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石頭(周楊)耗時7個多月,和隊友飛鳥完成了穿越太行山脈的千公里級徒步路線。他從還在下雪的2月走到蕭瑟的9月,從河南濟源的王屋山走到了北京延慶的八達嶺鎮,最后實際徒步距離約1830公里。
由于在線路途中被蚊蟲叮咬大面積引發過敏,石頭三度離開太行山看病。因為摔倒,他的尾椎骨疼了半個月。中間還有兩個月,石頭暫停了行程,出去接了些活,用他的話說,「掙點路費」。
在社交媒體上,石頭按天更新了不少太行山徒步的片段。在濃縮的畫面里,他重復地穿過數不清的灌木密林,繞過崖壁,日復一日的負重數十斤行走,路過一個又一個村莊。他在路上遇到不少徒步的人;也有遠道而來的朋友短暫加入他們同行某段路。在最后一段,因為被蚊蟲幾乎24小時叮咬,石頭一度難受得想要放棄,不過最終還是走完了全程,雖然這并不是什么非完成不可的工作或任務。
▲石頭(左)和飛鳥。
在國內徒步圈,提周楊或許還有很多人會一頭霧水,但如果說起石頭,已經鮮少有人陌生。2019,石頭徒步完成橫跨四川、云南、西藏三省的大橫斷路線。2020年,基于《戶外探險》發起的「荒野計劃」,石頭再度完成這條線路,并經由戶外探險制作的國內首部千公里級徒步紀錄片《百日大橫斷》,開始收獲廣泛關注。「荒野計劃」推出的大橫斷路線也是中國第一條數據詳盡、影像記錄資料豐富的千公里級徒步路線。
于是,默默徒步的重慶小伙周楊,成了國內徒步圈頗有知名度的「大橫斷石頭」。拿到金犀牛獎,簽約品牌,開工作室,徒步開始從愛好變成工作,也變成他最醒目的標簽。在他走完太行山這條千公里級徒步線路后,《戶外探險》在成都和石頭見面聊了一次。
我們聊了這條路線,他說太行山脈路線是真正意義上可向更大眾推廣的一條千公里級徒步路線。我們聊了徒步,他分享了2014年他開始徒步時的戶外環境與當下的對比,談到了國家步道和輕量化,也說起他走線的折磨回憶與忍者心態。最后,我們聊了聊他的未來計劃,他說自己還想再徒步10年,挑戰一些更難的路線。最后的最后,當被問,「再之后的人生會憧憬什么新方向?」他說,「剩下的人生就是去戶外靜靜地享受。那是最終的歸宿。」
撰文|朱鵬
編輯|萊克
設計|Manny
圖片來源 | (除特殊標注外)受訪者提供
· 本文為「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
以下是石頭的自述
( 為方便閱讀,作者進行了適當的文本優化 )
去年8月,我在南太行徒步,當時我就覺得這邊的人文特別好。沿線經過的村莊、風景點,都跟中華的歷史和文化脈絡有很強的關聯。我跟一些村民聊天,聽他們講起家里的事,從爺爺輩到父輩再到自己這一輩,特別有意思。當地消費也不高,我住村民家,60塊一晚還管早晚餐,路上遇到維護路段的徒步俱樂部,有的地方他們還修了棧道。我覺得這里徒步氛圍太好了,特別適合做一條超長距離的徒步線路。
▲石頭(周楊)。
然后我上網查了下,發現沒有穿越太行山脈的完整路線,所以就想自己去走一條。政府其實已經規劃過太行山國家步道,但沒完全建好。我有個朋友在步道框架的基礎上規劃了一條線路,我就拿著這條線路去走了。
我們從今年的2月6號開始走,一直到9月10號結束。中間有兩個月我出去掙了點路費,所以實際走了5個多月,還是挺累的。基本上我跟飛鳥一起走了全程,中途我們各自因為一些原因短暫分開過,也有一些朋友過來跟我們走了其中某些段。
整條太行山的穿越線路由上百條小的路段連在一起,中途非常好隨時加入或者下撤。最后我們走下來的路線跟規劃的軌跡出入不算特別大,因為穿越太行山脈基本就是沿著山西、河南、河北的交界線,以及跟北京挨著的邊界走。不過我們中間換過很多次路,因為有的路段特別難走,很危險,或者有的地方我們覺得比原定路線更漂亮,就會換,大概換了二三十次。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我很喜歡其中的兩段路。首先是南太行,這段路每年走的人特別多,路線也很成熟,像萬仙山、天界山、九蓮山這些地方的景色也很有特色,我覺得非常值得走。另外就是濟源段,這段路是在修好的太行山國家步道上走,從景區的一邊進,另一邊出。步道非常好,其次就算在景區徒步,管理員也不會攔你,讓你買票(不從售票處出去即可),對徒步者非常友好。其中沁河大峽谷那段是整個太行山脈我最喜歡的一段,特別僻靜,有一種在世外桃源的感覺。彎彎曲曲的峽谷旁是垂直的崖壁,水是碧綠色的,路上有草甸,走起來非常享受。那塊還有一個特別大的溶洞,叫司馬懿藏兵洞,我感覺有一公里長,像能藏幾萬人。
這條線跟我之前走過的其他路線比,難度算中等,但路況復雜性就算中上了。相比川西高海拔路線,華北地區的整體天氣很穩定,但密林和蚊蟲真的讓我太難受了。
尤其是蚊蟲,它不像惡劣天氣,你忍一段時間就過了,甚至我如果躲在帳篷、木屋里都不會直接接觸它,但蚊蟲可能24小時都在折磨你。我中間有三次出山回成都看病,都是因為被咬的全身起過敏性疙瘩,渾身癢,不停地撓,特別慘。
去之前我們其實也做了準備,帶了雄黃粉、風油精、花露水,但最后發現沒用。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路,走了大概50米,整個手臂全都爬滿了蜱蟲,嚇得我趕緊跑。邢臺邯鄲那一段,夏天時蜱蟲特別多。我們都不敢在樹林下休息,只要鉆林,心里就慌得不行。因為蜱蟲可能會致命,比如感染了森林腦炎,就很恐怖。
我們也在路上碰到不少徒步的人,當地愛好者基本上就走某一段路,有辦法避開鉆林,但因為我們要走完整路線,必須得鉆各種林子,就躲不開。
走最后一段的時候是8月底到9月初,當時已經快成功了,但我真的有點想放棄,因為實在被咬得受不了。就是你好不容易出去看完病好一點,一回去沒幾天又回到全身癢,渾身都是疙瘩的狀態,太難受了。我是那種把我累崩潰我沒問題,但24小時的癢真受不了。
密林也讓人難受,很多都是刺林,就是那種皂角刺或者灌木刺。我印象最慘的一天就是在林州的一段,剛好是山西、河南、河北交界的地方,因為鉆林子,13個小時只走了十幾公里,后來渾身上下,從頭到尾都被扎透了。我全身可能扎了上百根特別長的刺。到營地后,我跟飛鳥就坐那挑刺挑到半夜12點,第二天早上6點多起來發現還沒挑干凈,繼續挑,連著挑了好幾天。真無話可說了。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雖然有很多密林,但其實這些路原本在10年,20年前都有人走過,只是后來因為很久沒人走,灌木就長在了一起,現在再走就要么從樹枝上跨過去,要么從下面鉆過去。我們這趟就是通過連續走,整合以前的軌跡。
▲線路實走軌跡。
目前太行山國家步道修了兩段,一段是濟源段,大概130公里,另一段是門頭溝段(注: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公布的首批12條國家森林步道之一。步道南起河南濟源市,途經多個省市,最終到達北京延慶區,全長2200公里)。國家步道的路修的很好,標識多,也有驛站。這條線沿途覆蓋的人口聚集區非常多,接近性非常好。我們基本每7天才野外露營一次,其他時間都可以走到村子,然后選擇在村里住宿,或者扎營。
我個人覺得,如果國內要推出一條可推廣的千公里級徒步路線,太行山路線是非常有可能做成的。2019年我去走大橫斷,當時就想走出一條可推廣的千公里級徒步線路。我確實走通了,但5年過去,很多人去嘗試,只有飛鳥成功走完了。雖然整條大橫斷路線被拆分成了不同的短線,深受國內徒步愛好者的喜愛,非常多人去走,但我就覺得沒有更多人完整走完有些可惜。
走完太行山后,我覺得它的可復制性更強。只要稍微修葺維護一下沿線路段,我相信有不少人可以完成一整條線路。因為它的整體風險沒有川西、西藏很多線路高,在高海拔地區連著走2000公里,很多人會走崩潰。加上整個太行山脈的景色也不錯,有楓林、長崖,人文又特別好,是非常適合作為國家步道去推廣的超長徒步線路。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除了國家步道,不少當地戶外愛好者維護的路段其實也很好走。我個人覺得,對一條超長距離路線來說,其實不用全部修成非常好的棧道,很多路段只需要做基礎的維護加修繕,對徒步者來說就已經非常好走了,整體投入也不會特別大。步道的作用應該是降低徒步的風險,過于舒適的步道反而不必要,而且對環境的影響也大。我自己是更愿意走被維護的自然路線,而不是修的很工整的棧道。
除了接近性好,方便下撤,大部分路段也都有信號。不過也有一些風險因素,首先就是斷崖。太行山脈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長崖多,很多路段就在崖壁中間,特別是在河南段,很多斷崖的落差有幾百米。尤其在冬天,路上一積雪,不小心的話就很有可能發生滑墜。其次就是雷擊,主要發生在雨季,如果持續打雷還在山脊走,就比較危險。還有就是過河的風險,雖然這條線過河不多,但還是有的,今年南太行就有一個徒步的人過河被沖走了。
這次我們從2月走到9月,基本上經歷了一整個春夏秋冬。從最冷零下20度的天氣走到最熱38度,接近60的溫差,非常惱火(川渝方言,難受),裝備也換了一輪,連背包我都換過。
整個太行山非常缺水,經常走十幾二十公里都找不到水源,所以每天出發前得背夠當天的用水。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和飛鳥每個人每天都背10瓶水,一直喝,一直流汗,渾身濕透。夏天背水,冬天背保暖裝備,所以背負也不輕。我的背包在冬天有60多斤,到夏天減到了30多斤。倒也不是非要背這么重,我自己也是想順便鍛煉一下,不太建議其他人也這樣做。反正我覺得就春天那一個多月比較好走(笑),其他時間都挺難受。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長距離徒步中,我知道輕量化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我自己覺得玩輕量化必須要滿足兩點要求。一是經驗,二是資金。經驗就是你知道什么該輕,什么不該輕;資金就是玩輕量化會更燒錢。
像高海拔路線,天氣變化快,容易出現突發情況,一定的備用物資其實有利于應對風險。我之前走新瀘亞(又稱瀘亞山脊線),眼見一個隊友因為極致輕量化把自己搞得特別慘。當時一場暴風雪下來,到營地后他沒有任何可以換的裝備,嘴唇凍得發紫,最后我把羽絨服借給他才扛過去。我覺得適當輕量化沒問題,但不要追求極致。很多人沒有那個經驗去駕馭這種玩法。
不過換個角度,其實太行山這條路線還真的比較適合輕量化,因為基本上每天都能走到村子,所以預備1-2天的物資就可以走,非常可行。
我們在這條線上也遇到很多人,一個感受是現在徒步的人群更年輕化了。我記得2015年,我和另外15個人一起去新疆瑪納斯河走一條長距離線路,明顯30多歲、40多歲的人更多。那時候導航還不算很成熟,人手一本紙質的攻略,走到一些地方,得拿出攻略書反復對比確認路線方向。
這兩年玩戶外的人變多了,年輕的面孔多了不少。加上自媒體很發達,幾乎有關戶外的絕大部分信息、經驗和線路,都能在網上找到,好像現在新進玩戶外的人很少像以前的玩家那樣很認真地去做攻略了。分享真正有用經驗、干貨知識的人也變少了。以前我剛開始徒步時,很多前輩都特別認真地做攻略、做分享,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更多內容都偏碎片化、情緒化。
我知道一個很火的說法是「某某線路,有腿就行」。有時候大家覺得一條線路簡單,可能只是看了一些數據,比如距離、爬升、補給點,但戶外還有很多復雜的因素,比如天氣、當下自身的情況和線路的匹配度、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等等。如果這些沒想清楚就去走,潛在風險就很大。
另外一個我覺得特別不好的現象,就是現在很多人過于追求solo(單人)。像今年貢嘎線路的事故,好幾個人出事時都是一個人。也許當時有個隊友就可以避免悲劇。其次也會讓一些完全不具備solo能力的人效仿,因為單從很多發布的事后內容來看,都特別酷。
我剛開始徒步的時候膽子也特別大,但我走第一條線的時候就挨了一棒。在瑪納斯河,我背著60多斤的包過冰河,腳一不小心崴到骨裂,腫得像豬蹄。當時我就慫了,感覺在戶外,人只要受一點傷,天都要塌了。再后來,我走的越來越多,被各種情況蹂躪后,更膽小了,現在他們都覺得我慫。
這趟在太行山,因為有很多崖壁,我們就經常繞路。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林州大峽谷,有的軌跡走過去發現是垂直崖壁,得攀巖。我們倆都背著幾十斤的包,又沒有繩索保護,我跟飛鳥一看,覺得沒法走,就繞路。那些路是河南當地驢友的周末線,我覺得太瘋狂了,真的超出想象。有時候我們挨著崖壁走,就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邊上,非常窄,我眼睛瞟到下面,腿都發軟。
今年是我徒步的第11年,也是我全職徒步的第四年。其實最開始想徒步,只是單純想體驗一下,完全沒想過之后會跟徒步、跟戶外有這么長,這么緊的牽絆。
2013年,我26歲,在重慶做了四年的建筑行業,朝九晚五。那時候我一年到頭的活動范圍就方圓幾公里,吃穿住行工作都在那,非常局限,也很壓抑。那年大年29,我看了部電影叫《轉山》,看到電影里雪山的畫面時,覺得人一下就靜下來了,我就那么看著。當時心里突然有了很強烈想出去的欲望,就覺得如果10年后我還在這樣一個小范圍轉圈,我不就廢了嗎?
▲電影《轉山》海報。圖源/豆瓣
最開始本來想去騎行318,叫上了一個我的大學同學,但他覺得騎行太難了。畢竟我們倆以前都沒有戶外經歷,就決定徒搭,稍微簡單點,別把自己整得太狼狽。
我們從大理徒搭到拉薩,再到西寧,然后從西寧回重慶。當時我的體能簡直差到不行,背20多斤的包,走1公里就要休息5到10分鐘。不過也是在那趟徒搭的路上,我遇到了非常多的人,聽他們講各種故事,像個小迷弟。他們跟我講他們去過的地方,描繪哪里很漂亮,告訴我除了在公路徒搭,還可以去徒步,直接走進大自然。我聽得都入迷了,然后覺得人生得嘗試點不同的事情,就想去徒步。
為了徒步,回重慶后我開始瘋狂鍛煉。當時我上班的地方離家20公里,凌晨三點多,我就起床走去上班的地方。我做建筑,得高空作業,重慶的夏天接近40度,在太陽下工作9個小時后,晚上我再走20公里回去。每天大概有20個小時都在干體力活。走了一周后,我崩潰了。我經常把自己練崩潰,崩潰了就回去休息,再去,又崩潰,再休息,一直重復。實際上我真正徒步后,不管走任何線路,我很少崩潰,次數遠低于我鍛煉時的次數。
▲日常體能訓練。圖源/視頻截圖
當時我經常晚上鍛煉,9點、10點,天黑了沒事干,拿個頭燈和充電寶,就去轉南山,走一個通宵。重慶的南山大環線大概40公里,爬升2000米,下降2000米,我可能走過幾百遍。整個重慶的濱江路、公園,我基本都走過,光是在重慶的鍛煉里程就好幾萬公里。
我之前算了一下,從2014年到現在,我每年平均徒步時長4到5個月。很多時候我真的把徒步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我覺得我就是在徒步和現實生活的交替中,才更享受生活,也更容易得到滿足。
就像平時在城市里,你不會覺得洗個熱水澡有多么享受,但當你在高海拔地區半個月沒洗澡,遇到惡劣天氣,每天睡覺時帳篷外都噼里啪啦地響,回到城市后,覺得能洗熱水澡,有一張床睡已經很享受了。人會更容易感到幸福,也更懂得珍惜。
其實我也覺得超長距離路線很折磨人。每次大概走到第50天開始,我就覺得特別折磨,感覺生命中沒有任何其他事情了,完全陷入線路中,跟它糾纏。
我記得我走大橫斷時,在第50天到第58天時最糾結,當時身體還可以承受,但心里特別想放棄,每天都想放棄。后來在第58天的時候,我看到了日照金山加雙彩虹,突然我心里就安定了很多。我好幾次走超長線路都這樣,會經歷一個心理的變化,但最后你就覺得徒步就跟生活一樣,歸于平淡,就接受了,然后完成它。
我真的覺得徒步改變了我很多。之前我除了上班,就是玩游戲和朋友喝酒,特別宅男。說實話,喝酒、玩游戲也沒辦法真的解壓。我酒量非常差,經常喝醉后睡馬路,等第二天天亮再回家。喝醉只是當下什么都不用想,但醒來后什么都沒變。
現在我面對生活的心態積極了很多。大自然是真的很治愈人。除了鍛煉,現在我也花更多時間投資自己,從之前的壓抑狀態,變成一種很向往美好生活的狀態,完全是兩種人了。
2020年開始,我就全職徒步了。當時和朋友一起做了工作室,做線路推廣,拍徒步紀錄片。徒步依舊是生活方式,但也變成了我的工作。
▲ 2020年,石頭帶隊完成戶外探險發起的荒野計劃第一季行程,該路線同名紀錄片《百日大橫斷》在戶外圈引發熱議。圖片來源/戶外探險
以前徒步時,我一心研究軌跡和風險把控。我能抱著衛星地圖從早看到晚。但像這次徒步,因為我跟飛鳥的經驗都比較足,所以我每天大概只用一個小時研究地圖,其他時間都在想怎么拍內容和做賬號,花在研究軌跡上的精力就沒有以前多,這其實也是一個弊端。
獲取素材這件事對我的影響還挺大的。像我在崖壁上看到太行花,要是以前我看到就看到了,不會想非得去拍,但這次就很想去記錄。最后我就拿著運動相機爬到崖壁上拍。其實也人為增加了一些風險。
▲崖壁上的太行花。
好在目前我還沒有太多內容焦慮,最大的焦慮還是在于某條計劃走的路線能不能完成。做內容,我相對佛系一點,當然還是得做。現在當務之急就是想提升自己的攝影能力,因為之后也打算自己多拍。
我知道很多人做戶外久了后會有審美疲勞,但我真的沒有。11年前我剛接觸大自然時就特別興奮,現在也是。就感覺,我始終對大自然像初戀一樣。
我每次去戶外都非常享受,很多線路我重復走過很多次,但就算走十次,再去還是很享受,因為我不單純只是為了看某個風景。說實話,戶外絕大部分風景我都見過了,但就算看過10遍、20遍,再看我還是覺得好享受,就覺得人生沒白費的感覺。可能這也是我最終能做這一行的一個特質(笑)。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我自己也確實更享受安靜一些的地方。在城市里,我的社交其實不多,有時候一年到頭我可能就接觸十幾二十人。走完線可能會和大家一起去吃個飯熱鬧一下,僅此而已。在城里,我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公園、濱江路這些地方。
我今年37歲,我知道在職場,這個年紀可能考慮的事情會很多,但我現在還沒什么困擾,因為現階段我想走的線路感覺得花七八年才能走完。比如接下來的12月,我會去新疆,從北緯39度橫穿塔克拉瑪干,1200公里,強度特別大。這條路線我想了好幾年了,一直拖到現在,還是覺得得去走。
另外就是大十字路線——在中國地圖上畫一個十字,一條東南穿西北,一條西南穿東北的線路,兩條線路加起來有19000公里。大橫斷和太行山路線都是西南穿東北線路的一部分,大概占五分之二。這兩條線路估計得走四五年。還有我特別喜歡的藏南地區,目前我在藏南的六條山脈規劃了一條Z型線,大概3000公里。另外還有大喜馬拉雅線路,國外友人走過,但他們是從尼泊爾、巴基斯坦、不丹一側走,中國境內還沒人走過,距離大概是4500到5000公里,把喜馬拉雅最宏偉的雪山連在一起走。
之前我也想過,真要花這么多時間去徒步嗎?覺得太難了。所以雖然早有想法,但一直沒實施。這次決定從塔克拉瑪干開始做,如果我能完成這條線路,可能就能順利推進這個計劃。
我知道這些線路都有挑戰,但在我心里,我覺得挑戰的部分就占2成,剩下的都是享受。我是希望,哪怕在挑戰的時候,也要享受在戶外的那種感覺。我不只是為了做挑戰去走線路的。
未來我預期可能再徒步10年,等到我想走的線路差不多都完成后,剩下的人生就是靜靜地享受戶外。
我覺得不管我年齡多大,我最終和大自然是分不開的。等到我走完想走的線,我會對整個中國的各種風景更了解,那時候我只需要選合適的時間,去合適的地方,享受就可以了。如果還能帶上家庭,我覺得就最完美。比如帶著家人去走一些簡單的線路,雨崩之類的,或者去一個很好的地方露營,在周圍走一兩天。我覺得那是我最享受的事情。
大概就是換一種方式,從極致的挑戰變成極致的享受,但最終的歸宿還是在大自然。我這輩子跟大自然就不可分割了,確實是這樣,戶外值得(笑)。
你對華北區域徒步路線的感受是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