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張圖表】為何聯合國塑料條約
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Carbon Brief網 報道】
一項全球塑料條約將于下周在韓國開啟談判協商,此條約被視作自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以來最為重要的環境條約。
聯合國塑料污染問題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5)將舉行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既定會議。會上,成員國期望能最終確定并批準“塑料污染國際法律約束性文書”的文本內容。
塑料的生產流程、使用途徑以及廢棄處理,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約為5%。其制作原料多源于化石燃料。據預測,未來幾年內,塑料生產將成為石油需求增長的關鍵驅動力之一。
由于塑料產生的排放約90%源自生產環節,減少塑料使用的相關舉措將成為此次議程的重中之重。在談判期間,各國將就目標設定、問責機制以及透明度措施展開討論。
據Carbon Brief分析,倘若未達成任何削減塑料生產的協議,那么塑料排放或將耗盡一半剩余碳預算,而該預算旨在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較工業化前水平高1.5℃以內。
一位專家在接受Carbon Brief采訪時指出,本次談判有望達成的最優成果是批準一項限制塑料生產的全球目標,同時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各國目標。然而,她認為,石油生產國極有可能否決諸如此類的提案。
以下內容中,Carbon Brief將展示五張關鍵圖表,這些圖表能夠清晰闡釋塑料條約為何對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塑料當前排放量為航空業三倍
塑料成為未來數十年石油需求新引擎
塑料或于2050年消耗一半1.5℃碳預算
塑料條約可抑制未來塑料排放量
塑料行業至2050年能否實現凈零排放?
01
塑料當前排放量為航空業三倍
塑料是一種兼具多功能與耐用性的材料,在時尚、醫藥等諸多行業掀起了變革浪潮。然而,這亦導致了嚴峻的環境問題。
據Carbon Brief計算,2023年塑料生命周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超27億噸,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5%。從上述圖表可清晰看出,該排放量約為航空業的三倍之多。
塑料排放約九成產生于生產環節,也就是從開采化石燃料到轉化制成塑料的這一過程。當前,全球塑料年產量約達4億噸,并且預計在未來數十年間仍會持續增長。
總體來看,從地下開采石油、天然氣與煤炭的過程,在塑料生產排放中占比約達五分之一。
塑料生產其余相關排放均源自將化石燃料轉化為塑料的必要流程。具體而言,化石燃料經提煉后產出石化原料,如乙烷與石腦油等物質。
02
塑料成為未來數十年石油需求新引擎
石化原料,即源于化石燃料并可用于制造塑料、橡膠、化肥等產品的化學物質,人們普遍將其視作最后一個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市場。故而,規模達7000億美元的塑料生產行業的前景,成為了化石燃料行業極為關注的關鍵所在。
當前,石化原料每日需求僅1400萬桶,且其中絕大部分都用于塑料生產。不過,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即便其他領域需求有所下滑,未來幾年這一數據仍將持續攀升。
如上圖所示,依據IEA《2024年石油報告》數據,呈現出直至2030年石化原料(以紅色標識)與道路運輸、航空等其他行業(以藍色標識)在石油需求方面的年度預計增長態勢。
03
塑料或于2050年消耗一半1.5℃碳預算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排放差距報告》的最新評估數據顯示,若要有五成把握,達成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的目標,人類可額外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僅為2000 億噸。
若當前趨勢維持不變,塑料生產恐將大幅消耗這一碳預算份額。
Carbon Brief研究表明,若保守估算塑料生產帶來的碳排放量,至2050年塑料的年度“生命周期”排放量或翻一番,達5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在此情境下,自2024年至2050年期間,塑料于生產、使用及處置流程里累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1040億噸,這一數字至少會消耗掉一半剩余碳預算份額。
若大膽估算塑料生產帶來的碳排放量,將會高達13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此數值約為剩余碳預算的65%。
04
塑料條約可抑制未來塑料排放量
于韓國舉行的相關談判中,各國將致力于批準一項旨在遏制塑料污染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丹妮拉·杜蘭·岡薩雷斯(Daniela Duran Gonzalez)是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致力于塑料條約事務的高級法律活動專員。其向Carbon Brief表示,在INC-5探討塑料排放議題期間,鑒于塑料生產“脫碳頗具挑戰”,專家們往往著重于對生產環節予以限制。
若此條約能夠達成共識并獲得通過,其或許會明確規定達成這一目標的各類不同途徑。據杜蘭所言,第一種方案“極為含糊不清”,即各國可依據自身情況與判斷自行朝著該目標推進,其間并不設定任何明確的指標或目標要求。
另有一方案對監督執行以及明確責任劃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具法律約束力且非強制執行的舉措,此方案與各國依據《巴黎協定》所提交的氣候承諾(即“國家自主貢獻”)相類似。
杜蘭進一步闡釋道,當前最具執行力的方案是為各國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她表示,此方案可效仿《蒙特利爾議定書》(the Montreal Protocol)的成功運作模式,該議定書曾成功削減了全球范圍內破壞臭氧層物質的排放量,成效顯著。
另有觀點提出將塑料產量限定于2025年的標準。在此情景預設之下,自2024年至2050年期間,塑料于生產、使用以及處置流程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累計將達760億噸。上述這些情景于上方圖表中分別以淺藍色與藍色予以呈現展示。
05
塑料行業至2050年能否實現凈零排放?
INC-5所開展的談判工作或可推動塑料產量的削減,而這一點對于管控該行業的排放量或許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與此同時,推動塑料生產、使用以及處置環節的脫碳進程,亦有助于縮減該行業的碳足跡規模,從而在應對塑料相關環境挑戰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塑料回收是減少排放的途徑之一。在過去生產的所有塑料當中,僅有9%做到了回收再利用。值得一提的是,鑒于當前全球范圍內塑料回收率呈上升態勢,如今的實際回收比例可能會高于這一數據。
諸如淀粉之類的生物基原料同樣能夠應用于塑料生產。這些生物材料在其生長階段可吸收碳元素,此外,其生產過程亦不會產生與化石燃料開采作業相關聯的排放問題。
與此同時,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可用于在二氧化碳排入大氣前,將其從化工廠中提取出來。所捕獲的二氧化碳能夠與氫氣相結合,進而產生合成原料。在此流程中,借助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氫氣,有利于維持材料的碳足跡處于較低水平,這對于推動化工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具有積極意義。
IEA報告指出:“鑒于成本差距顯著,且面臨與其他行業的需求競爭,諸如生物基原料等替代原料的應用,當前仍屬于小眾產業?!?/p>
2021年開展的一項研究深入探尋了全球塑料行業在2050年前達成凈零排放目標的四條可行路徑。其一為回收利用路徑,側重于廢舊塑料的回收再加工;其二為碳捕獲、利用與封存路徑,著力于對碳排放的有效管控;其三為生物質路徑,借助生物質資源來生產塑料;其四則是碳循環路徑,此路徑以“最為理想”的模式將前三種方式整合起來,通過相互協同作用,力求為塑料行業的綠色轉型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助力全球塑料行業邁向可持續發展的凈零排放未來。
上述所示的綜合路徑是唯一能實現凈零排放的情景。
該圖表清晰呈現了在2050年凈零排放情境預設下,塑料于完整生命周期中碳(以百萬噸為計量單位)的流轉態勢。其中,各箭頭的寬度直觀對應著碳的流動數量。在這一設想情境之中,約38%的塑料原料將取自生物質,17%源于合成原料,44%通過回收途徑獲取,而源自化石燃料的占比尚不足1%。此情景模式下,需達成約61%的高效回收率,僅5%的塑料會被送往填埋場處置,另有34%則會在焚燒過程中最終排入大氣層。
然而,作者們著重指出,倘若塑料產量持續保持增長態勢,那么實現塑料行業的全面脫碳將面臨極為艱巨的挑戰,這一情況對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塑料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推進均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相關各方需對此予以高度關注并積極探尋應對之策。
他們注意到,若要在塑料產量持續增長的同時實現減排目標,需要顯著提升塑料的回收利用率;此外,塑料生產全面脫碳的可行性將取決于該行業所能獲取的可再生能源及生物質的數量。
在上述情形下,塑料行業將需9900太瓦時的可再生電力,此電量超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IEA2050年凈零排放設想情景里,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14%;同時還需 19.3艾焦的生物質能,其占2050年“尚未開發利用”的生物質能潛力的11%。
編譯:陳明雪(新能源部)
審校:崔 穎(新能源部)
編輯:陳明雪(新能源部)
能源轉型與雙碳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