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如潮水逆流 唯獨心聲不息
文 | 徐軍
前兩天,在微信群里面看到一個朋友發的幾段文字,講了一個暖心故事。她的一位經營小餐館的朋友,在店門口貼出一則動人的通知:若有失業且饑餓之人,可進店免費就餐。
聽聞此事,不禁令人心生感慨。在這個競爭激烈、餐飲行業內卷嚴重、利潤微薄的時代,小餐館主自身亦在艱難討生活,卻仍心懷善念。原來,她曾受他人恩澤,如今只盼在自己能力所及之處回饋社會,向更困苦之人伸出援手。據朋友所言,前來用餐者年輕人多一點,許多經濟窘迫之人,在店門口徘徊良久,若非實在走投無路,也難以鼓起勇氣踏入店中。這細微之處,盡顯人性的復雜與尊嚴。
看似平凡的善舉,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傳承著關愛他人、回報社會、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這種美德猶如一顆深埋心底的種子,在平日里或許悄無聲息,但一旦遇到適宜的土壤,便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當他人深陷困境時,內心深處的善良與悲憫便會被瞬間激發,轉化為實際行動。
社會上此類溫暖人心的事跡也非常多。有人落水之際,總有路人毫不猶豫地跳水相救;火災現場,四鄰更是齊心協力,相互扶助,共渡難關。盡管社會上曾出現過諸如“扶老人被訛詐”之類的負面事件,但這并不能掩蓋人性的善良本質。在他人面臨危難的關鍵時刻,源自內心深處的人性光輝總會迸發出來,化作拯救生命與希望的強大力量。
正如孟子在古文中所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當目睹一個孩童即將墜入深井時,人們內心涌起的驚慌與同情是純粹而自然的,無關乎利益與聲譽,僅僅是出于對生命的敬畏與憐惜。這種人性本善的特質,是社會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基石。倘若人人都只追逐利益與功利,那么世間將被冷漠與疏離所籠罩。唯有愛與互助,才能滋潤人心,讓社會充滿溫情與希望。
再者,人生之路充滿變數,每個人都有起起落落。今日的順遂并不意味著明日的無憂,而當下的落魄亦不能判定未來的黯淡。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僅是對他人的援助,更是為自己的未來積攢善意與希望。當自己遭遇挫折時,曾經播撒的愛心種子或許便會生根發芽,收獲他人的關懷與幫助。
看到這類充滿人性光輝的新聞或事件,內心充滿欣慰與感動。這或許正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雨滄桑,文化卻得以綿延不絕的關鍵所在。那深入骨髓的仁義之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歷史的長河,也將引領我們繼續前行。
■ 編輯排版|Molly
■ 圖片|來自AI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