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庵地不過數弓,室不過數櫞,非有琳宮紺塔之觀,非有開堂聚講之盛,精廬容膝,在震旦中不過一微塵耳。
——《圓津禪院小志序》
朱家角,這座古鎮巧妙融合了江南風情與現代時尚,成為了眾多上海人短途休閑的首選之地。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漫步于中南·朱里雅集南坊,感受古色古香的老字號店鋪,品味地道的朱家角美食,還能前往圓津禪院,領略古鎮的另一番韻味,在此放空心靈,體會禪意人生。
圓津禪院,一座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的古剎,坐落于漕港河畔,是朱家角的著名景點。因寺內供奉辰州圣母像,又被稱為“娘娘廟”。禪院規模雖小巧,但佛像雕刻精細,光彩奪目,氣氛莊嚴肅穆。
2018年11月的一個下午,彼時的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曾在此留下足跡,他參觀了禪院的各個殿堂,并登上清華閣,遠眺朱家角的古鎮風光。
步入禪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像。向右行進,便是三圣殿,其牌匾為清代原物,而楹聯則由中國書法學會副會長張海題寫。大殿前有一口古井,井水至今仍甘甜可口。井上的“涌月”二字,由元代翰林學士、書法家趙孟頫題寫,寓意著他對佛教誠信的深刻理解。
圓通寶殿是禪院的主殿,門額上的“那伽定處”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師親筆題寫。繼續前行,便可見到始建于清朝順治年間的清華閣。三百多年前,這里曾是朱家角的制高點,文人墨客常在此登高望遠,一覽古鎮全景。
清華閣一樓供奉千手觀音,二樓則懸掛著吉祥平安鐘。盡管從表面上看,圓津禪院與其他寺廟并無太大差異,但深入探索后,你會發現它是一座充滿文化氣息的禪院。
清朝時,圓津禪院的九代住持覺銘撰寫了《圓津禪院小志》,其中收錄了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匾額,以及劉墉、梁同書、鄭板橋、吳梅村等人的對聯。此外,陸樹聲、諸嗣郢、王昶等文人的翰墨也留存于此。雖然50年代初禪院被拆,但仍保留了部分珍貴文物,如王昶所撰的《重修清華閣記》、《振華長老塔銘記》,以及沈光瑩撰的“重修大殿記”石碑。
圓津禪院之所以文化氣息濃厚,離不開幾任住持的才情。從第三代住持語石起,幾任住持都能詩善畫,吸引了眾多文人士大夫前來流連、吟誦聚會。他們精心收集并珍藏了眾多名家字畫,如宋刻“妙法蓮華經”、明文徵明手書的“多心經”、董其昌等32人合寫的“金剛經”等。然而,遺憾的是,部分珍貴文物在戰亂中被毀,或被不肖僧徒偷出變賣。如今,這些文物大部分藏于江蘇省及蘇州市博物館,少數則保存在青浦區博物館。
如今,漫步在圓津禪院的幽靜之中,耳邊傳來僧侶們的撞鐘聲,心靈也隨之沉靜。塵世的煩惱與浮躁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只留下恬靜與沉思。在這片澄澈與清明的境界里,人們可以暫時忘卻塵念,享受片刻的寧靜與平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