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桅桿,微信公眾號:走進歷史的深處
前言:歷史研究,靠的是史料支撐。但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大多沒有留下完整史料;尤其是一些細節,迷霧一般地存在。有人認為,朝鮮戰爭是斯大林設的“局”。到底是不是呢?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本文試圖以現有史料為基礎,對相關疑問進行分析和推論。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蘇聯起初為什么反對金氏武力統一?
日本投降后,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南部和北部分別被美國和蘇聯占領和托管。1948年8月和9月,美蘇先后操縱成立大韓民國(南朝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
實際上,自甲午戰爭開始,歷經50年日本殖民統治之后,朝鮮半島人心思統。南北朝鮮的領導人李承晚、金日成,一個欲“北伐”,一個要“南進”,都企圖通過軍事手段統一國家。
雙方軍隊在三八線上的沖突一直不斷。僅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就發生了2000多起武裝沖突,平均每天3—4起。當時的情勢,國際上普遍認為:朝鮮戰爭肯定會爆發,只是時間遲早和誰先動手的問題。
這其中,由于在軍事和經濟上處于優勢地位,北朝鮮武力統一半島的愿望更為強烈,行動也更為積極。
早在1949年3月,金日成訪問莫斯科,在與斯大林會談時,就試探性地問“是否應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半島統一問題”?斯大林則明確回答“絕對不能采取軍事行動。……除非李承晚首先進攻,如果你反擊將他打敗。這樣的統一是可以接受的”。
此后,金日成多次要求,哪怕是采取試探性的軍事行動,均被斯大林否決。因為軍事實力明顯占優,統一欲望強烈的金日成對此非常苦悶。
1950年1月,蘇聯駐朝大使有一份報告:說在當月17日的酒宴上,金日成喝醉了(估計是裝醉),當著中蘇兩國大使的面,又哭又鬧,說“南朝鮮幾千萬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等我去解救”,并埋怨斯大林“非要等李承晚進攻才反擊,那要等到什么時候”?
當時的世界形勢,已經是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冷戰對抗時期。蘇聯從其國家利益考量,在與西方陣營對抗的同時,需要維持雅爾塔協定所確立的國際體系——1945年2月,為促成蘇聯在遠東出兵對日作戰,羅斯福與丘吉爾不遠萬里,趕赴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三方會商并簽訂了《蘇美英三國關于日本的協定》,即《雅爾塔協定》。
應當說,當時是美英是有求于蘇聯的。因此,蘇聯根據雅爾塔協定,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利益。其中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維持外蒙現狀(實質是要操縱外蒙獨立,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二是恢復沙俄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失去的權益,包括南庫頁島及其鄰近的一切島嶼、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旅順港作為海軍基地的租借權、中長鐵路和南滿鐵路的優先利益;三是日本將千島群島讓與(實質是割讓)蘇聯。
可以說,沙俄在日俄戰爭中失去的東西,蘇聯在1945年后,連本帶利一并收回。為了維護上述利益,蘇聯肯定不想觸動雅爾塔體系,要極力維持《雅爾塔協定》的“合法性”。北朝鮮背靠的是蘇聯。分區占領朝鮮是《雅爾塔協定》的延續。如果允許金日成發動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就直接破壞了雅爾塔體系。這是斯大林一直反對并制止北朝鮮發動戰爭的根本原因。
蘇聯態度為什么發生重大變化?
但情況在1950年1月底發生了180度的重大變化。這要從毛主席訪問蘇聯說起。1949年12月6日,新中國成立才2個月,國內事務千頭萬緒。毛主席此時離京訪蘇,肯定有更大、更重要的事等著他去辦。
毛主席抵達莫斯科之初,在與斯大林會談時,就提出“廢舊約、簽新約”,即廢除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新中蘇條約。其實質內容,是要收回蘇聯依據《雅爾塔協定》所獲得的東北權益。
這直接觸動了《雅爾塔協定》,當然被斯大林拒絕。拒絕的理由,就是要“維持雅爾塔協定所確立的國際體系”。斯大林擔心:如果蘇聯率先調整《雅爾塔協定》條款,會給美英要求修改《雅爾塔協定》找到借口。因為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是蘇聯依據《雅爾塔協定》,從日本手中奪取的,是不是也可以調整?另外,估計斯大林還有一個隱情:中國堅持要求歸還東北權益,后面會不會要求收回外蒙主權?
但在收回東北權益上,毛主席態度異常堅決,也異常執著。雙方為此僵持了很長時間。
毛主席訪蘇期間,美國頻頻釋放信號,極力拉攏新中國。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臺灣,也不包括南朝鮮。”實際上,這不過是美國人打的一張牌,目的在于破壞中蘇談判。現在有的人竟然認為,這是美國“不管”臺灣了,正是解放臺灣的好時機;就因為朝鮮戰爭爆發,耽誤了中國統一。這種想法太天真了!
美國釋放的信號,誤導了一些人,特別是金日成。當然,其正面作用也是有的,就是促進了中蘇談判。因為斯大林意識到:如果不接受中國的條件,新中國就不會“一邊倒”,蘇聯與中國的關系有可能陷入僵局。
如果是這樣,豈不正中美國人下懷?這對蘇聯和整個東方陣營都十分不利。因此,斯大林不得不做出實質性讓步,同意歸還依據雅爾塔協定取得的中國東北權益。
1950年2月14日,雙方簽訂了新中蘇條約和《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斯大林對金日成武力統一朝鮮方案的態度,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重大變化。因為新中蘇條約實際上廢除了《雅爾塔協定》中關于中國東北權益的條款,已經觸動了雅爾塔體系。并且,蘇聯將中長鐵路和南滿鐵路、旅順口軍港以及大連港管轄權歸還中國后,其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優勢將大打折扣。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東北權益歸還中國后,蘇聯就失去了其在遠東地區唯一的不凍港(旅順口),以及相應的鐵路運輸線(中長鐵路和南滿鐵路)。沙俄雖然在遠東侵占了漫長的海岸線,也有海參崴等出海口,但沒有不凍港。這就是沙俄強租旅順口,并一直將太平洋艦隊司令部設在旅順口的原因。失去了旅順口海軍基地,沙俄(蘇聯)太平洋艦隊就成了季節性艦隊,冬季需要破冰才能出港。
接到蘇聯駐朝大使上述1950年1月17日酒宴情況的報告后,斯大林于當月30日回電駐朝大使,讓他轉告金日成:“我同意他的作戰方案,但要做得非常縝密,不能冒險,通知他來莫斯科,我要親自同他談。”兩天后(2月2日),斯大林再次致電蘇聯駐朝大使,告誡“前天我說的那個事情非常重要,不得告訴任何人,特別是不要告訴中國同志”。
從斯大林電報中可以明顯看出,此時斯大林對朝鮮武力統一的態度發生重大變化。
請注意這個時間點:此時離新中蘇條約簽訂不到半個月。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新中蘇條約的大原則已經談定,正處于敲定文本階段。該條約對《雅爾塔協定》相關條款將作重大調整。在朝鮮武力統一問題上,斯大林態度發生重大變化的原因就在于此:蘇聯即將失去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包括旅順口軍港以及中長鐵路和南滿鐵路等。同時,新中國剛一建國,就迫使蘇聯交出其對日作戰所獲取東北權益,也加深了對中國黨及其領導人的不信任。
在重大問題上為什么自相矛盾?
實際上,斯大林當時對新中國并不信任,認為中國黨是“農民黨”、毛澤東是“半個鐵托”。歸還東北權益后,為了維持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優勢,作為超級戰略大師的斯大林,肯定不會消極等待,他將有所行動。
這不:2月17日,毛主席一離開莫斯科回國,斯大林隨即電告蘇聯駐朝大使,通知金日成赴蘇聯。4月10日,金日成應召抵達莫斯科,逗留時間長達半個月。蹊蹺的是:蘇聯解體后的相關檔案已經解密,但這期間斯大林與金談了什么,卻沒有找到任何記錄。
當時金日成的翻譯(后叛逃),后來在其回憶錄中敘述了斯大林與金日成商談的內容,可以作為參考:在此期間,斯大林與金日成詳細討論了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方案,并達成了一致意見。當時斯大林最關注的是美國干涉問題。對此金日成保證“我們發動的是一場閃電戰,有完全獲勝的把握;只要我們一進攻,朝鮮勞動黨在南方的20萬黨員會立刻起義,里應外合;美軍在遠東只有4個師,全部駐扎在日本,美軍未到,戰事就已結束”。
簡單想一想: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元首、對國際形勢洞若觀火的戰略大師,斯大林對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會否干涉這個重大問題,應當有自己的情報、分析和研判。他會聽信一個蘇軍營級軍官、沒有戰爭指揮經驗的人作出的所謂“保證”?也有文章說,因為此前美國軍政官員多次宣稱其“在遠東的戰略防御并不包括南朝鮮”,所以斯大林“堅信美國絕不會武力干涉朝鮮半島的統一”。這也太小看斯大林了。
這背后肯定另有深意。其中一個重大自相矛盾之處,特別令人費解:朝鮮戰爭爆發后,蘇聯代表故意缺席安理會會議。自1950年1月起,為了抗議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席位被國民黨政府繼續占據,蘇聯代表開始缺席安理會會議。朝鮮戰爭在6月25日爆發后,蘇聯駐聯合國大使立即向斯大林建議:蘇聯代表應立即返回安理會并參加會議,以否決任何不利于北朝鮮的決議。但這項建議被斯大林莫名其妙地拒絕了,使得美國操縱的安理會各項決議得以順利通過,聯合國軍據此組建。
自從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后,“防止共產主義擴張”已成為美國政府的主流思潮。當年3月12日,就援助希臘、土爾其(免于被蘇聯控制)一事,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政策聲明,提出“幫助各自由民族維護他們的自由制度和國家完整,對抗把極權政制強加于他們的那些侵略行動”,作為美國“對擴張浪潮的回應”;宣稱“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
注意!杜魯門這個聲明,標志著美國開始在全球奉行“干涉主義或遏制主義”,不僅體現在聲明中,更體現在行動中,在世界各地與蘇聯搞對抗。基于南朝鮮當時軟弱的軍力,戰爭爆發后,如果美國不管,南朝鮮必然滅亡。
為了防止亞洲“自由世界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必然會參戰,以制止“對南朝鮮的侵略”。這些,斯大林難道不清楚?實際上,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的當天就開始行動。因此,蘇聯缺席安理會會議,找不到任何站得住腳的理由或借口。事后分析,其目的就是為美國干涉朝鮮戰爭開綠燈。
這是一個重大的自相矛盾之處:蘇聯支持金日成發動戰爭,又默許美國干涉朝鮮戰爭。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其用意到底是什么?是希望北朝鮮在戰爭中失敗?因為從當時的軍事力量對比看,北朝鮮打南朝鮮綽綽有余,而美軍一旦參戰,北朝鮮必敗無疑。
到底是不是斯大林設的局?
歸納一下:在毛主席的堅持下,新中蘇條約于1950年2月14日簽訂,蘇聯要在1952年底之前把基于《雅爾塔協定》取得的東北權益歸還中國;斯大林對半島武力統一的態度當即發生重大變化,從反對轉而支持北朝鮮發動戰爭;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斯大林又以蘇聯代表缺席安理會會議的方式,默認美國(后以聯合國軍名義)干涉朝鮮戰爭。其結果是什么?就是讓北朝鮮戰敗,讓美軍兵臨鴨綠江對岸,直接威脅東北——當時中國唯一的重工業基地。
這樣一來,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無力對抗,必然求助于老大哥保護。蘇聯即可名正言順地駐兵東北,在“保護”新中國的名義下,繼續維持其在東北的權益。
這不是推測,而是有事實依據的,有兩個事實可供說明。一是:根據史料:在中國1950年10月19日出兵援朝之前,蘇聯已經和準備緊急調往中國東北的蘇軍,就包括空軍的7個航空師又2個航空團,以及陸軍的2個坦克師、1個機械化師。這只是第一步調兵計劃,如果美軍兵臨鴨綠江,肯定會有更多的蘇軍調到東北。另外在旅順口還駐有蘇聯海軍。
二是:1952年,根據新中蘇條約,蘇軍撤離旅順口的日期臨近。這個時候,志愿軍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正在三八線對峙。毛主席在當年3月28日致電斯大林,主動提出“請蘇聯政府讓蘇軍留在旅順口地區,并在1952年底不撤出旅順口”。
后經雙方協商,于當年9月15日簽署《關于延長共同使用中國旅順口海軍基地期限的換文》,延長“蘇軍撤出旅順口的期限,直至中國與日本、以及蘇聯與日本簽署和平條約”。
中國與日本到1978年才簽訂和平條約,而蘇聯(俄羅斯)至今仍未與日本簽署和平條約。如果按照這個換文,蘇軍(俄軍)至今還可以駐在旅順口?大家想想:如果美軍當年進駐鴨綠江邊,蘇軍何時能從旅順口撤走?(旁白一句:赫魯曉夫1954年10月訪問北京時,主動提出撤走蘇軍,把旅順口歸還中國。)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因為這樣,蘇聯一來可以繼續占據中國東北的旅順口等地,維持其在遠東的戰略優勢;二來可以在東北駐扎大量軍隊,將新中國置于其保護(也可以說控制)之下。此外,將美軍吸引到朝鮮半島,可以減輕其在冷戰主戰場歐洲的對抗壓力。可謂一石多鳥,包賺不賠。怎么看,這都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局”。
如果上述布局實現,新中國將面臨被美國圍堵、被蘇聯控制的困局。讀者可以試想一下:美第七艦隊在臺海封鎖中國的外貿通道,美陸軍在鴨綠江邊威脅中國唯一的重工業基地;為對抗美軍,蘇聯陸、海、空軍在中國東北大量駐扎。這對新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在這個“局”中,新中國的安全和主權獨立都是奢談。
設局與破局:
事后看,從朝鮮戰爭爆發,到美國參戰,北朝鮮戰敗,然后美軍向三八線以北推進,基本上按照斯大林設計的“局”在演進。新中國面臨“被美國圍堵、被蘇聯控制”的困局似乎正在成為現實。
怎么破?歷史事實已經充分證明,唯一的途徑就是:中國出兵援朝并戰而勝之!不出兵,無以破局;出兵而不勝,更無以破局。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中國不可能參戰,即使參戰也不可能取勝。
孫子云:“上下同欲者勝!”抗美援朝戰爭:毛主席英明決策,彭老總力擔重任,志愿軍將士英勇善戰、流血犧牲,全國人民鼎力支持。新中國真正做到了“上下同欲”,以巨大的犧牲,打贏了“立國之戰”!
我們的先輩在極為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以極為劣勢的裝備,直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在不出兵、出兵但被打敗、出兵并戰勝三個選項中,爭取到了最好的結果!因為抗美援朝并獲得勝利,打出戰略縱深,不給蘇聯借口,新中國完美“破局”。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