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為什么重要?
在美國,有一個天才兒童計劃,選拔一批“天才”兒童進入天才班。這個計劃是為了保證每個人接受平等教育機會的同時,也為精英成長提供合適的土壤。
美國所謂的天才和精英是怎樣的標準呢?進入天才班的兒童首先要通過一個叫做COGAT全稱是Cognitive Abilities Test,認知能力測試。題型大概分為三個部分:
①
語言部分
比如這樣的題目:
題目是:陽光、沙灘、椰樹
選項有:a. 蠟筆小新 b.泳裝美女 c.南瓜
題目是:蘋果、香蕉、西瓜
選項有:a.蔬菜 b.水果 c.三明治
可以看出,語言部分并不是考察語言的流利度,而是關注語言詞匯的邏輯關聯性。
②
數理部分
數理部分主要考查加減法和數字規律的數列。比如下面這樣的題。
題目:6,12,18,24
選項:25,30,35,40,45
給出五串數字,選出第六個。
③
圖形分析
看看下面五個圖形,猜猜中間的是哪一個?
觀察給出的三個圖形的共同點,然后在四個選項中選出相關的那個出來。
跟我們平常所做的智力測試題目也很相像。這道題目也是考察觀察總結規律的能力。
所以,無論是從語言、數字、還是圖形的角度,COGAT其實就是考核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上不上天才班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因為在我看來,每個孩子可能在不同的領域有自身的長處,都有可能成為天才。但是通過這個天才兒童項目可以看出,在美國的教育系統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項,它與孩子未來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潛力密不可分。
我們通常認為邏輯思維能力會直接影響數學成績,或者理科成績。實際上,文科類的科目,語文、歷史、地理中,文字表達的流暢、地理經緯的變化、歷史紀元的轉換、哲學思考的嚴密……這一切都無不都需要邏輯思維的支撐。
2018年牛津大學入學考試出了一道這樣的考題:“你愿意當吸血鬼還是僵尸?”
此題讓見多不怪的英國人也大跌眼鏡。吸血鬼和僵尸本是西方來自民間傳說和電影中的角色,如今出現在知名學府的考題中,也可以窺見未來考題可能朝著形式上更加出其不意、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
如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呢?
跳出考題看邏輯:如果只強調其中一個選項的優點,不免會掉入以偏概全的陷阱,一味批評另一選項的缺點,則顯得思想不免有些極端。全面辯證的回答,方能做到有理有據、揚長避短。
看似無厘頭的考題,究竟是在考什么呢?
與其說在考察學生的知識儲備、社會見聞、角色解讀,不如說是在綜合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能夠對問題進行全面和辯證的分析、解讀,對腦海中存儲的信息進行篩選甄別,能夠合理有邏輯的在腦海中整理出答案,并且組織好語言歸納總結到紙面上或者清晰的表達出來。這些都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支撐。
當下次命題條件變化,比如變成了“如果讓你選擇做美國總統還是英國首相”,也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才是真正有邏輯思維的能力。
當走出校園,走向工作崗位,具有邏輯思維能力的人也會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電影《教父》這部,里面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通過對事物的邏輯思考和分析,來判斷和預測可能的結果和發展路徑,從而快速想到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成為在群體中脫穎而出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