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十二年( 前195 年) ,劉邦封孔子九世孫孔鮒(字子魚)為“奉祀君”,稱為孔子嫡系后裔世襲受封之始;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 年),元帝拜孔子十二世孫孔霸為太師,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褒成君。孔霸卒,成帝由其長子孔福襲封關內侯,這是孔子嫡裔爵位世襲的開始;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 年),尊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并封孔子十六世孫孔均為“褒成侯”,以奉孔子祀。
終兩漢之世,除漢哀帝封十四世孫孔福為殷紹嘉侯、漢明帝封十八世孫孔損為褒亭侯、漢安帝封十九世孫孔曜為奉圣亭侯外,兩漢封號以“褒成侯”為主。至曹魏改號宗圣侯;晉、南朝宋改號奉圣亭侯;北周時,晉封鄒國公;隋文帝續封鄒國公,煬帝改紹圣侯。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 年)改封褒圣侯,開元二十七年( 739 ),追贈孔子為文宣王,以孔子嫡裔原封褒圣侯者改封“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 1055 ),太常博士祖無擇上言仁宗:
按前史,孔子后襲封者,在漢、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晉、宋曰奉 圣,后魏曰崇圣,北齊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鄒國,唐初曰褒圣,開元中, 始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后為文宣公,不可以祖謚而加后嗣。”
其意在于孔子嫡裔爵名“文宣公”是將其先祖孔子之美謚加在后裔身上,于禮法有誤。請求朝廷根據“尊儒褒圣”之義,為孔子后裔另定封號。而仁宗在廷議后,遂下詔改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愿之文宣公爵位為“衍圣公”。詔曰:
孔子之后,以爵號褒顯,世世不絕,其來遠矣。自漢元帝封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時封為褒成侯,始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國也;宣尼,其謚也;公侯,其爵也。后之子孫雖更改不一,而不失其義。至唐開元中始追謚孔子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為文宣公。孔氏子孫去國名而襲謚號,禮之失也蓋自此始。朕稽考前訓,博采群議,皆謂宜法漢之舊,革唐之失,稽古正名,于義為當。朕念先帝崇儒術,親祠闕里,而始加至圣之號,務極尊顯之意。肆朕纂臨,繼奉先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墜,而正其后裔嗣爵之號不其重歟!宜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孫孔宗愿為衍圣公。
哲宗元祐元年(1086 )改封四十七代孫孔若蒙為“奉圣公”,專主祀事,不預他職,遇郊祀大禮,赴闕陪位;元符元年(1098 )若蒙坐事廢封,改由其弟孔若虛襲封奉圣公。若虛故,仍由若蒙之子孔端友襲封;徽宗大觀四年(1110 )復改封孔端友為衍圣公,后世遂相沿不改。
從此,孔子嫡裔爵號“衍圣公”一直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 )南京國民政府改孔子第七十七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為止,從45 代到77 代,衍圣公的爵位共傳承32 世,歷時880 余年,先后承襲者41 人。
原本歷代朝廷冊封的世襲爵位僅限于孔氏的宗子,然而從明代開始,對其他儒門圣賢的后裔也予以冊封。但這些封號嚴格來說并不是爵位,而只是官職,也就是說其他圣賢的后裔并無世爵,只有世職,這些人便被統稱為“翰博”。
翰博,就字面而言是翰林院五經博士的簡稱,但實際上包括了翰林院五經博士與太常寺五經博士兩種。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自明景泰年始封顏子孟子嫡裔、嘉靖年始封曾子嫡裔后,相應具沿,成為制度。到了清順治元年,更是完全繼承了明制,且“皇清隆眷”, 清順治元年(1644 年)的詔書規定“衍圣公長子則承大爵,次子至十五歲則授以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以主中庸書院子思子祀;三子則襲太常寺博士,主汶上圣澤書院祀。每隨一代公爵遞為更授”。
孔氏翰博是指衍圣公之二弟、三弟承襲和孔氏南宗承襲的爵位。這一代衍圣公去世,下一代襲爵時,則此兩種博士由下一代二、三子襲爵(若衍圣公為獨子,其祀則兼祧)。
而孔氏南宗主要是“奉南宗廟祀”,在承襲上與前無涉,其爵位在歷史上,一直不是延續的。從元至元十九年(1282 )忽必烈議立孔子后,孔子五十三代孫、衍圣公孔洙讓爵后,直至明弘治十八年(1505 ),由衢州知府沈杰奏請、正德六年(1506 )方授五十九代孔彥繩為將仕郎、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自此,中斷了250 年之久的南宗孔氏,始又襲封,享受衍圣公次子之待遇。但孔彥繩身后,明政府又是數代未封。直至清順治九年(1652 ),由六十五代孔衍楨復又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銜。
清代規定的衍圣公下屬翰林院五經博士除了孔氏翰博外,其余世襲五經博士還有:
東野氏。康熙二十三年,授元圣周公七十三世孫沛然。
姬氏。乾隆四十三年,授周公七十七世孫肇勛,主咸陽廟祀。
顏氏。順治元年,授復圣顏子六十八世孫紹緒。
曾氏。順治元年,授宗圣曾子六十四世孫文達。
孟氏。順治元年,授亞圣孟子六十三世孫貞仁。
仲氏。順治二年,授先賢仲子路六十一世孫于升。
閔氏。康熙三十八年,授先賢閔子騫六十五世孫衍籀。
冉氏。雍正二年,授先賢冉子伯牛六十五世孫士樸。
冉氏。雍正二年,授先賢冉子仲弓六十七世孫天琳。
端木氏。康熙三十八年,授先賢端木子貢七十世孫謙。
卜氏。康熙五十九年,授先賢卜子夏六十四世孫尊賢。
言氏。康熙五十一年,授先賢言子游七十三世孫德堅。
顓孫氏。雍正二年,授先賢顓孫子張六十六世孫誠道。
有氏。乾隆五十三年,授先賢有子若七十二世孫守業。
伏氏。嘉慶十年,授先儒伏子勝六十五世孫敬祖。
韓氏。乾隆三年,授先儒韓子愈三十世孫法祖。
張氏。康熙二十六年,授先儒張子載二十八世孫守先,主鳳翔廟祀。
邵氏。康熙四十一年,授先儒邵子雍三十世孫延祀。
以上每姓俱各一人。
朱氏二人。順治十二年,授先儒朱子熹徽派十五世孫煌,奉婺源廟祀;康熙二十九年,授閩派十八世孫溁,主建安廟祀。
歷史上,五經博士的襲封均由衍圣公保舉,并受衍圣公管理與節制。“應襲者十五以上,衍圣公保送禮部,考試果能文理通曉,注冊察俟。承襲之時,衍圣公察案具題授職”。
五經博士凡進京陪祀,在曲阜接駕,孔廟祭祀等俱由衍圣公率領。見面行師生禮,每遇朝廷大典隨衍圣公入京行禮,曲阜孔廟春秋大祭以束修助典。五經博士及所屬官凡經人控告,均得由衍圣公“先行傳訊,或自行斷結,或移送地方官審訊”,未經衍圣公傳訊。地方官不得先行審理。
值得一提的事,清代在以上圣賢后裔之外,另冊封洛陽、當陽和解州三地的關羽后裔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并不在衍圣公的管理節制之下。
進入民國以后,民國二年二月(1913 ),大總統袁世凱通令全國,稱孔子之道,“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樹萬世師長,亙百代而常新。凡有血氣,咸蒙覆幬,圣學精美,莫與比倫。溯二千年歷史相沿,率循孔道,奉為至圣;現值新邦肇造,允宜益致尊崇”,“孔學擷道德之精,立人倫之極,淵泉溥博,沾被無垠,高山景行,響往彌篤”,令“所有衍圣公暨配祀賢哲后裔,膺受前代榮典,均仍其舊,惟尊圣典禮重,應由主管部詳稽故事,博孝成書,廣征意見,分別厘訂,全核而告”。
同時,袁世凱以民國政府名義頒布《崇圣典例》。在這份《崇圣典例》里,把圣裔分成“世爵”(衍圣公)和“世職”(翰博)兩類:
第一條 衍圣公膺受前代榮典,均仍其舊。其公爵按舊制由宗子世襲,報經地方行政長官呈由內務部核請承襲;
第四條 圣賢后裔舊有五經博士等世職,茲均改為奉祀官,世襲,主祀; 其舊設奉祀生裁撤之。奉祀官按舊設額置:
1 、至圣后裔世襲奉祀官八員;
2 、先賢先儒后裔世襲奉祀官二十員:先賢東野氏、顏氏、曾氏、孟氏、 閔氏、冉氏耕、冉氏雍、端木氏、仲氏、言氏、卜氏、孫氏、有氏、朱氏、 周子敦頤、程子顥、程子頤、邵子雍、張子載,先儒韓子愈后裔,世襲奉祀 官各一員。前項至圣、先賢、先儒后裔世職由衍圣公及各氏按照舊例,報由地 方行政長官呈明內務部核準承襲。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已沒有了關氏后裔世襲的名額。
民國二十四年(1935 年)一月十八日,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決議:“茲以孔子嫡系孫孔德成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按:當時對文官的任命分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種,以特任規格最高。顏、曾、孟亦改為:復圣奉祀官、宗圣奉祀官和亞圣奉祀官;孔氏南宗改稱孔氏南宗奉祀官。)
“孔子之道,昭垂兩千余年。為我國民族一切文化之中心,凡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之各種固有美德,莫不秉其淵源,受其化育。”為衛護民族文化、延續千年文明,1934 年10 月4 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修理孔子陵廟辦法》,規定除由政府撥款,另對全國各校畢業證書附收捐款來解決經費。11 月15 日,國民黨中常會第147 次會議通過《尊崇孔子發揚文化案》,該案決定:
(一)、至圣后裔世襲奉祀官八員;
(二)、先賢先儒后裔世襲奉祀官二十員:先賢東野氏、顏氏、曾氏、孟 氏、閔氏、冉氏耕、冉氏雍、端木氏、仲氏、言氏、卜氏、顓孫氏、有氏、 朱氏、周子敦頤、程子顥、程子頤、邵子雍、張子載,先儒韓子愈后裔,世 襲奉祀官各一員。前項至圣、先賢、先儒后裔世職由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及 各氏按照舊例,報由地方行政長官呈明內務部核準承襲;
(三)、至圣及四哲嫡裔,由國家資給培植至大學畢業;
(四)、特設小學于曲阜,優待孔子、顏回、曾參、孟軻后裔。
同日,南京國民政府訓令教育部,以《禮記》中的《大同》一節譜成紀念孔子的正式歌曲天下為公歌,以為“孔子紀念歌”。 1935 年1 月18 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改任 “衍圣公名義,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四哲舊贈名義,如復圣后人,應改為復圣奉祀官,以簡任官待遇……”“圣賢后裔舊有五經博士等世職,茲均改為奉祀官,世襲,主祀;其舊設奉祀生裁撤之。奉祀官按舊設額置。”7 月8 日,15 歲的孔德成攜顏、曾、孟三氏嫡裔赴南京受任奉祀官新職。
通過比照可以看出,1934 年的這個《尊崇孔子發揚文化案》,基本上繼承和延續了1913 年的《崇圣典例》內容。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先師孔子是中國文化的總代表,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圖騰。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則是中國的底蘊和國魂之所在,崇禮圣哲、優禮圣裔正是彰顯了對文明的依皈和道統的承繼,更從制度上維系了讓中國社稷賴以為立的中華文化。
因之所謂優禮圣裔、紹封奉祀,所謂序文明、傳薪火,卜國脈之靈長、人文之蔚起也。和羅馬教皇、日本天皇一樣,這更是一個中國文化道統的最生動載體。 尊重這個文明載體,其本質則是尊重這個文化道統和文明。 這對于中華立國的象征意義,在歷史上是一貫和連續的。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