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在寺院、影視劇里看到佛陀、菩薩、圣者的頭頂和身后,總會有一個金光閃閃、特別神圣的“光環”,且形制各異,別有韻味。
其實,頭頂上有光環這種設計,起源于古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中。這個光環有個專業名詞,叫做“背光”。
那么,“背光”主要表達什么意思呢?
佛菩薩的智慧之光
在佛教造像藝術中,常常以物質或形態來象征某種佛教精神內涵,背光也不例外。
《造像量度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大智度論》等經典中,都講到了佛的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又稱三十二大丈夫相,是佛所具有的莊嚴德相。
石雕佛像背光則是為了表現佛三十二相中的“眉間白毫”和“長光一丈相”。
“眉間白毫”即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而右旋,常放光明,是佛見眾生修戒、定、慧三學,隨喜贊嘆而感得的妙相;表示內心清明純凈,能見百億諸佛光明微妙境界。
“長光一丈相”即佛身周圍經常放出一丈金色光芒,是佛發大菩提心,勤修無量信愿行等善法所感得的好相。這個好相表示能滅除疑惑、業障,一切志愿皆能滿足。
所以,佛像的背光是智慧之光,象征光明,代表了佛的智慧和覺悟境界。
常見的背光樣式
背光其實包括頭光和身光兩種,頭光是“眉間白毫”的體現,身光是“長光一丈相”的體現。一般來說,只有佛陀才會有頭光和身光,而菩薩僅有頭光。這是因為修行果位的高低不同。
當然,在一些佛教繪畫里,鑒于裝飾的需要,有些大菩薩不僅有頭光,也有背光;聲聞和護法有頭光,以表示他們的神圣地位。
常見的身光式樣有圓形、船形、火焰形、蓮瓣形、寶珠形等。“圓盤形”背光,自古印度犍陀羅時期就開始出現,大多都是無裝飾圖像的圓盤。以圓形為主的佛教雕塑背光的外形,通常象征著圓滿、圓融。
無論在佛教中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火焰都被視為吉祥之物,是中華文化的表征。
“火焰形”背光出現的時間較早,每個朝代也有所不同。北周及隋朝時,背光為“火焰形”的雛形;到了北涼,佛像雕塑的背光開始大量選用“火焰紋”。之后,越加成熟繁復。
“吉祥圖案”是背光運用最廣泛的裝飾。它種類繁多,常見的有蓮花、卷草、團花,可存在于整體背光中。這種圖案的使用,從北魏至唐代達到頂峰,并一直延續到元代,細膩地刻畫出了佛的尊貴莊嚴,菩薩的高貴華麗以及弟子的端莊持重。
有智慧的人,都熠熠生輝。不僅僅是佛菩薩,其實我們每個人也有屬于一個自己的“光環”。
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發大愿,修學行善;學習佛菩薩,做那個“頭頂有頭光,身上有身光”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為他人帶去笑容,照亮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