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到底有多么悲壯?
1934年10月,8萬多人的紅一方面軍,從江西于都出發,次年10月到達陜北,約余7000人。
1935年5月,共有10萬兵力的紅四方面軍從嘉陵江西進,1936年10月,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紅四方面軍,不足4萬人。
損失最小的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1.8萬人(加上后來新加入的紅九軍團)從湖南桑梓出發,1936年10月到達陜甘蘇區,還保存了1.1萬人。
唯一沒有減員的是最先到達陜北的一支工農紅軍、被譽為長征先鋒的紅25 軍。1934年11月16日,2900余人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到陜北時,部隊增加了800多人。
25000里,平均每100米就有一名紅軍戰士倒下,而他們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兩年時間里,十萬余人以各種姿態告別了那個世界,葬身千里之外。
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僅江西興國籍就有12038名,相當于每一公里的長征路上,都有一名興國兒女化作的生命路標。這種不懼犧牲、前赴后繼的氣勢何其悲壯。
興國革命烈士紀念館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23179個烈士的名字
長征到底有多么艱苦?
我們且不去說過草地、翻雪山,不去說敵人前追后堵、四面圍剿。來看看,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陜北后,毛主席在全軍干部大會上算的一筆賬。
長征中的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跨越11個省,行程兩萬五千余里。從瑞金算起,12個月零2天,共367天,戰斗不超過35天,休息不超過65天,行軍約267天,每天要走93里路。
93里!拿我們今天的數據來對比,這支吃不飽、穿不暖,時時刻刻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死亡威脅的“精神之軍”每天都有一場比“全馬”還要遙遠的征程在等著他們。
1935年5月29日,強渡大渡河時,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120公里,創造了世界陸軍徒步行軍罕見紀錄。
120公里!按照現在正常成年人每小時4.5公里的步行速度,一分鐘不停,得27小時才能完成。或者說,讓一個人24小時內去跑三個“全馬”。無法想象!長征有多么艱苦,所以,很多紅軍戰士是累死、餓死、凍死、病死的。
回憶長征,時任紅十一團政治委員、后為開國上將的王平幾十年后多次說過一件悲痛的事——
大部隊過了草地后,一個營的部隊失去了聯系,彭老總立即讓王平去找。王平帶著警衛員快走到班佑河時,遠遠看到河邊有一群紅軍戰士坐在地下。
“總算是找到了!”當時他十分興奮,就邊向河邊奔跑邊呼喊。但無論他怎么喊,沒有一點回聲,也不見一個人有任何舉動。王平心頭一冷,不好!肯定出事了!他們加速沖向河邊,看到了永生難忘的一幕。
紅11團2營700多名紅軍戰士背靠背,都沒有了生命體征。他們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全都犧牲了。每次回憶,王平將軍都會哭著說——
那天太安靜了,沒有鳥飛,也沒有鳥叫。我把他們一個個放平,他們還都是一群15、6歲的孩子呀!
長征到底有多么震撼心靈?
25000里路上,哪怕前路再艱辛,他們心中的信仰之光一直都在閃亮,還能唱著歌往前走;他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相信一定能夠找到光明之路。
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前夕,賀子珍在瑞金含著眼淚把自己與毛澤東僅2歲的兒子小毛(毛岸紅)交給留在根據地,義無反顧地踏上長征路,從此無兒子音訊;賀龍的女兒賀捷生出生才20天,母親蹇先任背著她跟著大部隊出發,到陜北時又黃又瘦,像只蜷縮的貓,讓人心疼;任弼時的女兒任遠征出生在阿壩地區藏民羊圈……
開國少將李中權全家追隨紅軍一路長征,1937年春節延安寶塔山下的相聚,9口人只剩下兄妹4人,年齡最大的他22歲,四弟李中柏18歲,五弟李中衡15歲,幺妹李中秋年僅9歲……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紅34師作為后衛師,擔任斷后任務,掩護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2大縱隊突破重圍。湘江戰役中,這支絕命后衛師6000將士幾乎全部陣亡,鮮血染紅了江面。師長陳樹湘重傷昏迷被捕,在被敵軍抬往縣城的路上,絞腸自絕,年僅29 歲的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
長征到底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我們都知道長征最終達到陜北這個目的地,可有多少人知道從長征開始,整個長征的過程就不知道往哪兒撤,因為沒地方可以去。
事實上,最后到達陜北,并不是長征一開始就確定了的,而是在長征途中,不斷擺脫敵人,不斷消滅敵人,不斷改變原定的設想和計劃,最后一步一步確立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黨史博采等權威平臺記載:長征期間,中央紅軍關于目的地的問題先后至少更改六次。看看當時《紅星報》記載——
一是湘西——到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1934年11月25日,《紅星》報在《以堅決勇敢的戰斗,消滅當前的敵人》的社論中指出紅軍“推動了贛西湘南千里地區中廣大群眾的斗爭”。
二是遵義——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新蘇區。1935年1月15日,《紅星》報在《用我們的鐵拳消滅蔣介石主力,爭取反攻的全部勝利!》的社論中寫道“徹底粉碎五次‘圍剿’建立川黔新蘇區根據地”。
三是云南貴州四川三省邊界。1935年2月10日,《紅星》報發表了《為創造云貴川邊新蘇區而斗爭》的社論指出:“我們赤化的目標是在云貴川邊。”
四是貴州北部。1935年3月4日,《紅星》報在《準備繼續作戰,消滅周縱隊和四川軍閥》的社論中傳達了建立黔北新蘇區的決定。
五是川西北。1935年5月22日《紅星》報發表《迅速渡過大渡河,創造川西北新蘇區》的社論,傳達了搶渡大渡河,創造川西北新蘇區的戰略決策。
六是四川陜西甘肅三省。1935年7月10日,《紅星》報在《以進攻的戰斗大量消滅敵人,創造川陜甘新蘇區》的社論中指出:“我們現在是下定決心,創造川陜甘新蘇區。”
25000里路上,紅軍千折百回,但不管路線和目的地怎樣改,這支軍隊的魂一直都在,這群人的精氣神一直都在,他們最終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合適的落腳點,完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略大轉移。
2500里路上,僅中央紅軍共就打了600余次戰役戰斗,犧牲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
他們用史無前例的決心和勇氣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寫就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怎么去學、去用?不在嘴上,不在紙上,而是在心中,只有心中的理想和信仰不滅,每一個崗位上的人才知道不該干什么、該干什么、該怎么干,我們才能在新的征程上創造新的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