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比亞迪“強迫”供應商在2025年壓價10%的公函刷屏了,就是下面這個:
隨之而來的還有疑似某供應商的公開回懟:
當然,比亞迪也對此作了回應,又解釋是行業慣例,又解釋不是“強迫”而是協商,反正車轱轆子話說了一堆,至于效果嘛,反正大家都知道這是公關而已,所以基本上也就是那么回事。
不過,說句客觀的,其實壓榨供應商也不是比亞迪的專利,我記得好像年初時也看過長安發的同類通告,也是要對供應商壓價10%;其他車企——可能除了問界這類專注高端車而且有華為品牌溢價的廠商,其他國產車企基本上都逃不掉壓榨供應鏈的套路。而把目光轉移到其他行業,其實絕大部分中國制造的廠商,都在壓榨供應商以及員工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最要命的是,你還不能說這個沒有道理。畢竟性價比本來就是商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對長期處于中低端的中國制造尤其如此。想要性價比,就免不了內卷,極致性價比就意味著極致內卷。這也是我們過去四十年能從農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工業國的重要法寶和秘訣。
不過,現在形勢跟過去不一樣了——一方面,大眾已經受過了內卷,受夠了這種對勞動力的極致壓榨,怨氣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國內外形勢,也讓我們依靠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無以為繼,提內需促消費,成為下一階段拉動經濟的主軸;決策層也由此轉變思路,開始將提高勞動者薪酬擺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隨著工業體系的規模優勢形成,以及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也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積攢了足夠的優勢,足以支撐產業鏈擺脫內卷,進而給大眾提供更多的收入。
所以,全民漲工資的時機,其實已經基本成熟了。
但為什么比亞迪們還要內卷,還要壓榨產業鏈呢?從理論角度來說,資本天生就是要極致壓榨以攫取最大化的利益。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資本從來就是要榨干勞動者身上的最后一個銅板——或者換做一個好聽的說法,就是要把毛巾上最后一滴水擰干。
這是資本的本性使然,是規律。任何資本都不能違反——哪怕資本家本身也不行。
而從現實角度來說,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國,坐擁全球最大工業產能和最完備工業體系,所以產能難免過剩。既然過剩,就會面臨激烈內部競爭。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就算外戰結束了,內戰也沒結束。對一家企業來說,哪怕取得了之于外國同行足夠競爭優勢;但內部卻依然有大量同檔次的競爭者。
這一點,哪怕是比亞迪這種行業王者也不例外。它在中低端電動汽車領域,可以把大眾、豐田這些海外燃油車品牌碾壓;但對于同樣依托中國產業鏈的內部同行,比亞迪優勢并沒有大到難以企及的地步,所以要想長期保持優勢,依然要不停地內卷,不停地壓榨產業鏈乃至供應商。
這就和提內需促消費的宏觀方向形成了沖突。
那怎么解決?
我們一般的思路是淘汰過剩產能。這個確實是一個解決辦法。但這個辦法,也有它自己的問題:且不說作為全球第一工業大國,產能過剩本身就難以避免;更重要的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產能過剩才能促進競爭,才能逼迫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而不斷升級創新,不斷提高生產力,革新生產技術,進而帶動產業發展水平的突破和提升。而反過來,如果真就剩那么幾家,產能也不怎么過剩了,市場份額固定,那剩下的幾家也都沒了研發創新的動力,很容易就淪為財務主導的得過且過的公司,產業也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所以,產能過剩確實是問題,但產能真完全平衡,其實也是問題。當產能過剩很嚴重時,我們確實要想方設法去產能;但也不能把它一打死,最后搞得只剩下留下幾家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一起坐地分肥。
棒子
既然是這種思路,想靠淘汰落后產能來帶動產業收入上漲,就必然存在局限性。可能像光伏這種已經卷出天際的行業,可以用這種方法來一下子;但只要不是卷到天怒人怨,還真未必適用于這一套。
那怎么辦?我覺得提高企業綜合稅率(減少稅收優惠),就是一個不錯的思路。
很多人一提到提高稅率,就下意識的覺得是在侵奪老百姓財富。說實話這真的是一個大大的誤解。從理論上來說,政府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后這些錢還是還到老百姓手里。而就現實來看,廣大中西部非發達地區尤其是縣城,基本上都高度依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供養。而用來轉移支付給他們的中央財政,不就是一種廣義稅收嗎?如果中央收不到稅,哪有錢搞轉移支付?廣大中西部和十八線縣城們拿不到轉移支付,又有幾個能憑自己的產業自給自足養活自己?
所以,提高企業綜合稅率本身并不是壞事,壞事是收上去的稅被濫用糟蹋貪污。而只要能有效管住政府和官員的手——不說完全杜絕,但至少把規模限制在可控范圍內,那稅收收取上去再以轉移支付等方式分配下去,這就可以起到調節貧富,帶動共同富裕的效果:
這是很明顯的。畢竟雖然理論上稅收是全民共同承擔,人人都要交稅;但現實中肯定是規模大、利潤高的企業,以及收入高的人群承擔的更多——畢竟他們賺的多嘛。如果稅收的少了,那也只意味著這部分省下來的錢被這少部分人占據,其實反而與共同富裕是相背離的。而美西方政客為了選票動輒就喊減稅,卻越減貧富差距越大,其實就是這么個道理。
當然,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稅收多了,確實有利于財富再分配;但稅率的提高,同樣會提高產品的成本,傷害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在過去,中國制造大多集中于中低端,屬于誰都可以造的,我們這邊成本高了,那市場就被其他國家的同行搶去了。為了維護這些產業的生存,我們不僅無法給他們多加稅,甚至還要搞出口退稅,以保持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但現在,隨著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以及中國工業體系整體比較優勢的顯現,很多行業和產業中,我們已經獲得了較大的對外比較優勢——甚至優勢大道到無可替代。既然如此,就完全可以在這些領域提高稅收(降低優惠稅率),從中獲取更多的稅收:
當然,這些增收的稅款,并不能直接成為勞動者的薪酬。但政府多收的錢也會再通過各種注入到社會,注入到全民。只要這種再分配相對合理,當有更多的錢流入到注入經濟循環,這就會促成勞動力價格的整體性提升。
打個比方,以現在的市場行情,比亞迪給打螺絲的普工一個月給個6000塊就合理了。但如果往內循環中注入的錢變多,全社會的勞動力價格就會整體提升。當各行各業工資都提高了,比亞迪再給6000塊就不行,只有工資提高到7000、8000才有人干。同樣,比亞迪給產業鏈供貨商的價格也必須提升——因為別人家干活的工人,工資和福利待遇也提升了。
這才是解決低價內卷的根本辦法。這種事兒,指望資本家自己良心發現是不可能得——胖東來這種屬于十分稀罕的特例,雖然道德上值得稱贊,但現實中確實很難大范圍普及,延續性是問題,很容易隨著于東來的去世而人亡政息。要解決內卷,尤其是價格、薪酬方面的內卷,最終還是要通過政府發力。
而稅收,就是政府發力的重要抓手。
只不過,要稅收這個手段能起作用,那前提就是我們要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和產業領域,獲得相對于外國的比較優勢。相對于外國的比較優勢越大,我們企業的溢價就越高,我們就越不需要通過價格競爭來獲取市場,甚至可以形成溢價。而到了這一步,政府才能在這些領域少減稅甚至多征稅,把更多的錢收上來,轉移到其他行業,補貼到民生,進而推高全社會的勞動力要素價格,進而帶動勞動者的薪酬乃至綜合性福利待遇的整體提升。
現在,這種變化,已經在部分領域開始,未來會隨著形勢發展,不斷拓展到更多領域,力度也會不斷增加。具體到汽車領域,鑒于現在還有燃油車,尤其是合資車進口車這個大吞金獸需要消滅,所以新能源車還需要扶持,所以不僅增稅時機不成熟,甚至還要繼續維持補貼。但隨著新能源車一統江湖,并在產品力方面拉開與傳統燃油車的斷代差距,那新能源車優惠的全面取消,乃至在出口等領域的加稅,就會隨之而來,而這些稅收,將和其他越來越多的優勢競爭力行業的稅收一起,反哺到全民,反哺到國內經濟循環,成為增加勞動者薪酬,提高勞動者福利待遇的推手,并最終成為內需爆發,經濟內循環崛起的主要動力。
那么,除了稅收,還有哪些手段,會成為這一輪全民漲薪,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的助力?
本文為老云看世界第88節、喜歡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老云的空間,收看全部老云系列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