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久見了,一個縣城把自己縣的天賣了,還賣了9個億!最近,山東濟南平陰縣的一條新聞沖上了熱搜——“低空經濟30年特許經營權成功出讓,成交價9.24億元!”,很多網友直接調侃:“地已經賣得差不多了,現在開始賣天了!”一時間,“賣天”成了熱議話題,甚至還有網友吐槽,以后是不是連呼吸空氣也得交稅?
表面看起來,這次賣天是一次“創收奇跡”,但當你真正去扒它的背后,你會發現事情遠比想象中復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筆“9億賣天”操作到底是怎么回事。
“天”真的能賣嗎?先搞清楚平陰到底賣了啥
先別急著吐槽,我們先來看看平陰縣這次到底“賣”了什么。新聞里提到的是“低空經濟30年特許經營權”,乍一聽有點復雜,但簡單來說,這里的“低空”指的是海拔0-1000米之間的空域,這個范圍是國家法律允許民用開發的區域。所謂的特許經營權,就是平陰縣把這個空域未來30年的開發經營權限打包賣給了一家企業。
注意了,重點來了!這次成交價9.24億元的“買家”,是山東金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而這家公司呢,100%歸平陰縣財政局所有——是的,地方政府自己成立的企業買了自己賣的“天”。一邊賣,一邊買,怎么感覺有點像“左手倒右手”?
更有意思的是,這家公司成立的時間特別“巧合”,就在招標公告發布當天!說白了,這個買家就是為這次操作量身定做的,目的很明確:用特許經營權作為資產,向銀行融資。地方政府賬上立馬多了9.24億元的“收入”,而這筆錢可能會用來緩解財政壓力、補貼其他項目,或者還舊債。
從這個角度看,平陰縣的這次賣天,表面上是開發低空經濟,實際上更像是一場“借貸操作”。
賣天的邏輯:為什么是平陰縣?
接下來我們得問一個關鍵問題:為什么是平陰縣?畢竟它是個縣級行政單位,經濟實力并不突出,人們對它的第一印象更多是“平陰玫瑰”和農業種植。那么,為什么偏偏在這樣一個地方“賣天”?
平陰縣之所以能做這筆交易,離不開一個核心條件——它有機場!平陰縣有一個通用機場,且具備發展低空經濟的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所謂的低空經濟,包括無人機物流、短途飛行、航空培訓、低空旅游等多個產業。聽起來很美對吧?但真要發展起來,這些領域的盈利能力目前來看還相當有限。
另一方面,平陰縣的財政情況也不容樂觀。近年來,隨著房地產市場下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越來越難以為繼,而平陰這樣的地方更是壓力山大。據公開數據顯示,平陰縣2022年的GDP僅為272億元,在濟南所有區縣中排名倒數。這樣一個縣級單位,能“賣天”套現9億,顯然是一次孤注一擲的大膽嘗試。
這9個億,真能靠“低空經濟”賺回來嗎?
聽起來“低空經濟”是個新風口,但平陰縣這次賣天,實際操作中面臨的難題可能比想象中更多。我們不妨算一筆賬——既然特許經營權賣了9個億,這筆錢未來30年要賺回來,得平均每年帶來3000萬以上的凈利潤。可問題是,低空經濟真的能帶來這么多收益嗎?
目前國內的低空經濟尚在起步階段,主要應用場景包括無人機物流、低空短途飛行和航空培訓,但這幾個領域都有一個共同點:成本高、市場小。
比如無人機物流。雖然“無人機送貨”聽上去很酷,但現實是,它的成本遠遠高于傳統公路運輸,只有在非常偏遠的山區或島嶼,才可能成為主流。再比如低空旅游,平陰縣這種三線城市,能有多少人消費得起動輒幾百上千元的低空飛行體驗?
換句話說,這9.24億的“特許經營權”,更像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故事,但能否真正變現,恐怕還要打個問號。
賣天的爭議:地方政府能不能這樣做?
除了盈利前景不明,這次“賣天”操作還引發了另一個更大的爭議:地方政府到底有沒有權利把天賣掉?
根據中國現行法律,空域屬于國家所有,并不屬于地方政府。平陰縣這次的“特許經營權”交易,嚴格來說并不是賣“天”,而是賣開發權限。但這種操作的邊界非常模糊,尤其是“30年期限”的設置,讓很多人質疑,這是不是在變相“壟斷”公共資源?
更讓人擔心的是,一旦這種模式被更多地方效仿,會不會引發濫用問題?比如,有網友調侃,“以后放個風箏都要辦手續,是不是再過幾年連呼吸空氣都要收費?”雖然是玩笑,但也反映了公眾對地方政府過度商業化的擔憂。
說到底,平陰縣的這次“賣天”操作,其實是地方政府在財政壓力下的一種自救嘗試。近年來,隨著土地財政逐漸失效,地方債務高企,各地都在尋找新的創收手段。從“賣停車位經營權”“賣廣告牌特許權”,到今天的“賣低空經濟”,地方政府幾乎是絞盡腦汁想辦法增加收入。
但問題是,這樣的“創新”到底是創造了價值,還是僅僅在“空手套白狼”?以平陰縣為例,這9.24億元看似賬面收入增加了,但實際上是通過政府主導企業舉債融資換來的。未來30年,這家公司必須依賴“低空經濟”來償還這筆債務,而如果市場沒有預期的那么火爆,債務風險最終可能還是會回到政府頭上。
以后還會“賣什么”?
這次“賣天”事件,也讓人們開始思考一個更大的問題:如果地方政府的融資模式走到極限,以后還有什么能賣?
其實,從賣地到賣天,再到一些地方嘗試“賣光”(光伏開發特許權)、“賣風”(風能開發特許權),地方政府正在把手伸向自然資源的方方面面。這種模式短期內確實可以緩解財政壓力,但長期來看呢?不容樂觀。
平陰縣的這次“賣天”操作,既是地方政府探索新模式的一次大膽嘗試,也是中國地方財政困境的一個縮影。創新固然重要,但創新的底線是不能犧牲公眾利益。天是大家的天,資源是全民的資源,如何在開發和保護之間找到平衡,才是真正的考驗。
未來,如果類似的模式被更多地方效仿,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讓公眾受益的“雙贏”局面,而不是一次次“擊鼓傳花”式的債務游戲。否則,9億的天賣了,留給后人的可能只是一個還不起的賬單和越來越小的公共資源。#濟南一縣“9億元賣天”案例引熱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