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局勢持續升溫之際,中國軍隊南部戰區宣布在黃巖島海域開展空海聯合戰備巡航,這一行動的時機選擇和力度顯示出北京方面捍衛主權的堅定決心。與此同時,七國集團外長發表聲明譴責中國的所謂"挑釁行為",然而這種外交修辭背后的實際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從地理位置來看,黃巖島距離菲律賓呂宋島240公里,距離中國海南島約900公里。表面上看,這種距離對菲律賓更為有利。然而在現代海上力量投送能力的背景下,這種地理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中國海軍和海警的聯合行動能力,加上島礁周邊完善的補給體系,使得中國完全有能力在該海域保持長期的有效存在。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最近簽署的兩項海洋法案,試圖通過國內立法來強化其海洋權益主張,這種做法本質上是在試探中國的底線。然而,中國外交部隨即召見菲律賓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而中國海警也明確表示將繼續加強在黃巖島領海及相關海域的巡航執法,這種快速而堅決的回應展示了中國在領土主權問題上的明確立場。
更值得關注的是,菲律賓近期與美國簽署了情報共享協議,試圖通過加強與域外大國的軍事合作來平衡中國的影響力。然而,這種策略存在明顯的局限性。首先,美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主要是通過"航行自由"行動來維持,這種間歇性的軍事活動無法對中國在該區域的常態化存在形成有效制衡。其次,美國對菲律賓的承諾更多停留在外交修辭層面,在實際行動上往往采取審慎態度,以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對抗。
從戰略層面看,美國對菲律賓的支持具有明顯的工具性特征。華盛頓希望通過菲律賓這樣的地區盟友來牽制中國,但并不愿意為此承擔過多直接風險。這種策略在實踐中往往導致一個悖論:美國的外交表態越強硬,實際行動卻越發謹慎,這種反差恰恰暴露了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戰略局限。
近期的事態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雖然七國集團發表聲明支持菲律賓,但這種外交表態并未能阻止中國繼續加強在爭議海域的軍事存在。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的表態更加明確:結盟小圈子只會加劇緊張局勢,破壞地區穩定。這不僅是對菲律賓的警告,也是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明確信號。
從軍事層面上更加明顯,美國經常會組織美菲聯合演習,這些演習所傳遞的所謂"安全保證",本質上是一種戰略幻覺。美國通過派遣航母戰斗群參與演習,表面上展示了其對菲律賓的堅定支持,但這種"展示性存在"與實際軍事干預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歷史經驗值得警惕:2012年黃巖島對峙期間,盡管美菲同盟關系穩固,美國最終仍選擇了戰略旁觀,導致菲律賓實際控制權的喪失。這一教訓說明,航母戰斗群的臨時性展示與切實的軍事承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的戰略底線。在臺海、南海等關鍵地區,美國奉行的始終是一種"管控風險"的策略,而非"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意味著美國更傾向于維持地區局勢的相對穩定,而非為了盟友的具體利益而冒險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對抗。換言之,美國航母的存在更多是一種威懾姿態,其實際使用的門檻極高。指望美國會為了黃巖島這樣的爭議性島礁而動用航母打擊力量,這種期待既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也與其一貫的行為模式相悖。
對菲律賓而言,過分依賴域外大國的支持來對抗中國,這種策略既不現實也缺乏可持續性。歷史經驗表明,美國的地區盟友往往要自行承擔地緣政治博弈帶來的風險和代價。在南海問題上,一旦局勢升級到可能導致軍事沖突的程度,美國很可能會選擇維持戰略模糊,而不是直接介入沖突。
當前的形勢表明,菲律賓需要重新評估其南海策略。在中國已經展示出明確的戰略決心和行動能力的情況下,繼續押注于域外大國的支持無異于一廂情愿。現實的選擇應該是通過雙邊對話來管控分歧,而不是無休止地制造對抗,這才是維護地區穩定的正確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