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干沙漠,光聽名字就帶著荒涼和不可征服的氣息。這片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土地,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沙漠,面積達33.7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三個浙江省。它殘酷地吞噬綠洲,干涸河流,掩埋村莊,甚至在過去幾百年間向南擴張了100多公里,留下的是一片片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但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國人終于要“鎖”住這片沙漠了!2024年11月29日,在經歷了半個世紀、三代人接力的奮斗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鎖邊工程已經完成了3046公里中的3045公里,只剩下最后1公里。是的,1公里的“死亡之海”,正在被綠色屏障逼回去!等這一公里徹底“和龍”后,沙漠擴張的歷史將永遠被改寫,而這一刻即將在未來幾天內完成。
這是一場與時間和自然的較量,更是中國人向世界展示的一種終極浪漫:在不可能的地方種出生命,用幾十年的努力去改變未來。
鎖邊工程:種樹種草把沙漠圈起來,這件事有多難?
“鎖邊”這個詞,簡單直接,但背后卻是無比復雜的生態工程。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之大,足以讓第一次聽說的人驚掉下巴——它有33.76萬平方公里,幾乎等于英國國土面積的1.3倍。它的邊緣長達3046公里,是一頭橫臥在中國西北的“沙漠巨獸”。
那么,這個巨獸有多難治?要知道,塔克拉瑪干有三個“致命缺點”:
第一,風大。這里常年狂風肆虐,風速平均達到8級以上。風起時,黃沙如利刃一般飛舞,幾分鐘內就能掩埋一片草木。
第二,水少。塔克拉瑪干是一個極度干旱的地方,年降雨量不到80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種一棵樹就像在沙子里埋希望,難以存活。
第三,面積太大。3046公里的邊緣線意味著,每公里都需要綠化成屏障,而這光靠人力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要靠綠色屏障牢牢鎖住沙漠,無異于“給龍裝上緊箍咒”。但中國人就是硬生生做到了!
三北防護林:半世紀的綠色長城
時間回到1978年,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國家百廢待興。但在當時的大西北,有一件事迫在眉睫——沙漠正在瘋狂擴張。塔克拉瑪干、庫布齊、毛烏素等沙漠肆虐,尤其是北方的毛烏素沙漠,連年風沙侵襲,甚至讓北京一度變成了“沙塵暴之城”。再不治理,大片的土地將徹底沙化。
面對這種情況,中央下了一個看似“異想天開”的決定: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在西北、華北和東北三大區域種一條“綠色長城”,總長度達7000多公里,目標是用幾十年的時間,把沙漠擋住。國家財政撥款5000萬元,這是當時的一筆巨款,但攤到每一棵樹上,僅僅是三分錢!錢少,任務重,面對這樣的艱難局面,靠什么完成?答案只有一個:人!
當時無數治沙人、普通農民、甚至部隊官兵,拿起鐵鍬、扛起樹苗,用自己的雙手一點點在沙漠邊緣種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毛烏素沙漠的治理從1959年就開始了,但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北工程中,才形成了真正有規模的治沙體系。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比如劉慎諤、曹新孫、朱教君等治沙先鋒,將先進的治沙技術推廣到一線,用草方格固定沙土,用梭梭、沙棗、胡楊等沙漠植物抵御風沙,逐步開創了“生物+工程治沙”的道路。
到了2000年初,毛烏素沙漠基本被馴服,沙地綠化率超過80%,甚至變成了“沙漠消失”的全球奇跡。這讓中國人意識到:沙漠并非不可戰勝。
鎖住塔克拉瑪干:從夢想到行動
有了毛烏素沙漠的成功經驗,治沙的目光自然轉向了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這片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流動沙漠,情況比毛烏素更加嚴峻。塔克拉瑪干的年降雨量不到80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這里的風沙力量極強,甚至可以讓一片樹林在幾天內被掩埋;加上沙漠面積太大、交通極為不便,治沙的難度成倍增加。
但中國人向來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上世紀80年代,新疆治沙人開始嘗試在塔克拉瑪干邊緣種樹,但一開始的效果并不好。種下去的樹,成活率極低,甚至大片大片地枯死。這樣的失敗并沒有打擊治沙人的信心,而是讓他們意識到:必須結合科學技術,因地制宜地治沙。
在荒無人煙的沙漠里種樹,聽上去已經夠難了,但種完后還得讓它活下去,這才是真正的挑戰。塔克拉瑪干的鎖邊工程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單純的體力活,而是充滿智慧的“治沙黑科技”。
治沙的核心武器是“草方格”和“滴灌技術”。什么是草方格?其實很簡單,就是用麥秸或稻草在沙地上扎成方格,目的是減緩風速,讓沙子固定下來,給植物提供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而滴灌技術則更加“精致”,通過管道精確地把水輸送到植物根部,用最少的水讓植物最大程度地存活。
更有意思的是,塔克拉瑪干鎖邊用的植物可不是隨便選的,而是專門的“沙漠戰士”。比如梭梭,它的根系可以扎進十幾米深的沙子里,牢牢地“抓住”沙漠。而檉柳這種樹種,幾乎可以在鹽堿地中“自我生存”。還有沙棗、酸棗、玫瑰等植物,不僅能防沙固沙,果實還能食用或入藥,治沙的同時帶動經濟收益。特別是梭梭還能嫁接肉蓯蓉,這可是被稱為“沙漠人參”的名貴藥材,直接讓治沙這件事有了更多價值。
這些植物,組成了一道既“硬核”又可持續的綠色防線。它們每年都在和風沙較量,把原本寸草不生的沙地一點點變成綠洲。
最后一公里:塔克拉瑪干的終章,綠色奇跡即將到來
如今,鎖邊只差最后一公里,幾天之內就將合攏。而這最后的1公里,不只是一個數字,更是40多年治沙人的夢想象征。11月27日,在新疆于田縣,當地治沙人正在加緊行動,栽種玫瑰、梭梭等植物。一株株植物被埋進沙子,滴灌設備精準輸水,白天沙地上鋪開的水結成薄薄的冰層,就像植物的“保暖衣”,為它們的成活提供了更多保障。
甚至連種樹的方式都升級了,除了人工植樹,還引入了高效率的“種樹機”。這種機器可以一邊壓平沙子,一邊栽種植物,同時鋪設滴灌管道,一天就能完成100畝地的植樹任務。而這一切,只為鎖住“死亡之海”的最后一個缺口。
當最后一棵樹苗扎根,這道3046公里的綠色屏障就將徹底完成。從此,塔克拉瑪干的面積只會越來越小,沙漠擴張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
中國人的終極浪漫:把不可能變成現實
鎖邊成功后,塔克拉瑪干沙漠不再是一片肆意擴張的威脅,而是變成了一場偉大人類行動的見證。這不僅是對自然災害的一次馴服,更是對未來生態的一次改寫。
接下來,塔克拉瑪干的沙漠治理將進入一個更廣闊的階段。通過沙漠網格化治理,把沙漠切割成一塊塊區域,逐步推進綠化。未來,沙漠可以種經濟作物,鋪光伏板,甚至變成良田。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正在成為中國西北發展的希望綠洲。
這就是中國人的浪漫:用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去做一件短期內看不到收益的事,但只要開始,就絕不放棄。我們不追求“表面工程”,也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造福子孫后代,改變未來。今天的塔克拉瑪干鎖邊,和當年的毛烏素沙漠治理、庫布齊沙漠變綠洲一樣,都是人類與自然相處的偉大嘗試。
所以,當你下次聽到“塔克拉瑪干”這個名字時,請不要再只想到“死亡之海”。它現在正變成中國治沙奇跡的代名詞。而這一切背后,是幾代治沙人留在沙漠里的腳印,是他們用汗水換來的綠色未來。
這,就是中國人的浪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