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語叔
編輯 | 閃電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近期,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鋪子因被知名打假博主“松哥打虎”“賞金獵人灰燼”質疑配料表造假,而陷入輿論漩渦。
事件起因是兩位博主在視頻中指控良品鋪子的“桂香堅果藕粉”中檢測出木薯淀粉,而“酸辣粉”中未檢測出紅薯成分,懷疑產品配料表造假。這一消息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廣泛討論和關注。然而,就在風波持續發酵半個月后,事情似乎出現了反轉。
武漢市東西湖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情況通報稱,經過詳細調查,良品鋪子被舉報的“桂香堅果藕粉”和“酸辣粉”產品合格,檢測結果與配料表一致,舉報人反映的問題不成立。這一通報無疑給良品鋪子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讓整個事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圖 / 良品鋪子官方微博)
那么,到底有沒有真的問題存在?事件中誰是被冤枉或者誰占理?這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信息不對稱是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場風波中,消費者和企業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依賴配料表來了解產品成分,而企業則掌握著更詳細的生產信息。如果企業故意隱瞞或虛報成分,就會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和利益。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良品鋪子似乎并沒有故意隱瞞或虛報成分。官方通報和企業的澄清公告均表明,產品檢測結果與配料表一致。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打假博主的行為就是錯誤的。作為消費者監督的重要力量,打假博主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 / 良品鋪子官方微博)
在這場風波中,無論是消費者、企業還是監管部門,都應該以事實為依據來作出判斷和決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市場的公平和正義。
1、有些出入的事實
10月底,打假博主“松哥打虎”“賞金獵人 灰燼”在社交媒體上連續發布視頻,指控良品鋪子的“桂香堅果藕粉”和“酸辣粉”配料表造假,稱“酸辣粉里沒有粉”等,迅速引發輿論關注。
11月4日,良品鋪子發表聲明稱,“經初步排查,相關產品在我司及生產商于本年度的多批次送檢中各項指標均合格。目前,屬地監管部門已對我司相關產品抽樣并開展調查。我們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尊重并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也將依法維護公司合法權益。”
到了11月18日晚間,武漢市場監管部門發布情況通報,經過三地聯動徹查,調查結果顯示藕粉涉案批次產品及原料未檢出木薯成分,酸辣粉涉案批次產品檢出紅薯成分,且從原料到發貨的各個環節均未發現問題。
在互相拉扯的過程中,打假博主“松哥打虎”提供的檢測報告,成為事件的核心爭議點之一。
打假博主展示的檢測報告底部有明確聲明:報告項目不在實驗室CMA/CNAS范圍內,不對真實性負責,檢測數據和結果僅作為科研、教學或委托單位內部使用。此外,檢測報告的出具機構——拱北海關技術中心,并非具有官方認證資質的檢測機構,且其工作人員也對外澄清,報告僅供內部技術交流和科研用途。
(圖 / 鳳凰網財經)
反觀良品鋪子早前提供給媒體的合肥海關技術中心提供的檢驗報告,則蓋有CMA章,具有法律效力。
(圖 / 鳳凰網財經)
另一方面,打假博主聲稱,燕之坊(良品鋪子的代工廠)在7月之前不知道藕粉里加木薯能被檢測出來,因此添加了木薯粉。然而,良品鋪子首批公布的檢測報告中,就有3月份對藕粉原料的檢測報告,顯示沒有木薯成分。此外,燕之坊律師出具的完整通話錄音也顯示,打假博主發布的錄音被惡意剪輯,篡改了本意。
(圖 / 鳳凰網財經)
關于兩起行政舉報案件的結案情況,也引發了爭議。
打假博主質疑合肥市場監管部門仍在調查,而武漢已經結案。但實際上,根據武漢市東西湖區市場監管局的通告,“松哥打虎”這次分別向武漢市東西湖區市場監管局和合肥市場監管部門各舉報了一起案件,共兩起案件。這兩起案件是分別立案的,是兩個行政案件。
根據通告顯示,“松哥打虎”向武漢市東西湖區市場監管局舉報,東西湖區市場監管局向合肥市場監管部門發函協查的案子,合肥市場監管部門已經辦結并已向武漢市場監管部門復函了;而“松哥打虎”向合肥市場監管部門直接舉報案,合肥市場監管部門尚未結案,目前仍在辦理中。
由此可見,目前,打假人的說法好像與事實有些出入。
2、職業打假,有利有弊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從三聚氰胺事件到地溝油事件,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的爆發,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權益,也動搖了公眾對市場的信心。
在此背景下,職業打假人應運而生,成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力量。職業打假人在揭露食品安全問題、幫助消費者維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重慶合川公安機關偵破的郝某某等制售假冒品牌保健食品案,以及四川成都公安機關偵破的何某某等制售假煙案,這些案件的成功偵破離不開職業打假人的積極舉報和配合。他們通過深入調查、取證,揭露了不法商家的違法行為,為消費者挽回了損失,也促進了市場的健康發展。
然而,隨著職業打假人的增多,過度維權、惡意舉報等現象也日益嚴重。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2023年共監測到2.4萬個“職業索賠人”發起73萬件索賠投訴。這一數據表明,職業打假人的數量在過去幾年中有了顯著的增長;其中以食品為由的惡意投訴就有22萬起。這顯示了職業打假人在維權索賠方面的活躍程度。
深入分析良品鋪子這一事件中的兩位打假人,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過去的動作和一些成果。
一方面,他們通過打假行為揭露了市場上的欺詐行為,為消費者挽回了損失,也促進了市場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他們的過度維權、惡意舉報等行為,也給企業帶來了不必要的困擾和損失。比如之前被打假木薯粉條的東北雨姐,就和兩個打假網紅之一的“賞金獵人灰燼”,簽了30萬元的“和解金”。最后雙方還在網絡上隔空大戰,對這筆錢的定性展開了輿論拉鋸戰。
而在良品鋪子被打假一事后,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目前網絡上有一批人正在針對良品鋪子線上店鋪進行惡意下單,他們通過大量下單,在商品發貨后要求退貨,擾亂良品鋪子正常經營,并造成企業在物流等環節的損失。
跳出當下案件本身可以看到,相關職業打假的事件正在攀升,越來越多企業遇到類似事件。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食品犯罪案件5620件10711人,起訴藥品犯罪案件2544件5563人。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職業打假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對于食品企業來說,歡迎用戶和自媒體監督是必要的。但從社會層面看,用戶和自媒體監督出發點要正常,應該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畢竟,當這種行為過度時,就會對市場秩序和企業的正常經營造成干擾和破壞。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監管機制和市場環境,既鼓勵和支持正當的打假行為,又遏制和打擊過度維權和惡意舉報行為。
3、食品安全是底線
在經濟學中,“機會成本”指的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對于食品企業來說,追求短期利潤而犧牲食品安全,就是選擇了高昂的機會成本——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品牌的聲譽,甚至市場的準入資格。
近年來,不乏因食品安全問題而倒下的企業巨頭。
比如,知名快餐品牌華萊士因消費者在漢堡中吃出生肉被曝光,導致品牌形象嚴重受損,市場份額急劇下滑;又如,在今年的315晚會上,知名茶飲品牌茶百道被曝光存在隨意更換標簽日期的問題。這一行為無疑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讓消費者無法準確了解產品的真實情況;另一家知名品牌茉酸奶被曝光使用雪糕漿制作酸奶,而雪糕漿中含有大量糖分和添加劑,對人體健康并無益處。
這些案例無不證明,食品安全是企業的生命線,一旦觸碰,后果不堪設想。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以昆明為例,近三年來,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超過98%,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率100%。這一成績背后,是當地職能部門與食品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旦有企業觸碰食品安全紅線,不僅將面臨法律的嚴懲,還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甚至被市場淘汰。
在食品安全的守護戰中,職業打假人作為一股力量,確實揭露了不少問題,維護了消費者權益。然而,當打假行為蛻變成以營利為目的的惡意舉報,甚至形成產業化、團伙化時,便對市場秩序構成了新的威脅。
據統計,上海一年內接到的職業索賠投訴量高達20多萬件,其中不乏對商品標簽、宣傳用語等細微之處進行無理糾纏的案例。
這種以利益為驅動的打假行為,不僅浪費了行政資源,還干擾了企業的正常運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因此,對于惡意打假,社會同樣應持零容忍態度。
那么,一個健康的社會更期待怎樣的消費者監督和制度管理?
首先,消費者監督應基于理性與客觀。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消費者擁有前所未有的發聲渠道。然而,這也要求消費者在行使監督權時,能夠保持冷靜,不盲目跟風,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
其次,制度管理需更加完善與嚴格。一方面,政府應加快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與完善,為監管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撐;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讓企圖觸碰紅線者望而卻步。同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實現從源頭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當然,企業也應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堅守食品安全底線,以品質贏得市場,以誠信贏得未來。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引導、企業的自律、消費者的理性以及社會的監督,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注:文中題圖來自:界面新聞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