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開始后,賀老總率領120師東渡黃河,開赴山西省抗日前線,開辟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為了統一指揮晉綏地區的武裝力量,1940年經中央批準,成立了晉西北軍區。
1942年,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而在抗戰勝利后,為了便于指揮南北兩線反攻作戰,晉綏軍區成立3個二級軍分區。三位司令員都是抗戰期間的戰將,他們都是誰?
雁門軍區司令員呂正操
呂正操,是東北軍出身,曾擔任張學良的副官、秘書。在任東北軍116師647團團長期間,曾率部到熱河參加對日軍作戰。然而,他也在與東北軍中的中共黨員接觸中,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1936年,他參與了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其間多次和來西安共商國共兩黨合作大計的中國共產黨人接觸,也堅定了他入黨的決心。
1937年5月,經中共中央北方局批準,呂正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率部與日作戰。到了10月份,呂正操在晉縣小樵鎮,率領691團脫離東北軍,改編為人民自衛軍,從此讓這支部隊成為了一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
抗戰期間,呂正操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積極開展冀中平原游擊戰,可以說冀中根據地的建設,呂正操功不可沒。后期,他又調任晉綏軍區司令員。
抗戰勝利后,呂正操出任新成立的雁門軍區司令員。
沒多久,他去了東北,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一副總司令,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不過在東北他主要在地方軍區工作,為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作出了主要貢獻。后期,又東北鐵路系統的總負責人,領導和指揮了鐵路的保障工作。
1955年,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
呂梁軍區司令員張宗遜
張宗遜是黃埔五期畢業生,參加過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后,張宗遜改任團部參謀、副連長,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在此期間,張宗遜擔任特務連副連長,親自率領一個排的兵力保衛毛澤東和團部的安全。張宗遜由此成為了毛澤東的第一位衛士長。
紅軍時期,張宗遜擔任過師長、軍長等職,絕對是一員猛將。
抗戰爆發后,紅軍主力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張宗遜擔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是八路軍初建的六個旅的旅長之一,并參與開辟了著名的晉西北革命根據地。
解放戰爭期間,張宗遜在晉綏野戰軍任副司令員兼呂梁軍區司令員、政委,是賀老總副手。后在西北野戰軍又擔任彭老總副手,參加了解放大西北的作戰。
1952年10月,他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校部部長,1955年4月又兼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長期領導軍事訓練和院校建設工作,并參與組織編寫各種條令、條例和教材。
1955年,張宗遜被授予上將軍銜
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喆
姚喆是湖南人,參加過平江起義,紅軍時期擔任過團長、師長等職。參加了艱苦的井岡山保衛戰,打長沙、攻贛州,轉戰湘贛閩,和保衛中央蘇區的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
抗戰開始后,擔任358旅參謀長,參與領導開辟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尤其是在司令員李井泉奉調回晉西北工作,姚喆接任了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司令員。他率領英勇頑強的抗日游擊支隊指戰員戰嚴寒、斗饑餓,在大青山整整堅持了7年。
解放戰爭期間,他擔任綏蒙軍區司令員、西野縱隊司令員以及一野第8軍的軍長。建國后,姚喆任綏遠軍區副司令員,后擔任第23兵團副司令員并參加了抗美援朝。回國后任總高級步兵學校第一副校長、校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1955年,姚喆被授予中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