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2024年9月刊
《艙外》
尊重 發掘 培養
《艙外》雜志創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臺創辦,是專門面向高校科幻創作者服務的一本刊物。《艙外》寓意著不斷前行,去探索去尋找去想象。刊物定位為發掘、培養新人,幫助新人走在科幻創作的道路上,為中國科幻事業的發展輸送新鮮血液。每期雜志經過投稿、選送與編排,將為讀者們帶來故事、評論、圓桌會記錄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現科幻創作、評論與交流的不同面,并通過“高校科幻”公眾號發布每期《艙外》的精彩內容。歡迎搭乘《艙外》,共同尋找漫長星際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SHORT STORY
青幻之星
不完美世界
■ 作者 / 何之洲
每個人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于近視者來說,遠處的天際線總是模糊不清,遠視者則反之;嗅覺靈敏的人可以聞到花瓣打開的香味,甚至辨別花的種類;味覺靈敏的人可以嘗出食物中的成分、佐料與食材的新鮮程度。但這一切感受并未好壞之分,近視的人可以輕松理解莫奈與梵高,在斑斑點點中看出睡蓮與向日葵的模樣;一種五感的不靈敏往往會加強其他四種感覺的敏銳度,觀察到不一樣的世界。人類以基因為根系,就像一片森林中的不同樹葉一般,長出了不同的脈絡。
而在李墨白的腦中,世界僅是快速流動的黑與白。腳下濕潤的土地隨著太陽升起變得干燥,閃電從天空降落到地面,在他的腦中只不過是一串又一串字符的變化,出現、迭代、消失,需要的數據就保留,不需要的數據則消除。
每每看到這些,李華總是溫柔地對他說:“李墨白,你總是體會到太多太快的世界了。”
公元23世紀,人類因氣候異常人口銳減,與此同時,土壤的異變讓大部分植物喪失了食用性,糧食危機一輪又一輪地爆發了。一部分人類選擇進入冷凍艙,等待遙遙無期的蘇醒;剩余的人類開始嘗試將自身與機械融合,如果成功,便能將太陽能、電能轉換為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他們被稱作“融合人”。
一些科技機構首先開始了試驗,試驗結果不可逆轉,參加試驗的志愿者存活率極低,千萬個失敗的融合案例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最終問題——大腦。
融合的關鍵,是大腦。起初,無論腦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怎么規劃人腦部分的融合,迎來的只有失敗。五年后,第一個成功案例出現,原因未知,最終,這被歸類為一個偶然性事件。在遭受了社會上的巨大譴責后,所有進行試驗的機構停止償招募健康人作為志愿者,只接受具有先天或后天絕癥的人參加試驗。
李墨白是世界上僅存的幾個存活著并通過了新版圖靈測試的融合人。他的母親李英在懷孕期間長期缺乏營養,李墨白出生后高燒不退,被診斷為神經損傷。絕望之際,李英簽下了她和李墨白的融合人志愿者試驗協議。最終,李英沒能活下來,李墨白交由李英的哥哥,植物學家李華撫養,兩人從此住在遠郊的實驗室中。
李華一直將李墨白視作一般孩童撫養,但是,15年過去了,李墨白的情感功能依舊顯示“未激活”。李華深知李墨白對世界的認知與普通人類不同,他對這一切顯得毫不在意,“時間”只是一個參數。但對李華來說,時間的流逝勢必需要作出改變,他決定做一次與以往不一樣的嘗試:“墨白,我們一起去A市,可能需要在A市居住幾天。”
全球人口銳減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沒有21世紀那么多了。A市是中國的古都之一,全球異變的一百年里讓它有了自己的規律和特點,它利用起市區內的高樓種植果蔬糧食,產量不高但也足夠維持居民的生活。
李華帶著李墨白往前走,最終停在了一個市中心的老房子面前,他說:“墨白,我們到了。”
眼前是一棟破敗的樓房,墻體布滿了斑斑點點的痕跡,泛著黃灰色。進門后,李墨白看著客廳的木制家具,一個一個把它們掃描進了自己的數據庫里,就像掃描森林里的植物一樣。
這是一種奇怪的感覺,被稱作既視感,或者幻覺記憶,他感覺自己對這些家具十分熟悉,窗邊的躺椅反射的光線和仿佛與他記憶重疊。
那天之后,李墨白留在了城市里,他的數據庫緩慢地填充著原本在他看來只是過客的環境參數,路過的人流、曬太陽的老人們、每天都要停在窗邊的斑鳩...A市很大,大到他的數據庫在一個月之后就快裝滿了。曾經的李墨白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植物的數據通常在采集完成后就會轉移到李華實驗室的硬盤中。
在他和李華提到自己的內存即將存滿的時候,李華摸了摸他的頭:“不是所有數據都需要存著的。我們平常都會忘記很多東西,就這樣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里。”
可是,需要刪除哪些呢?
這是他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他花了大量的時間歸類和整理自己的數據,卻依舊無法抉擇需要刪除什么。于是他開始思考自己不愿意丟棄什么,A市中遇見的一起尋找植物的同行人,那把老舊的躺椅,還有他和李華生活了十幾年的實驗室。
靜坐了一個小時后,他整理出了另一個數據包,并把它設置成了延時刪除。選擇完畢后,他閉上了眼睛,等待著第二天的到來。在夜里,他做夢了,一幕幕場景像是走馬燈一樣,一絲絲的聲音從遠方傳來,好像牧羊人甩著歸家的鈴鐺。
熟悉的鳥叫聲傳來,李墨白睜開了眼睛,刺眼的陽光讓他下意識眨眼,天亮了。他感覺四肢沉重,那是身體;頭顱昏沉,那是大腦;沉甸甸的,是心臟。
在他眼中閃過了曾經外出時見到的很多場景,看到了火山噴發,冰川斷裂,山洪傾瀉的場景,聽到了是樹葉和樹葉摩擦、麻雀振翅的聲音,這一刻,他的感官與人類相同,不再是兩個數字的累積與重復。時間變慢了,慢到不可思議,他用人類的眼、人類的速度感受著世界,感受皮膚與空氣的接觸。
我感受到了。
他這么想著,跑到了屋頂的天臺,天臺上長了一些野草,隨著風輕輕地飄著。李墨白躺了下來,像一朵云的陰影一般,陷在了這片野草叢中。
然后,他意識到,一切才剛剛開始。
原文刊載于
《艙外》2024年9月刊
何之洲
中國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本科畢業于英國帝國理工計算機專業
致力于尋找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方式和表達
《艙外》動態 | LATEST NEWS
■ 創刊·征稿
■ 《艙外》2022年7月刊(總第1期)
■ 《艙外》2022年12月刊(總第2期)
■ 《艙外》2023年4月刊(總第3期)
■《艙外》2023年7月刊(總第4期)
《艙外》2024年9月刊(總第5期)
封面人物訪談錄:
宋釹帆科幻小小說專輯:
青幻之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