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
如今,人人都可以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和觀點。但是很多觀點看似有道理,卻經不起推敲。比如,下面這些話,是不是都特別眼熟。
一位女司機錯把油門當作剎車,撞上了一棵樹。女人果然不適合開車。(個體案例,并不代表全部是這樣。)
兒子這次考試又沒到前十名!一定是他不用功。(成績不好不一定是不用功,可能還有其他原因。表面上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原因。)
這個女孩年紀輕輕竟然坐在博愛座上不讓給老人,一定是道德品質有問題。(表面上的事實,不一定就是事實。)
這篇文章大家轉起來,不轉不是中國人。(道德綁架。不轉發文章不代表不愛國,兩者之間沒有邏輯關系。)
你是不是也會在不經意間陷入這樣的思維陷阱?把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話認為是正確的,從而干擾了你的想法和決定。其實這些觀點的背后是邏輯思考力的缺乏。
邏輯思維能力應該如何培養?
如何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邏輯思考力,并且更好的幫助他們發展這種能力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我們先要認清思維發展的三階段:
人的邏輯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由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依次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
1. 0-3歲 動作思維階段
不到三歲的孩子以動作思維為主,思維在動作中進行。孩子最初的動作往往是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以后在不斷的操作過程中了解了動作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允許孩子的動作探索
在孩子1-2歲期間,父母都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孩子經常會故意把吃飯的勺子扔到地上,然后他會伸頭觀察會發生什么:勺子可能翻滾幾下;會發出響聲;父母可能會呵斥和生氣。
他發現了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律,然后變得異常興奮,不斷的往地上扔勺子驗證之前的推論。然后他的邏輯思想也在不斷發展中:原來扔勺子這樣的動作會發生這樣的結果呀。
孩子通過這種探索和發現的動作,來探尋因果邏輯的奧秘。天然的好奇心驅使著他們去“探險”:打開這個開關會怎么樣?這個水倒出來是什么效果?我去捏一捏媽媽的口紅是怎樣的觸感?它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孩子的邏輯思考的積累就在這些看似無意義,甚至調皮搗蛋的行為中建立起來了。他們雖然不會表達,但是已經明白這其中的聯系。
“我最好別碰熱水,它會燙到我。”
再到大一些開始明白——“不認真洗手病毒可能會進入身體,可能會發燒,就不能出去玩了”這樣更復雜一些的邏輯推理。
所以,在兒童早期允許孩子在安全范圍內自我探索和發現,其實是幫助他們發展邏輯和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允許孩子在安全范圍內自由探索,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們建立邏輯思維。
有邏輯的語言表達
這一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迅速發展,思維方式也會從運動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就是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結果。語言表達的邏輯性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0-3歲的孩子更多的是模仿成人的表達方式。在我女兒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跟她講話的時會注意有邏輯的表達。
比如:“你想吃這塊餅干是嗎?我們先把包裝紙撕開,你聽有嘩啦嘩啦的聲音。然后,我們把手伸進去,把餅干袋里面的餅干掏出來,然后放進嘴巴里,是不是有餅干渣掉到了地上?最后,我們吃完是不是要一起打掃一下。”
這種對話方式聽起來啰嗦又細碎,但是可以很好的引導嬰兒期孩子觀察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邏輯。
“首先……然后……最后……”“因為……所以……”“如果……就會……”這樣的連接詞,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有邏輯的表達。
后來等她一歲多開始講話的時候,我發現她也可以很順暢有條理的表達。偶爾表達不清,邏輯混亂的時候,我會再用更有邏輯的語言重復梳理一遍,問她: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這種對話的邏輯性并不只是針對0-3歲的幼兒,對于大點的孩子同樣也是適用的,比如和大孩子探討時事問題、探討對學校某一項規章制度的看法。有邏輯的對話過程,其實就是在訓練有邏輯的思考過程。
2. 3-6歲 具體形象思維階段
三到六歲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能夠通過具體事物的形象,開始對事物有認知能力,但是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這一階段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主要是依賴感官接觸到的具體事物,總結其普遍特點。
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通過各種玩游戲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數理思維
我們之前發過的一篇文章中詳細介紹了數理思維的培養?!丁?/p>
理解分類、對比
引導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進行歸類,可根據物體的顏色、形狀、用途等不同的標準來分類。
家長可通過建模策略培養孩子的分類能力。3歲的孩子就可以理解、模仿他們看到的分類策略。
有時候我會跟我女兒玩一些分類游戲。在她面前擺放了一些玩具,其中一些玩具能發出聲音,另一些不能。我撿起每一個玩具,搖動并聽聲,然后放在適當的組,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助孩子了解分類規則。一邊示范告訴孩子分類規則,比簡單地直接告訴她如何分類效果更好。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來分類,并且表述是按照什么屬性來分類的。
注意引導孩子尋找歸類的標準,即事物的相同點可以使得孩子發展歸納推理能力。這樣也能夠使孩子注意觀察事物的細節,增強孩子的觀察能力。
概括歸納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處理新對象或情況。
我女兒很怕狗,每次我們在小區散步,我會讓她仔細觀察狗的行為特征,并且對狗進行分類:擺尾搖擺和放松狀態的狗是最友好的,但遇到正在叫、耳朵向后別、露著牙齒的狗需要躲遠點。
后來每次出門,我女兒都會認真觀察每一條狗,利用這些信息對狗的行為分類,以此來判定這條狗是對她是否有威脅,然后她會告訴我:媽媽這個狗在搖尾巴,它應該不會咬我;這個狗在叫,我們離它遠點。
了解順序的概念
順序練習有助于培養孩子今后的閱讀能力,這也是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這些順序可以是從大到小,可以是從硬到軟、從甜到淡,同樣也可以反過來排序。比如把積木、玩具從大到小排列。
認識大群體和小群體
教給孩子一些有關群體的名稱,例如家具、運動、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個群體都有一定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應讓孩子了解,大群體包含了許多小群體,小群體組合成了大群體。比如:食品-水果-蘋果。
3. 6歲以后才進入抽象思維階段
孩子在經歷了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積累和鋪墊之后,到了6歲左右進入抽象思維階段。
6歲左右正是要上小學的年紀,要開始接觸書面語言、數字、符號,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無形的、抽象的。很多孩子不適應小學的學習也是因為思維仍然處在形象化思維階段,沒有很好的過渡到符號化語言的抽象思維。
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把具象的東西和抽象的符號連接起來。比如,出門我會給女兒解釋各種指示牌的意義,指示左拐右拐的牌子,指示禁止通行的牌子,分別代表什么意義,拉近抽象的符號和實際生活的關系。
還可以做一些數字和個數的一一對應的練習。把符號語言的數字和實際生活中的個數對應起來,幫助孩子理解數字的意義。
提供給孩子一些邏輯思考的思路和工具,比如類比、假設、推理、判斷。
有一次我給女兒讀繪本《三只小豬》,在讀到:大灰狼在外面說,把門打開讓我進去。我問女兒,如果小豬把門打開會怎么樣呢?她想了一下回答說:大灰狼會把它吃掉。這里就是在用假設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推理判斷。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也養成了運用這些邏輯工具的習慣了。有一次我和女兒在讀《大腳丫學芭蕾》,她開始主動假設發問:媽媽,如果她的腳丫小會怎么樣呢?——買鞋子是不是就容易多啦!
作為家長,即便不懂得如何給孩子面面俱到的做邏輯啟蒙,但至少做到:關注孩子的邏輯思考狀態,鼓勵他的邏輯思考的過程。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我女兒推理出“爸爸會生個男孩”這個例子。注意到孩子有邏輯思考,遠遠比即時糾正孩子“男人不會生孩子”這個結論更加重要。鼓勵和肯定她的推理過程,之后再告訴,或者引導她自己去發現“男人不會生孩子”這個信息點。等她知道了也會自動納入自己的信息庫,再做出推理的時候會自動更正。隨著孩子信息量的增加,他們做出的推理和判斷也會更加準確。
文章寫到最后,最大的感觸還是“育兒即育已”。我們想要孩子具有某種能力和品質,自己首先要對它有一定的認知和覺察。
有句話說得好:最好的養育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管最后我們是60分父母還是80分父母,我們是否知識淵博、博古通今,父母保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狀態,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欠缺,需要一個小書單,這里可以推薦幾本,內容比較淺顯易懂,適合入門者:
《簡單的邏輯學》[美] D·Q·麥克倫尼
《邏輯思考力》[日] 西村克己
《邏輯思維,只要五步》[日] 下地寬也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英] 朱利安·巴吉尼
如果你有好的書單也可以推薦給我們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