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老人去世了
才感到對他們的了解太少
據《中國新聞周刊》
后悔沒有把老人一生的經歷記錄下來。幾乎所有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從業者,都會提到這樣的遺憾。
這通常也是從業者入行的起點。家里的老人突然重病,人生開始倒計時,想找人搶救性地留存他的記憶,四處尋找有寫作能力的人幫忙代錄,文采不重要,字句通順就行。近水樓臺,身邊那個最喜歡寫作的朋友和同學往往成為代筆人。
「一個人在單位工作的經歷,要放進他個人歷史中來理解?!构娛穼W研究者、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陳新也有類似的經歷,在浙江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任職期間,他曾受學校委托,搶救性挖掘85歲以上的老教授在校任職期間的事跡,以彌補校史文獻的不足。然而,陳新很快發現,如果只是關心老人與工作單位的關系,很難與老人建立信任。研究中心采訪了幾十位老教授,最終為每位老人都做了一本口述史。
主動找來的老年委托人都很類似。他們多是因為自身閱歷豐富,能深刻洞察時代變遷與個體命運的關系,到了一定年齡,工作節奏放緩,便開始渴望借助回憶錄、家史的寫作,回溯整個家族的來處,并把這些傳承下去。
報道中圖片為家傳記者龔慶萍完成作品后,與傳主孔福民一家合影留念
老年人自己記錄或請人代錄回憶并非新鮮事,陳新將它視為個人史寫作,囊括進公眾史學的范疇。據陳新介紹,早在10年前,國內就有一批學者和研究機構以非營利的方式推動包括老年回憶錄在內的個人史寫作。
陳新說,為知名學人、政治人物寫史的做法從未中斷,因為參與過歷史大事件、決定性時刻的重要人物深刻影響了普通人的命運,這樣的寫作也自然擁有廣泛的受眾。但普通人有能力和意識來回顧自己的歷史,是近幾年的新趨勢。
「學界認為,互聯網、新媒體降低了記錄和傳播的成本,所以個人寫作會迎來爆發期。如果自己不能寫,可以錄音;如果有點經濟基礎,可以請人代寫。」陳新說。
據陳新觀察,老年人請人代寫回憶錄,最大的價值訴求并非向社會索取更大的承認,更多的是希望寫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競鞒幸埠茫钜埠茫前盐覀冞@個家庭和自我作為中心來談的,凝聚家庭認同,融合幾代人的關系,這是最大的現實價值。這種小歷史的寫作,對個體、親人的價值可能要遠遠超過宏大敘事?!?/p>
「個人史,首先要滿足傳主的個人需求。在這個基礎之上,到了家庭層面,他希望孩子看了以后,對家史或者對自己更認可。最后才要考量對更大社會范圍的影響?!龟愋赂嬖V《中國新聞周刊》。
而代寫市場被看見,是尋求就業新出口的年輕人。據家傳聯合創始人韓馨兒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這兩年找她合作的博主,有不少都是從教培行業轉型到自媒體但并不成功,幾經輾轉,才選擇了代寫回憶錄的賽道。
另一個萌發的原因,則是因為老齡社會的到來。家傳編輯部創始人朱子一擁有老年報和老齡科學研究院的工作履歷,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時說。
從業者比媒體和公眾更早感知到新風口的到來。韓馨兒說,早在2022年,各方就已盯準這門新生意,尋求家傳編輯部合作的來訪者絡繹不絕,甚至有人拿走作品為自己宣傳、引流,韓馨兒也不在意,「我們判斷前景很開闊」,在市場萌芽階段,與其擔憂競爭,不如壯大行業。
而一旦代寫回憶錄變成一門生意,從業者如何專業化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副热缒愕膶懽鲬撚懈辔墨I支撐,就像歷史學的專業技術一樣,要知道怎么找到那些文獻?;蛘弋攤髦饔洃浤:裏o法有效講述時,作者應該如何處理才能在真實性和可讀性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龟愋抡f。
「真實性和可讀性是委托人最核心的要求,道理很簡單,這是留給子孫后代的財富,沒必要撒謊,也沒必要故弄玄虛,還要子孫愿意捧起來讀,不然就失去了傳承的價值。」朱子一解釋。
陳新曾經設想過,大量的普通人拿起筆后,學者可以適時進入,從方法論、規范方法等方面對其進行指導。但如今,他認為培訓的力量也應該從市場中產生,由更有傳記采訪寫作經驗的從業者承擔。
「國外有一種口述歷史師的資格證,它是公司而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認證,通過這種方式將這個領域的專業化體系建立起來,因為既然是為社會提供服務,服務就要到位,你就需要相應的豐富的技術訓練?!龟愋抡J為,未來代寫行業需要的專業訓練還應包括社會心理學、數字人文、媒體剪輯等方方面面。
實際上,家傳編輯部已經與廣州華商學院文學院合作,推出數字人文與家傳寫作的整合課程,今年已經培訓了一千多名學生,他們通過對自己家史資料的梳理,以及相應的采訪寫作培訓,正在開發基于數字人文技術的嶺南家風文化數據庫。
我寫了那么多家傳,發現許多成功的家庭,祖輩要么是讀書人、紳士,要么是企業家、地主。
當然,也有普通家庭出一雄杰,通過讀書等方式逆天改命,從而實現階層躍升。
為什么浙江多出讀書人、每6.5人就有一個老板,而山東常出將軍喜考公?
無論歐美,還是立國僅200余年的澳洲,孩子們入學先講家傳,次學國史,為的是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成長背景。
人是意義的動物,而創造意義的形式是講述我們的故事。寫作家傳絕不只是記錄過去,而是通過講述探尋人的意義、傳承親情和智慧。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家傳系列,請點擊關注我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