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三年,基輔方面的戰略困境日益顯現。近日,美國政府在兩個關鍵問題上的表態引發國際社會關注:一邊建議烏克蘭將征兵年齡降至18歲,一邊對向烏克蘭提供殺傷人員地雷的決定態度曖昧。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直言不諱:"人力資源是烏克蘭目前最緊迫的需求。"這一判斷直指烏克蘭的致命軟肋。在持續近兩年的戰爭中,烏克蘭精銳部隊損失慘重,志愿兵源幾近枯竭。美方建議將征兵年齡降至18歲,這一舉動雖然殘酷,但從戰略角度看,與其讓整個國家陷入生存危機,不如用年輕一代的犧牲來換取國家生存的機會。
然而,更令人深思的是美國對于地雷援助的復雜態度。表面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宣稱地雷可以"減緩俄軍進攻",但軍事專家普遍認為,作為前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軍隊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掃雷裝備體系之一。在頓巴斯戰場上,俄軍主要依靠多種掃雷系統進行戰場掃雷。這些裝備不僅可以應對常規地雷,還能處理復雜的詭雷布設。特別是UR-77系統,通過發射爆炸索的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清理出長達90米的安全通道,這極大地削弱了地雷陣地的防御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俄軍在敘利亞戰場上積累了豐富的反地雷作戰經驗。在代爾祖爾和阿勒頗等城市戰中,俄軍工兵部隊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敵后排雷"戰術體系。這套系統將機械化掃雷與人工排雷相結合,配合無人機偵察,能夠有效應對復雜的雷場環境。這也是為什么美國軍事專家對烏克蘭大規模使用地雷的戰術效果持懷疑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俄軍還裝備了最新型的"Uran-6"無人掃雷車,這種設備可以遠程遙控操作,大大降低了掃雷人員的傷亡風險。在克里米亞戰役中,這種設備就展現出了優異的性能。這意味著,即便烏克蘭在戰術縱深地帶布設大量地雷,也難以對俄軍的戰術推進形成致命阻礙,反而更可能造成戰后的人道主義災難。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的讓·諾埃爾指出,地雷最多只能起到延緩作用,無法從根本上阻止俄軍推進。
更深層的憂慮在于,大規模使用地雷將給未來帶來難以估量的后果。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最新報告顯示,烏克蘭已成為全球地雷污染最嚴重的國家,約23%的領土面臨地雷威脅。特別是在頓巴斯地區,如果繼續大規模布設地雷,這些區域很可能在未來數十年內都將成為"禁區",即便戰爭結束,這些土地也將因地雷污染而難以重建和利用。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的態度耐人尋味。一方面同意提供地雷,滿足烏克蘭的軍事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即將上任的特朗普陣營釋放信號,質疑這種做法的正當性。特朗普的重要盟友塔克·卡爾森明確抨擊使用地雷將"只會殺害無辜者"。這種表態似乎暗示,美國正在為戰后可能出現的和平談判預留空間。
這兩個決定背后折射出美國對烏克蘭戰略的根本性調整。通過降低征兵年齡來補充兵源,實際上是在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做準備;而默許大規模使用地雷,則可能導致爭議領土長期無法使用,這某種程度上也為未來的談判設定了現實邊界。
當下的烏克蘭正面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為了保衛國家主權,不得不在18歲的年輕人和國土完整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爭議地區也可能因為地雷污染而成為真正的"無人區",這或許正是這場戰爭最深的悲劇所在。
國際紅十字會的警告說,地雷的殺傷不分時間,其危害將延續數代。當前的軍事決策不僅關系到戰爭勝負,更關系到未來幾代人的生存環境。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的態度或許比烏克蘭更具前瞻性:與其讓爭議領土變成永久的雷區,不如為和平談判留下余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