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熱愛中國茶,傾心傳世品。本文為原創作品,歡迎轉載分享。本文包含:詞牌《浣溪沙》/原詞/寫作背景/注釋及大意
詞牌《浣溪沙》
《浣溪沙》,又名《東風寒》、《小庭花》、《滿院春》、《浣紗溪》等。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調名“浣紗溪”的本意即詠春秋越國美女西施浣紗的溪水。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仄韻體則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浣溪沙》有不同諸格體,俱為雙調,以42字者居多。前后片各3句。
原 詞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蘇軾(宋)
簌簌衣巾落棗花,1
村南村北響繰車。2
牛衣古柳賣黃瓜。3
酒困路長惟欲睡,4
日高人渴漫思茶。5
敲門試問野人家。6
《東坡笠屐圖》 李公麟(北宋,局部)
寫作背景
本詞作于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時任徐州知州,年42歲。
蘇軾于1077年4月-1079年3月,任徐州知州。雖然只有兩年時間,卻遭遇了1077年連降大雨、黃河決堤、洪水險些毀城以及1078年天氣大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兩種極端情況。
1078年,徐州天氣大旱,“東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于是,蘇軾按照風俗帶領大家到徐州城東20里的石潭龍王廟虔誠求雨。也許是其愛民至誠感天動地,天降甘霖,解了徐州旱災。仍是按照習俗,蘇軾帶領大家再次來到石潭龍王廟來“謝雨”。一路走來,沿途雨后生機盎然的田野、辛勤耕作的農人、石潭飲水的麋鹿游魚飛鳥、圍觀謝雨活動的老人小兒,都讓蘇軾興奮不已,遂寫下《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組詞。
蘇軾以這組詞一改宋詞或旖旎香艷或無病呻吟之風,開創了將農村風光入詞的先河,大大拓寬了宋詞的邊界。本詞即為組詞之四,寫謝雨活動結束后歸程中見聞感受。
20觀滄海(普洱生茶)
注釋及大意
1、簌簌衣巾落棗花
簌簌衣巾落棗花:即“簌簌棗花落衣巾”。簌簌指風吹作響。
本句大意:謝雨活動結束回城,路經棗樹下,初夏細風吹來,棗樹簌簌作響,棗花落在行人的衣服和頭巾上。
2、村南村北響繰車
繰車:指抽繭出絲的工具。古代有手搖和腳踏兩種。
本句大意:耳邊傳來村子南北繰車歡快忙碌的聲音。
3、牛衣古柳賣黃瓜
牛衣:以麻或草編織用來給牛做蓑衣一類的遮擋物。
本句大意:路邊古老的柳樹下,身披牛衣的老農在售賣新鮮的黃瓜。
4、酒困路長惟欲睡
本句大意:回城之路漫長,酒后更加困倦,昏昏欲睡。
5、日高人渴漫思茶。
漫:隨便,隨意。
本句大意:初夏的午后太陽高照,一路走來,好想隨便喝碗什么茶以解燥渴。
20觀滄海 受邀參加22年嘉德秋拍
6、敲門試問野人家。
野人:指農家。
本句大意:這個時間,農人們大都在田里忙碌。試著敲敲門,看看能不能討到碗茶喝。
我是青牛君,傾心打造傳世茶品。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刪除。祝各位讀者生活精彩,夢想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