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房租來計算房價,中國房子的市盈率一直都超過50倍,也就是收50年的房租才能把房價收回來,如果把利息算進來,那可能需要更多。
2022年超過50,2018年也是,2008年同樣還是,而同期股市的收益率比較低,長時間在20倍附近徘徊。
房子用租金來衡量,收益率很低,但是架不住房價高增長,高增長就意味著高估值,一旦停止高增長,那高估值就扛不住,要崩塌,本著矯枉必須過正的規律,如果4%的年化收益率是正常的,那可能要往5%,甚至6%的年化收益率發展。
5%也就是20倍估值,也就是說一個房子一年房租5萬,那房價就是100萬,而現在大跌之后的價格可能還有150萬吧,一線城市還不止。
未來要么房租上漲,要么房價繼續下跌。我比較傾向于前者,也就是房租上漲。
價格和成本是無關的,只和供需有關,所以《西方經濟學》說成本上漲推動的價格走高,其實不對。任何形式的價格波動,都只和供需相關,成本只是決定利潤,不決定價格。
以前的房價走高,從供需關系的角度來說,還是需求大于供應導致的,很多人說地方政府想要推高房價,所以房價就走高了,這個邏輯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盛行的,反正就是不講邏輯的邏輯。
當全國出現那么多的空置房,房價的收益就開始變小,越來越小,直到量變升級到質變,房價的大跌就開始了。
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從繁榮轉向衰敗,為什么叛亂平定以后沒有再次繁榮?
因為神話被拆穿了。
當年史思明只是一個小咯咯,欠了賭債逃亡到北方,被奚人抓住,他謊稱是大唐使節,對方可汗聽到有點不相信,但是又不敢怎么樣,害怕史思明真的是大唐使節。最后被史思明誆騙成功,還成了他的功績。
安史之亂以前,唐朝內部都以為中央軍很厲害,四州的番邦害怕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內部很多節度使不聽從中央指揮,番邦看唐朝也從鳳凰變成了弱雞。
信心沒了,估值就沒了,唐朝是如此,房價也是如此。
神話被拆穿以后,想要穩定房價,就需要很高的智慧,用傳統的手段是行不通的。
以前促進房價上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高杠桿,首付3成,也就是3.3倍的杠桿。現在降低首付比例到15%,其實就是推高杠桿,刺激成交量。
這個效果短期來說是可以的,10月和11月這兩個月很多城市的成交量明顯上升了很多,這說明新政是能在短期起到效果的,特別炸裂的是成都。
可能有人懷疑數據,我自己去問了幾個中介,還有平時觀察了一下,感覺銷量同比大幅提高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僅僅只是同比2023年。銷售價格短期穩定了,但是僅僅只是穩定略有反彈而已。
把首付比例下降到15%,這個算是大招了,大招用完,后續的銷量怎么支撐呢?
不要指望地方收儲,這個手段并沒有增加需求,僅僅只是讓房地產企業盤活了一下資金流而已。
全國房地產市場價值300多萬億,哪怕拿出3萬億出來收儲,也很難對市場有轉折性的影響,何況3萬億可不是一個小數字,不放水的情況下地方財政很難拿出來的。
這兩年的政策很多,讓人眼花繚亂,關于生育,關于就業,關于房地產,關于科技,還有并購重組,刺激消費,農業,西部開發,甚至是教培,電商都有,給人的感覺就是刺激是全面性的。
所有領域都刺激,一定有一個是主攻,這就好像攻城,四面齊攻,看似激烈,但是肯定有一面是主攻,其他三面是佯攻。只要主攻突破了,其他三面就不攻自破。
同樣,要讓整個經濟活躍,對所有問題點都進行刺激,這是不現實的,靡費巨大,效果微小。
一定有一個方向是真金白銀的刺激,其他領域只是維穩。這個主攻方向就是科技,而不是房地產。
要解決房地產的問題,不能只在房地產上做文章,而是要向外求。
穩定房地產的辦法無非是兩個:增量,通脹。
如果人口能短期迅速增長,房地產的問題就能很快得到緩解,因為人口和房子是對應關系,人多了房子需求數量就多,這是增量??墒沁@個增量不好辦,人又不是三個月的速成雞,怎么能說有就有。
還有一個增量就是印錢,不過這個方案現在不怎么考慮。
既然增量沒有,那就需要通脹,通脹是解決債務的最好辦法,也是解決資產價格過高的最好辦法。
這個通脹不能只是國內,而是全球一起通脹。最好的辦法就是全球大放水,歐美貨幣大貶值,熱錢涌入中國,推高人民幣資產,當接盤俠。
如果僅僅只是國內通脹,那就印錢就好了,我們在90年代和2008年都印過錢,引發了大通脹,解決了國內債務問題。 可是現在印錢的話 會損害人民幣的 信用,我們這些年在人民幣國際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怎么 會功虧一簣呢。
于是最好的辦法就是逼迫歐美放水。
如果歐美的通脹能到10%以上,就會帶動中國的通脹走高,這也是輸入型通脹。到時候中國通脹肯定會到3%以上,可能會到4%以上,這個通脹幅度剛剛好,不是高到不可承受,擺脫了現在的通縮風險,既可以讓經濟活躍,又削減了債務,讓各種資產價格得到了支撐。
可是現在歐美不想放水,美元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信任危機,特朗普威脅要對金磚國家加征100%關稅,因為金磚國家是去美元化的核心。
不過現在的特朗普也翻不起多大的浪,他上臺以后,全世界去美元化浪潮可能更加洶涌,畢竟沒多少國家愿意把美元換成比特幣。
要逼迫歐美放水,就要打掉他們的支柱產業。
歐美的貨幣政策制定都是基于數據,主要的數據就是通脹和失業率,通脹過高,加息,失業率走高,降息。
如果中國的企業出海,能打掉歐美的科技企業,就會導致歐美失業率走高,隨后就是貨幣放水。
只要歐美放水,全世界大通脹,大宗商品漲價讓國內也通脹,房價就穩定了,之后又可以把購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到30%,甚至40%,提高房貸利率,以后一直穩定在低杠桿水平,房地產對經濟的影響就被控制住了。
房地產還是支柱產業,但是房地產對經濟的危害會很小。
說它是支柱產業是因為牽涉到上下游供應鏈,以及很多的就業人口。說它對經濟影響小主要是說系統性風險小,因為杠桿低了,自然不太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隨著中國企業加速出海,在全世界的新產業都開始攻城掠地,讓西方企業開始面臨困境,熬了幾年,現在大面積的的裁員要開始了,他們可以用關稅來阻擋中國企業進入,但是在歐美以外的國家呢?
當他們丟掉了海外市場,用高關稅阻擋中國企業進入,最終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中國。
而中國的房價就可能像1992年美國的房價,6月份寫了一篇文章說現在的中國像1992年的美國,里面關于蘇聯解體的時間寫錯了,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沒什么問題。今天說的房價也沒什么問題。
所以現在解決所有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地刺激科技。
從這個角度也能解釋現在A股的現象:像白酒之類的板塊,明明市盈率只有20左右,好些連20都沒有,可是資金就是不往這些板塊涌,而是往市盈率50以上的科技板塊扎堆。
沒辦法,都是有政策支持,你要是能出海,估值30倍以上,如果是解決卡脖子技術,50倍以上,如果還是前沿技術,那100倍估值也可以,比如說AI之類的。
舉個例子,楚漢相爭,劉邦說誰能取得項羽首級,封萬戶侯,最后5個小兵拿到項羽尸體,全部封萬戶侯?,F在也是一樣的,誰能打掉美國的科技神話,就是封萬戶侯,誰不服誰去打。
等美國的科技山頭被我們攻陷了,那科技板塊的股價就要崩掉了。到時候又是白酒,醫藥和房子的市場了。
結束
請關注并點贊+在看。你的每一次點贊都是我創作路上的動力來源。
免責聲明:本文由荊棘阿甘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