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發展,但與東部地區相比以及在西部地區內部比較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區,受區位、人口、科技等因素影響,在這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中長期處于低水平發展一方。
在國家社科基金支持下,課題組通過選取滇黔桂三省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為研究對象,從全域旅游視角切入,遵循“現狀調查—機理構建—機制構建—路徑構建—效果評估—保障措施”的基本思路展開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總結現代中國旅游業發展歷程,探索全域旅游內涵的理論。系統梳理改革開放后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的歷史脈絡進程,指出中國旅游業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轉型走出了一條解放和發展旅游生產力,推進國家夯實經濟基礎;到大力發展國內旅游,推進生產關系的調整;再到發揮旅游的生態功能和文化交流功能,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這條道路,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旅游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旅游發展的體現。
深入剖析旅游產業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和促進中國西部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中的作用以及中國全域旅游理念的形成過程和理論內涵,提出全域旅游作為新時代旅游產業發展的新理念,引導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創新全行業共同參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推動區域旅游平衡充分發展的有效措施。全域旅游理念指導下的旅游產業發展能夠推動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傳承,增強文化自信;帶動生態環境保護,改善生活環境;全域旅游促進旅游產業空間分布更加廣泛,推動基礎設施在邊遠地區的建設;全域旅游促進相關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拓寬產業鏈,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提升相關產業的附加值,促進旅游收益的再分配,促進旅游發展成果共享。
(2)梳理了西南民族地區全域旅游時空格局。使用2016-2021年滇黔桂三省數據,采用通過空間聚類分析方法結合區域景區質量評定以及經濟聯系總量,考察旅游景區優質城市與旅游經濟聯系總量的聯系,最后通過地理探測器的因子分析尋找旅游景區空間格局的影響因素,對三省的全域旅游時空格局演化進行了分析,發現: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旅游景區空間格局的影響呈現中等水平,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帶來的高等級高質量景區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在城市建設方面,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向全域旅游方向靠攏有利于解決城市之間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不同的城市旅游資源向高等級景區的轉化率存在較大的差別;交通通達度影響整個旅途的舒適程度,處于道路網密集區域的旅游景點更有潛力成為高等級旅游景區。
(3)厘清全域旅游促進西南民族地區平衡充分發展機理。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回溯,對全域旅游如何促進地區社會經濟平衡充分發展的作用機理進行剖析和構建,重點從旅游需求變化的角度來探索全域旅游理念促進旅游資源的范疇演化和地區旅游資源的整合機理;從旅游產業鏈的角度來探索全域旅游在推進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機理;從產業布局的角度分析全域旅游在空間上的分布演化機理;從利益分配的角度來探索全域旅游發展成果的共享機理。通過上述幾個角度的研究,構建起全域旅游促進地區平衡充分發展的基本機理體系。
(4)解析全域旅游促進民族地區平衡充分發展路徑。根據民族地區全域旅游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把民族地區旅游目的地分為:傳統旅游目的地、旅游陰影區、新生旅游目的地等類型,分類型解析全域旅游發展路徑。分析傳統旅游目的地的蛻變路徑;旅游陰影區的遮蔽效應、差異化發展及突破路徑;新生旅游目的地的產業環境、要素組織、成長機理和成長路徑;從旅游資源拓展、需求推動創新產業要素整合角度解析了旅游產業共建路徑:在明晰民族地區用于旅游發展各種資源資產潛力的前提下,對市場主體和市場化運作機制,采取物質資源資產化、非物質資源實體化等方式,引導民族地區內部資源和地區外部資源多種方式參與共建旅游業;通過延伸旅游產業鏈、拓展旅游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融合,引導各種產業與旅游發展充分集合;通過教育培訓、產業幫扶,引導各種勞動力參與旅游發展;通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分析,摸清了旅游成果共享路徑。
(5)構建全域旅游促進西南民族地區平衡充分發展機制。 在明晰全域旅游促進地區平衡充分發展的基本機理的基礎上,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從可持續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角度出發,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作為判定全域旅游促進民族地區平衡充分發展機制的主要依據,系統剖析全域旅游促進西南民族地區平衡充分發展中政府、企業、居民等利益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從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三個層面以及政策機制、投入機制、共建機制、共享機制四個環節構建全域旅游促進地區平衡充分發展的機制。
(6)提出全域旅游促進西南民族地區平衡充分發展保障措施。以本課題研究成果指導民族地區全域旅游發展并達到旅游發展成果為全面共享、促進民族地區充分平衡發展的目的,不僅需要整合民族地區各種基礎設施、旅游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做強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還要針對民族地區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的現狀相應引入共建旅游產業的外生力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課題將針對這種模式發展的特征,從財政政策、加強旅游市場推廣、優化旅游體驗環境、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強化旅游品牌建設、加強人培養、注重旅游產品開發和強化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精準的政策建議。
(7)全域旅游促進西南民族地區平衡充分發展效果評價。采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即CFPS數據進行研究,用于實證分析的樣本為3418個。對全域旅游示范區和非全域旅游示范區內的城鄉收入差異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全域旅游示范區可以促進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長。第二,發展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城鄉家庭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不斷減小。第三,通過提高勞動力本地化就業率促使位于全域旅游示范區所在地級市的家庭增加收入,從而逐步富起來,以達到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其中,發展旅游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主要體現為一種間接效應,而非直接效應,因為很難確定本文所研究的樣本家庭中均為完全從事旅游行業的人員,他們中的大部分更多可能是兼職從事旅游業或從事與旅游相關行業的人員。在全域旅游示范區對家庭收入的影響機制分析中,提高勞動力本地化就業率雖然可以提高家庭收入,但這種就業轉化也可能發生在非旅游業。
(8)廣西全域旅游發展的案例研究。以廣西為案例地,全面分析了廣西在努力實現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轉變,構建了全域旅游建設過程中的空間、產業、文化等三大全新格局,提出體制機制建設,科學規劃、多規合一,品牌建設、共建共享等三大抓手。凝練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創建實踐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黨政統籌、分類考核,雙創并舉、雙促升級,三級聯動、惠民倍增,縣域發力,區域升級等。
課題最終從突破觀念轉變、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拓寬資金投入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廣西全域旅游發展的建議。
根據西南民族地區全域旅游在促進區域平衡充分發展的機理、機制、路徑的分析。結合廣西全域旅游發展的獨特性,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政府角度
政府應建立完善區域旅游發展政策體系,根據全域旅游發展狀況調整旅游產業發展政策保障和體制改革;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西南地區旅游交通道路管理和服務水平,實現西南與各地區骨干線路的對接,促進區域之間旅游產業的互聯互通;正確處理旅游發展與文化傳承創新、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深入挖掘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優秀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將優秀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作為旅游吸引物,提升旅游產業的社會價值,從而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全方位發展,培養旅游專業人才,提升隊伍素質水平。
(2)市場角度
要鼓勵、引導多種所有制企業參與旅游發展中,依托西南民族地區的民族特色進行全域旅游建設,吸引旅游者。打破傳統旅游產業過度依賴資源、依托景區的誤區,以當地豐富的自然和歷史資源為依托,以優勢產業為載體,不斷挖掘和創新民族文化內涵,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修復本地特色民俗文化;完善公共旅游接待設施,改善購物環境,對商品進行明碼標價誠信經營,滿足顧客的合理購物要求;建設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村鎮;引導企業、農村合作社大力開發農業文化遺產,用旅游賦能農業、農村、農民發展,促進旅游與“三農”的有機融合。
(3)居民角度
要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將引導社區居民從傳統居民向現代公民轉變;激發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引導居民主動利用新媒體、互聯網等新技術促進生產生活的相融合,把發展全域旅游、促進優秀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當作長期目標;在全域旅游發展過程充分發揮旅游過程中人對人,面對面的產業特點,當面利用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如表情、姿勢、語氣等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播;自覺樹立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旅游形象;居民要認清全域旅游發展的形勢,主動參加旅游技能培訓和教育,認識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的后果,強化環境保護意識,營造綠色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等方面。
(4)企業角度
要充分利用產業間的相互作用和附屬價值挖掘出更多的交互產業,產生更多種類的旅游項目;努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養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倡導社會推崇的核心價值觀,樹立典型模范、建設文化網絡;深入挖掘由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相結合的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實行科學的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承擔起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承的主體責任。
(5)游客角度
對普通游客而言,游客要提升自身文明素質,深刻認識到個人形象在出游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文明旅游,堅持抵制“低價游”,拒絕“虛假合同”,承擔自己作為旅游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向相關部門或旅游景點舉報不規范行為,對旅游中遇到的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建議;對于旅游UP主、博主等群眾和網絡大V而言,應發布具有正能量的旅游體驗,通過網絡社交軟件公開表達自身意愿,引起社會熱議,擴大影響范圍,形成良好的輿論監督等方面。
研究將全域旅游產業發展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強調了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在新冠疫情后恢復發展的政策導向和具體對策,對政府決策部門和企業具體的實踐操作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點擊購買
書名:全域旅游促進西南民族地區平衡充分發展研究
作者:高元衡
書號:978-7-5032-7272-1
定價:59.80元
作者簡介
高元衡,人文地理學博士,研究員,桂林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旅游管理)建設點負責人,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名師,廣西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專家、廣西旅游景區評定委員會委員。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獲得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公開發表相關論文二十余篇,其中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收錄,出版專著2部。獲廣西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主要研究領域為:旅游目的地管理、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旅游可持續生計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