同德國法西斯戰斗的精神,特別是對那些正陷在反法西斯戰爭第一線的國家和人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蘇聯軍隊當面的軍事壓力,使得蘇聯統帥部得以緩過神來準備其它地方的保衛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因而為贏得最終的第二世界大戰的勝利準備了時間。同樣我們不能忘懷的還有3500名浴血奮戰的學員,他們臨危受命,為阻擋德軍的進攻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我們今天回顧這場慘烈的戰爭,不是為了喧嚷戰爭的偉大,而是為了提醒在和平年代的你我,好戰必亡,強如當年的法西斯都已經灰飛煙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