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藝術家組合可以存在20年,僅這一件事,鳥頭已經成為中國藝術界的No.1。直至2024年,兩位成員宋濤(b.1979)和季煒煜(b.1980)也不過40出頭。年少輕狂到中年沉穩,這種人生軌跡并未出現在二人身上。兩個人經常以戲謔的合影作為頭像,恰如那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組合名字“鳥頭”,光怪陸離背后的語言邏輯支撐起鳥頭的世界。
從萬寶路到攝影藝術
對“鳥頭”這一藝術家組合最初的好奇,來源于他們的名字。在搜索引擎敲入“鳥頭”,出現最多的是生物學上的研究成果。這個有些魔幻的名字,僅僅是一次為文件夾命名時,無意識的擊打后形成的文字。這種無心之果,正是鳥頭攝影中的偶然的瞬間。
這個文件夾中的攝影作品,出現在鳥頭2005年的首個個展“歡迎來到鳥頭世界2004-2005”中。展廳內狹窄通道的兩側,分別是宋濤和季煒煜互拍的肖像,地上放了很多行李箱,里面是二人在上海街頭拍攝的大量照片。
鳥頭個展“歡迎來到鳥頭世界2004-2005” 2005
生長于上海,鳥頭最初的工作半徑也大多聚焦于上海。以“掃街”的方式行走在街頭,在瞬間的選取上,他們更多采用的是藝術家的主觀視角,基于當代攝影語言本身,帶入一些戲謔,甚至荒誕的現實場景。這些基于圖像語言本身的視覺信息,加之極具辨識度的銳氣與幽默,讓鳥頭在始終不溫不火的攝影領域迅速走紅。
很快,鳥頭作品開始被國際重要博物館、美術館,例如英國泰特美術館、美國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等收藏,并成為彼時館藏中最年輕的藝術家。即便如此,2024年上半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為鳥頭策劃個展“云云”時,依然表示“鳥頭是被低估了的當代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應該被更多人看到”。
英國泰特美術館收藏的鳥頭作品
美國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鳥頭作品
田霏宇所說的“被低估”“被看見”,一方面是因為始終被低估的攝影領域,一方面是2018年之后鳥頭打破媒介壁壘的全新面貌。“云云”中首次亮相的《WE WILL SHOOT YOU》,于2024年下半年出現在光社影像中心與深解藝趣共同策劃的“歡迎再來鳥頭世界·齊”展覽中。后者匯聚鳥頭打開創作維度后,基于攝影語言本身,對觀看以及圖像的跨媒介探討。
鳥頭個展“歡迎再來鳥頭世界·齊”
2024.10.20-2025.1.5 光社影像中心×深解藝趣
形狀像氣球,看起來像膠片的不銹鋼片,縱橫交錯地插立在方形臺面上。這些氣球形狀的不銹鋼片,更像是游樂場里打氣球的游戲。當觀眾困惑于肉眼無法捕捉個中奧妙時,鳥頭打開手機攝影功能對準作品,謎底被揭開:WE WILL SHOOT YOU。人眼與相機鏡頭焦距和視角的不同,造成這種奇妙的光學視錯覺。這是鳥頭與觀眾玩的一場攝影理論“游戲”。
這件作品起源于2008年的英國之行。途中偶然聽到皇后樂隊《We Will Rock You》,仿佛一道閃電擊中了他們。為了紀念這一瞬間,他們專門定做了二人同時處于攝影狀態的手辦。單詞的轉換帶來多維含義,“Shoot”是“拍攝”與“射擊”的一語雙關。之所以在16年后才成為作品,他們認為這就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鳥頭定做的手辦
鳥頭似乎總能不經意地踩到恰當的時機,這一切在首個個展中早有預兆。縱然現今作品形態已經涉及繪畫、裝置、影像,但他們的所有創作并未脫離攝影這一基礎;從萬寶路香煙廣告語“這里是萬寶路的世界”,延展出來的“鳥頭的世界”,從此成為他們個展名字的固定組合。
1954年,美國廣告大師李奧·貝納為意欲轉型的萬寶路香煙提供創意,除了決定將牛仔作為主角,同時還有這句震驚世界的廣告語。短短一年時間,萬寶路成為全美十種銷售量最大的香煙之一。這樣一個傳奇案例,隱約預示了鳥頭之后會成為攝影的“破局者”。
始于相機,不止于媒介
鳥頭相識于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宋濤學雕塑,季煒煜學設計。2000年畢業后,季煒煜去英國留學,臨走時給宋濤留了一臺相機。攝影自此成為他們共同的話題。
對于一個長達20年的組合,二人如何分工,且能夠保持默契,這是一個特別讓人好奇的地方。初次接觸,巨蟹座的宋濤更理性,時常出現的沉默背后是不間斷的思考;獅子座的季煒煜更為感性,三言兩語便很容易調動起話頭。直到《藝術栗子》進入到他們類似于鄰居關系的各自的工作室,才看到他們工作時的另一面。
左:宋濤工作室;右:季煒煜工作室
宋濤工作室整齊地擺放著各種小玩意兒,甚至還有他兒時居住的“南碼頭路”路牌;季煒煜工作室更像一個工具間,除了排列有序的工具,還有一塊白板用于做筆記。正是二者的互補和影響,才有了創作的底層品質和拍攝方法論,以及包含“形式、內容、精神內核”的鳥頭美學標準。
回到組合的起點,對攝影最初的興趣是因為“酷”。20多歲意氣風發的年紀,兩個打扮入時的青年拿著相機走在上海街頭,這道風景便是大多數年輕人向往的模樣。這樣的年少張揚,讓作品中始終滿溢著“生猛”勁頭。
藝術家組合鳥頭
從2004年編輯攝影書開始,二人便“合體”出現。從拍攝城市到互拍,再到拍攝女同學和堂弟,三本攝影書做下來,鳥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路,開始思考圖像并置的關系。這一轉變,為之后的創作埋下伏筆。
從圖像本身而言,最初的拍攝頗有彼時流行的私攝影意味。1986年,隨著南·戈爾丁攝影集《性依賴的敘事曲》出版,“私攝影”一詞正式登場。用視覺化的方式記錄生活,一時間成為眾多攝影藝術家熱衷的方法,也成為傳遞時代訊息和精神面貌的載體。
2005年首屆連州國際攝影節展覽現場
2005年,鳥頭參加首屆連州國際攝影節時,展出的就是這批作品。他們以“宋濤、小季”的名字展出“鳥頭生活”,拍攝采用snapshot方式,素材選取更多出自直覺,偶然的光線、內容、人物、風景,以及一瞬間的捕捉。這是一種本能式的創作,取決當時的心情、看到的新聞、外在環境的觸發,具有極強的個人色彩。
此次展覽不以單一照片的形式展出,而是組合排列的方式呈現。這種方式漸漸成為鳥頭展示攝影作品的慣常形式。無論是并排式、楹聯式、混拼式,圖片開始作為構建作品的工具出現,而非信息傳遞的載體。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光國”展覽現場
2011年,鳥頭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呈現了一組記錄朋友和同事私密瞬間的網格排列照片,這種被他們稱為“矩陣”的展示方式,開始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這些矩陣通常由上百張照片組成,以三聯畫的方式排列,以橫、豎、橫的結構構建整體的畫面秩序。對于圖片的選擇,除非有特定指向,否則皆源于他們累積的龐大圖片庫中圖片與圖片的構成關系。
鳥頭個展“歡迎再來鳥頭世界·齊”
2024.10.20-2025.1.5 光社影像中心×深解藝趣
鳥頭《鳥頭世界-2021》
照片、樹脂、21x28.1cmx84p、28.1x21cmx40p
展示尺寸可變 2021
例如《鳥頭世界-2021》中,圖片皆選自上海街頭。這是一組更適宜遠觀的作品,盡管圖片中有明確的天空、風景,鳥頭卻有意模糊圖像的敘事性,而將構圖作為創作的意圖。串聯起偶得圖像中的點線面關系,以一張近似抽象繪畫的圖像呈現。去掉透視關系,也去掉媒介的敘事性,圖像在構成中自動“生長”,鳥頭將攝影引入更廣闊的觀看之中。
鳥頭“矩陣”系列作品
三聯畫最開始出現在祭壇畫中,這種形式通常用于表現一個主題或場景的不同方面,普遍帶有神圣感。鳥頭的三聯構圖除了體量帶給視覺的沖擊力,他們更樂于借此展現藝術家對于構成高超的組織與駕馭能力。
這是一次重要的轉變。在實踐中揉碎了攝影語言后,脫離敘事和現實,進入到更為純粹且廣闊的藝術語言中。形式的確立,打開藝術家語言的新路徑。恰如三聯畫這種形式,開始更為頻繁地出現在鳥頭多元形態的作品中。
鳥頭個展“歡迎再來鳥頭世界·齊”
2024.10.20-2025.1.5 光社影像中心×深解藝趣
2015年開始出現的“更大的照片”系列,與“矩陣”相似,鳥頭選擇畫面結構有關聯性的攝影圖片,這些圖片大多是模糊了具體物象,或者曝光過度的照片。弱化圖片的敘事性,增加攝影特性在二維作品中的應用。
在實際創作中,鳥頭再次玩起了“游戲”。攝影的圖像通過絲網印刷的手段直接轉移到木板之上,并由大漆固定,三聯畫變換成為三件色彩、肌理不同的作品,大漆的琥珀色、藍色、黃色分別與攝影的黑白照片、藍曬法、負片相呼應。最終在黃色那組圖片中留下涂鴉的痕跡,并修改命名方式,以此形成攝影到繪畫的觀念轉化。
上:鳥頭《顛三倒四》
?漆、麻布、? 225×115×2cm 2024
中:鳥頭《顛三倒四(藍)》
?漆、麻布、? 225×115×2cm 2024
下:鳥頭《招財貓》
?漆、麻布、? 225×115×2cm 2024
至此,還可以簡單地將鳥頭歸為攝影藝術家嗎?縱然始終沒有脫離攝影這一工具和語言特性,他們卻早已走出暗房,走出鏡頭的方寸之間。癡迷于攝影的復制性、機械性、準確性,將一張張小小的圖片重構、轉譯成跨越媒介的創作,其中的主觀判斷、平衡控制、偶然性,都是特別誘人的瞬間。
藝術家的自主轉變
即便已經在藝術界揚名,但鳥頭從未停止創作之變。這種轉變最初出現在2012年。鳥頭將自己的攝影作品剪碎,拼貼出新的圖像。有時拼貼出具象的實物,有時則是抽象甚至無厘頭的畫面,創造出蒙太奇的視效。后者有時會嵌以訂書釘,看起來就像一塊充滿暴力的黑板。這一系列至今仍被很多藏家追捧。
拼貼和蒙太奇是光學處理過程中廣泛使用的技法,這甚至是20世紀20年代包豪斯先鋒派藝術的必修課。通過剪裁和重組,增加視覺上的新鮮感與豐富性,破除攝影畫面中時間上的約束,彰顯藝術家的個人想象力與藝術主張。
“藝術是什么,做就知道了。依靠的是本能、直覺。”鳥頭對《藝術栗子》說。
鳥頭的裝置作品
從實踐中來,這是鳥頭最重要的工作方法。如果說2004年到2012年是傳統當代攝影筑底階段,那么2012年至2018年是重構攝影階段,2018年之后則是找到全新的鳥頭的階段。他們用十余年的時間解決了自己的疑問:長時間在用攝影這種媒介,還可以用什么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的思考?
想明白后,隨著作品形態的擴展,鳥頭作品中戲謔感被放大,藝術語言的提純也更為清晰。那些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形態之下,是對于攝影圖像全新的再造。
鳥頭個展“歡迎再來鳥頭世界·齊”
2024.10.20-2025.1.5 光社影像中心×深解藝趣
鳥頭《有風》
電機、麥克風、擴音器、led 燈、絲網印制PU片
33x33x70cm 2024
裝置《有風》借助燈光的照射和葉片的轉動創造更大的光影,透明葉片上清晰的圖像在轉動中變為模糊的投影,原本照亮一切的光影反而帶來強烈的不確定性;影像《Hybird》圍繞135底片的原始尺寸,按照黃金比例放大同一張照片九次,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圖像,以主觀之力觸發偶然性的產生。
裝置是鳥頭近年來涉獵最多的形態,在材料和形式上進行豐富的探索,打破攝影單一的次元壁壘。這是質的跨越。
鳥頭個展“歡迎再來鳥頭世界·齊”
2024.10.20-2025.1.5 光社影像中心×深解藝趣
在這種跨越媒介邊界的創作中,宋濤和季煒煜所學專業成為最大助力。宋濤對空間的良好感知,季煒煜對形式的高度凝練,為超越媒介本身這一訴求掃清阻礙。或許正是并非攝影科班出身,才讓他們有了擴展攝影的可能性。
20年來,二人已經心意相通。經常是一個人提出想法,兩個人討論交流,讓人驚喜的是,最終的呈現往往直接契合二人的預期。進而可以在不同的展覽空間和環境中,呈現多個自我更新進化的“鳥頭世界”。
鳥頭《拜影-泰姆 06》
照片、電機、不銹鋼球、120膠卷片軸、木頭
40.6x27x2.7cm 2019
此次光社影像中心二層展廳展出的裝置《拜影》,這是鳥頭虛構的偶像。他們以快速剪裁、涂鴉、固定照片的方式,打破常規展示攝影的規范,同時輕巧而立體地調侃了大眾對于圖像生產技術的崇拜。
鳥頭稱攝影的信徒為“執光者”,既是操縱光的神,也是順應自然法則的人。他們的創作也是這樣順其自然,從未陷入時代洪流,卻又與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從社會性到藝術性,再到社會性,這些詞匯并不是鳥頭的枷鎖,只是仿佛攝影一樣,只是創作中的工具。
左:宋濤;右:季煒煜
2024年“云云”展覽中,他們二人穿著彩色鳥服,遮掉面龐,出現在開幕式上。這種方式特別鳥頭,也是他們創作得以持續求新求變的精神底色。20年鮮衣怒馬,銳氣依舊。
文字|顧博
圖片|深解藝趣、鳥頭、藝術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