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修建的時候,一開始規劃的是盡量向地下挖深,要深度,而非廣度。但天意難違,究竟挖了有多深,《漢舊儀》里描述:“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天下狀!”
李斯是秦始皇陵的總策劃,水工鄭國是工程顧問,當秦陵向下實在挖不動后,才變成“可廣不可深”。
如果按最初的規劃,秦陵究竟是想要向下挖到多深才止呢?地宮的建造是否要連接到地心,將其深深地扎根在這片土地的最深處,而最深處又會發現什么呢?
秦始皇陵的建造,還有一個分界線,那就是祭奠的方式,廟祭與墓祭的合二為一。
在這之前,中原的祭祀習慣是在宗祠家廟里舉行祭祀儀式,而不是在墓地去祭拜;墓祭是游牧民族的人才會到墓前去祭奠,因為他們沒有宗祠家廟這樣的條件,所以只能去墓地。
秦始皇陵,是將只有墓變成了園寢,在地面上也建立了宗廟,還有城邑。
只不過,地宮尚存,地面上的一切,不復存焉。
秦始皇陵地面之物蕩然無存,如《水經注》里記載:“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得滅。”
歷史存在的痕跡,或許只有在一些殘存的建筑上,用無聲的語言述說著過往的風云際會,那么消失的,蕩然無存的, 終究如煙如霧,來去匆匆的那一點印記,抹得干干凈凈。
秦始皇陵的規模為何會是所有君王都無與倫比的?因為李斯這個奇才,一切尊崇的是荀子的“葬禮論”: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就是說人的葬禮要與生前的身份一致,所以,秦始皇國葬的規模是空前絕后的,天子諸侯的棺槨為七重;
“致隆”,便是要讓葬禮最大限度地隆重化,所以要讓70萬人花39年去修秦始皇陵,窮盡一切財富和人力;
“壙壟其貌象室屋”,就是要讓陵寢像生前居住的宮殿一樣,死生都受同樣的尊貴;
“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象于人”,由此看出,秦始皇陵為何會修建成頂部為蒼穹星空羅列,下面為水銀灌注如江河湖海流,兵馬俑軍陣鋪排站列。
秦始皇葬禮是由李斯主持的,李斯這個人很有才,無論是他的《諫逐客書》,還是后來的焚書坑儒,亦或是天下一統后的書同文,秦始皇出巡祭祀時的石刻文,李斯展現出了他的謀略與才華。
只可惜,李斯的性格里屬于既要……又要……,于是便在抉擇時,不那么果敢與豁得出去,正如王賁評價他說,李斯為人斡旋之心太過,一己之心太重。
秦始皇陵的規模與設計方案,很大可能,也是出自李斯的大手筆,尊崇荀子的葬禮制基礎上,再加上對始皇的欽佩與生前的功績,才有了留給世界這座空前絕后依舊神秘的皇陵。
而與荀子厚葬相悖的是墨子,提倡薄葬極簡,而如今,我們對于葬禮的簡化,越來越趨向于墨家的思想,因為孝子床前一碗水,勝過墳前萬堆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