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產汽車品牌在國內乘用車市場掀起了一場變革。
過去,中國車市無疑由合資品牌主導,自主品牌只能從別人的牙縫里搶食。但如今,情況已經大大顛覆。從最新的銷量數據來看,前10個月,國內汽車廠商比亞迪、奇瑞、吉利、長安占據了榜單前四,銷量遙遙領先。而前10名中,能打的合資品牌已經不多了。
具體來看,比亞迪以323.69萬輛的成績牢牢占據冠軍寶座,并且實現了同比36.5%的增長。緊接著是奇瑞、吉利分別達到了195.3萬、171.64萬輛的業績,同比增長分別為42.4%、31.5%。長安汽車也實現了130.8萬輛的銷量,不過同比有微微跌幅,但至少保住了市場地位。
不難看出,今日的傳統合資品牌正逐步失去市場主導地位。發生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其實還是依賴于國產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強勢崛起。比亞迪一騎絕塵的銷量可以說明一切,短時間內,應該很難有第二家車企追上它。憑借垂直整合的供應鏈、自研電池與芯片,以及覆蓋從中低端到高端市場的豐富產品矩陣,比亞迪成為了市場上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同時,奇瑞今年的表現如此出色一方面也離不開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力,另一方面,汽車出口也為奇瑞貢獻了很大的銷量,新能源+出口雙輪驅動下,奇瑞展現出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對比國產品牌的強勢崛起,傳統合資品牌的日子卻不太好過。在銷量榜單中,前十僅有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廣汽本田三個合資品牌勉強維持席位。并且,與往年相比,它們的市場表現普遍下滑。例如,一汽大眾累計銷量127.39萬輛,同比下降13.5%;上汽大眾銷量已不足百萬,跌幅達7%,只剩88.56萬輛;而廣汽本田累計銷量為58.78萬輛,同比跌幅超過23%。
此外,昔日在中國市場同樣相當強勢的美系、韓系車,如今越不容樂觀,特別是韓系品牌,已經走到了被邊緣化的地步。
合資品牌銷量的下滑,其實也揭示了它們在新能源領域轉開場的緩慢與困境。特斯拉的銷量成功,也說明了這一點。而大眾、豐田、等品牌盡管已經開始推出新能源車型,但在價格、智能化配置以及續航等表現上,難以與國產品牌競爭。
而新能源車型在市場上的快速崛起,也導致了燃油車市場的相對萎縮,這進一步加劇了合資品牌的尷尬處境。合資燃油車型的主要優勢在于品牌以及核心部件,但是當下消費者購車更注重綜合體驗,更愿意考慮在設計、品質、空間、智能駕駛、車機等方面都能兼顧的車型,而這正是國產品牌的優勢。總而言之,如果不加快轉型,留給合資品牌的時間可能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