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小時候的作品經常被夸有“大師像”,但是真正引領易鶴達入境的是“圓”。他的人生是異常精彩的,他的創作也在持續的實踐中,找到專屬于自己的獨特語言,也由此為兒時的“一個人的美術史”夢想掀開新篇章。
天才少年的大師之路
易鶴達最新系列創作《四照花開》中,相交的圓形有規律地排布著,斑斕的色彩在畫面中強烈跳躍,隨著不斷地重復,一種奇幻的感受越發凸顯:圓形在旋轉,每一個色塊都在閃爍,時間、空間的感知變得不確定起來。生死疲勞,這是一片從“無”之中生出的花園,一片令人眩暈的光色之海。
“四照花開——易鶴達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蘭畫廊
12月1日在北京蘭畫廊開幕的“四照花開——易鶴達2024作品展”,由JustArt出品。《四照花開》是藝術家在孤獨中的突破,是內心走上新境界的見證。自2021年開始創作的這批新作,其靈感來源于四照花。四照花開花時,舒展著四片潔白的花瓣,光輝四照,如同照亮周圍的明燈,象征著希望和光明。
在這座想象的花園中,易鶴達用油畫棒恣意涂抹,盡情釋放色彩的各種可能性,培育著這座想象中的花園:發芽、生長、茂盛,開花、結果、枯萎……四照花開,花開見性,緣起性空。萬事萬物要經歷這個過程,在成長中喜悅,在凋零中嘆息,而最終都要面對“空”這個結果。
藝術家易鶴達
易鶴達《四照花開No.2》
布面油畫棒 100×80cm 2022-2024
易鶴達《四照花開-四季》
布面油畫棒 60cm×90cm×4 2022-2024
進入到歷史的維度,圓形切割與古錢幣造型形成關聯,象征著財富和物質世界的紙醉金迷。在四照花與古錢幣、自然與社會、精神與物質之間,形成了一個拓撲空間,輪轉不息,如同四時更替、社會興衰。易鶴達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以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無論走出多遠,每個人始終環繞著自己的圓心,最終走向各自的圓滿。
現如今鄰山而居、遠離世俗的易鶴達,1964年出生在文化部家屬院。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讓他早早與許多著名藝術家生活在一起,潛移默化中受到極高的藝術熏陶。從現存最早的,13歲時的油畫中,他的天賦便可見一斑。對他而言,這是夢想開啟的地方,是他“一個人的美術史”的開端。
易鶴達工作室
尚未成年,易鶴達的作品經常被夸有“大師像”,17歲時的寫生作品已顯示出過人的概括能力和色彩敏感度。這是少年天才獨有的繪畫天賦。他清晰地記得創作每幅畫的時間和狀態,面對這些畫,似乎我們就站在易鶴達當初畫畫的地方,沐浴著同樣的陽光,呼吸著相同的空氣。
隨后,他不斷進行著實驗和突破,表現出驚人的精力、膽識和創造力。從印象派、表現主義、野獸派、構成主義、抽象藝術,一直到觀念繪畫。深厚的藝術功底在背后形成支撐,無論他畫什么,都打上了強烈的個人印痕,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易鶴達《覺悟的自然 2003 放-作品第129號》
紙版、油漆、色粉、纖維素、丙稀、膠、鉛筆
160x110cm 2003
2006年,易鶴達個展“三界”在宋莊1號當代藝術中心開幕,全面展示多年來的藝術探索。在接受最初的現實主義訓練時,老師教導他要處理好天、地和中間建筑立面的關系,這似乎成為他設計繪畫結構的一種無意識。譬如創作于2006年的《覺悟的自然》系列,黑白灰的構成隱約令人聯想到天空、山脈和大地。繪畫的這種局限性讓他覺得無法“滿足心靈的需要”,在“三界”展覽開幕后,他慢慢進入“圓”的階段。
繪畫之內開啟新天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真正對易鶴達的繪畫產生巨大影響的兩位師傅,都不是畫家:一位是武學大師于承惠,另一位是高僧妙江和尚。有將近十年時間,他每天誦經、打坐。現年60歲的他,還能輕松做出高難度的瑜伽動作。
對他來說,藝術是體驗和實踐性的,這些訓練都是提高身體感知能力的一部分。在習武和參禪中,易鶴達體會到了藝術應該是內觀的。比如氣韻的流動、打坐時的靜觀,絕非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或風格,真正好的藝術作品上都有著藝術家獨特而鮮明的個人印痕。
“四照花開——易鶴達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蘭畫廊
易鶴達《混沌-龍飛鳳舞》
布面油畫 130×162cm 2006
在這種認識的引導下,易鶴達改變了創作手法。如《混沌-龍飛鳳舞》中,不僅僅是依靠書寫、潑濺來獲得抽象繪畫的張力,而是追隨著氣息的引導,讓筆觸自由流動起來。武術中的內勁,轉化為外部自由的動作。這樣,一幅畫自然地具備了起、承、轉、合。
從表面上看,這批作品非常接近當代的“生成性繪畫”,其流動性的根源,是內在修為的外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作品中出現了很多圓形的結構,這是“太極”之動引導出的結果。
“四照花開——易鶴達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蘭畫廊
易鶴達《四照花開-秋》
布面油畫棒 80×80cm 2022-2024
不過,他仍覺得不夠。“這批作品很美,但是對我來說沒有任何難度。美不美對我來說不是問題,因為那是外在的,我需要解決的是心靈的問題。”易鶴達告訴《藝術栗子》。
2004年的某一天,在一次信筆嘗試中,易鶴達意外發現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圓。回憶起當初完成這件作品時的情況,他仍難掩臉上的喜悅,當時就告訴自己“以后可以好好睡覺了”。
易鶴達《布面油畫VI》
布面油畫 120×90cm 2009
在作品《布面油畫VI》中,黑白兩色的圓形層層堆疊,最下層的油彩很稀薄,越往上面越厚重,在總體上產生了迷幻的空間感,整個畫布開始閃爍起來。細看之下,每一個圓形、每一道筆觸都各不相同。用筆的徐急、輕重,如同呼吸和心跳,形成了線條交錯的時間與生命的澄凈之海。在這些極微妙的呼吸吐納之間,個體存在最具靈性的部分,被敏銳地保留在畫面之上。
“四照花開——易鶴達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蘭畫廊
與其說創作實踐帶給易鶴達新的感悟,現實的生活也在推動他的藝術。19歲就進入《西游記》劇組擔任美術,22歲時在北京“80平米”藝術沙龍舉辦首個個人畫展,他在繪畫、影視、戲劇、音樂、建筑等諸多領域都很活躍。經歷數次人生的高光與低谷,增加了他對生命的認知厚度。謙卑、虔誠、無功利的態度,得以讓他真正面對自己的生活和藝術。
經過佛家和道家的修行和實踐之后,易鶴達意識到“輪回”“圓滿”才是中國人思維中的文化基因:生命的輪回、因果的完滿、圓寂和涅槃。圓既是宇宙萬物的起始,也是終點。
“四照花開——易鶴達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蘭畫廊
易鶴達《四照花開No.3》
布面油畫棒 166×92cm 2022-2024
如果說早年間刻苦的繪畫訓練,已經讓易鶴達對藝術材料的特性、表達力有了深度認知,那么通過武學和禪宗,則讓他對自我身體內部產生了洞察。探索多年,嘗試了繪畫的各種可能性之后,他在“圓”中找到歸宿。大道至簡,在畫圓的過程中,易鶴達由對自我的觀照,擴展至對社會,乃至宇宙法則的認識和體驗。
尋找個人的美術史
易鶴達在北京昌平修建了自己的工作室,這里遠離市區,更少了藝術圈的喧囂與熱鬧,可以安靜地做藝術。當代藝術中有太多的策略和算計,這讓藝術家偏離了自己的初心。“做藝術不能有妄想,需要用心,我自己只做‘心事’,我從自然這里獲得能量。”對易鶴達而言,“知識”終究是有限的,甚至,作為一種“嗔念”,會阻礙人與靈魂的對話。
易鶴達《介指系列-圓來風景》
紙本水墨 97×97cm 2008
2007年,易鶴達拾起了久違的毛筆,在宣紙上進行創作。最初,他還特別在意水墨的濃淡、干濕,圓的大小和畫面的構成,比如《介指系列》。不久之后,他筆下的圓形變得如小指肚般大小,如抄經般整齊排列。顯然,這需要他投入更多精力,屏氣凝神才能做到。同時,水墨、宣紙的敏感性,更好地記錄下藝術家的情感軌跡。
易鶴達《四照花開No.21》
布面油畫棒 40×50cm 2022-2024
對易鶴達來說,繪畫變成了一種修行方式,在這種重復的勞作中,去呈現自己的精神狀態和人生體驗。畫圓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拿起筆就可以進入狀態,就如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和簡單。2011年,易鶴達在今日美術館展出了這批水墨繪畫,展覽名字“每天畫畫是退步的”看似自嘲,實則表明他對自己創作的篤定,以及對日常生活充滿謙卑、敬畏的態度。
易鶴達工作室
為了保持自己在藝術創作方面的獨立性,不受藝術商品化的影響,他甚至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藝術家品牌“?-易”。在藝術家的居所中,由圓形所衍生出的產品隨處可見:地毯、櫥柜、沙發、床單、絲巾、棒球帽……在這個被圓形環繞的世界里,它們與佛像、綠植、油畫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圓中得到印證。
對于每一件跟藝術相關的事情,易鶴達都會小心翼翼地處理。比如,他的藝術檔案保留得非常完整。因為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所以他把人生視為“培育因果”,也就是留下自己存在的印記。在畫出一個個圓的過程中,最終走向人生的圓滿,他在作品中所體現出的虔誠與敬畏,與他對人生的態度是一致的。
易鶴達《四照花開No.5》
布面油畫棒 119×60cm 2022-2024
易鶴達《四照花開No.9》
布面油畫棒 60×80cm 2022-2024
“人生就是一個圓!圓,生長、繁殖、衍生出數百萬個星球組成的星系,星系找到自身的圓點,環繞著、盤旋著,游走出圓的形態。人不過是這宇宙中的一粒微塵,然而一個人又是一個寰宇,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在為自己畫滿一個圓。”易鶴達對《藝術栗子》說。
這是一個關于圓的故事,也是關于易鶴達的故事。如今,這個圓開出了絢爛的花,長出了一座美麗的花園。
文字|雷鳴
圖片|JustArt、易鶴達、藝術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